文章解析

zhōu
zhōng
xíng

朝代:唐作者:吴筠浏览量:1
bàng
rén
shí
jiāng
guà
cóng
xiāo
zhēng
biàn
zhōu
zhǔ
zhuàng
dàn
wén
fēng
jīng
yīn
yún
zhèng
piāo
yáo
luò
yuè
guāng
jīng
wèi
jiān
xiǎn
suǒ
píng
zài
zhōng
chéng
shí
yáo
zhù
jiàn
chū
míng

译文

船夫熟悉这江上的水路,扬起船帆,趁着夜色开始远行。无法分辨江中的沙洲和小洲的模样,只听到江中风浪发出令人心惊的声音。阴沉的乌云正在空中随风飘荡,西沉的月亮失去了往日的明亮光辉。难道会不害怕前方路途的艰难和危险吗,所依靠的是内心坚定的忠诚信念。什么时候才能度过这漫长的黑夜呢,我伫立船头,期盼初日破晓,天光重明。

逐句剖析

"榜人识江路":船夫熟悉这江上的水路,

"挂席从宵征":扬起船帆,趁着夜色开始远行。

"莫辨洲渚状":无法分辨江中的沙洲和小洲的模样,

"但闻风波惊":只听到江中风浪发出令人心惊的声音。

"阴云正飘飖":阴沉的乌云正在空中随风飘荡,

"落月无光晶":西沉的月亮失去了往日的明亮光辉。

"岂不畏艰险":难道会不害怕前方路途的艰难和危险吗,

"所凭在忠诚":所依靠的是内心坚定的忠诚信念。

"何时达遥夜":什么时候才能度过这漫长的黑夜呢,

"伫见初日明":我伫立船头,期盼初日破晓,天光重明。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舟中夜行》是唐代诗人吴筠创作的五言古诗。全诗紧扣舟行夜色,借“阴云飘飖”的诡谲天色与“风波惊骇”的汹涌浪涛,层层渲染出危机四伏的航行困境。诗人以“挂席从宵征”描绘连夜启程的果断,用“落月无光晶”摹写暗夜行舟的苍茫,将唐代水上行旅的艰辛与孤寂刻画得淋漓尽致。在对自然险境的铺陈中,诗眼“所凭在忠诚”破空而出,点明唯有坚定的精神信念,方能抵御现实风浪的冲击。尾句“伫见初日明”更是神来之笔,借初升朝阳的意象,既收束了舟行暗夜的叙事,又暗含对光明未来的殷切期许,尽显道家诗人“物我两忘,道法自然”的哲学智慧,在写景叙事中完成了对生命意志的礼赞。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道教学者

吴筠(?~778),唐代道教学者。字贞节,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陶弘景之四传弟子。天宝初年,被唐玄宗召入京师,请度为道士,入嵩山嵩阳观,从道士冯齐整学正一之法。安史之乱后,避乱南行,后卒于越中,弟子私谥宗玄先生。吴筠能诗善赋,文辞工美。其诗文多咏历代神仙高士之事,亦有游历山水、感怀时事之作。其用神仙信仰阐发老庄之道,并认为老子之道与孔孟之道实质上不矛盾,主张以道为本,纳儒入道。著有《神仙可学论》《玄纲论》。今传《宗玄先生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天宝年间,当时吴筠受诏入京又遭谗归隐。作为道教诗人,他将仕途波折融入诗中,“风波惊”“阴云飘飖”既是写实的自然景象,也隐喻人生的动荡。诗人借夜航意象,构建出世事沧桑与精神坚守的叙事情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借景抒情诗。全诗借夜行舟船的艰险遭遇,隐喻人生道路的坎坷,既展现了诗人对旅途艰辛的真实感受,又通过“忠诚”“初日”等意象,表达出面对困境时的精神坚守与对希望的执着追求,尽显道家诗人超然物外、向光而行的哲思与情怀。

2. 写作手法

多感官描写:颔联“莫辨洲渚状,但闻风波惊”以听觉捕捉风波之声,在看不清水中洲渚形貌的情况下,更凸显出环境的险恶;颈联“阴云正飘飖,落月无光晶”则借视觉呈现阴云飘游、落月失辉的景象,用昏暗的画面强化了压抑的氛围。这两联通过不同感官的意象,突出了行船时所处环境的凶险。对比:​​“榜人识江路,挂席从宵征”,刻画了船夫夜间行船的娴熟本领。“识江路”的笃定与“从宵征”的夜行之举形成对照,隐隐透出航程前路难料的意味。对偶:“莫辨洲渚状,但闻风波惊”与“阴云正飘飖,落月无光晶”形成对仗。“莫辨”对“但闻”,“洲渚状”对“风波惊”,前者写视觉上无法分辨洲渚形态,后者写听觉上感受到风波的惊涛,从感官角度形成对照;“阴云”对“落月”,“正飘飖”对“无光晶”,描绘了阴云飘动、落月黯淡的景象,词性相对,句式工整,通过两组对仗句,从不同角度渲染了夜行舟中环境的险恶与昏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榜人识江路,挂席从宵征。莫辨洲渚状,但闻风波惊。”开篇写船夫熟悉江路,趁着夜色扬帆起航。诗人身处舟中,周围一片黑暗,无法分辨洲渚的形状,只能听到波涛汹涌的声音,生动地营造出夜行江上的神秘与紧张氛围。中间两句:“阴云正飘飖,落月无光晶。”进一步描绘环境,阴云飘动,落月失去了光芒,为整个画面增添了阴沉、昏暗的色调,烘托出诗人在舟中夜行时内心的压抑与不安。第三层(后四句):“岂不畏艰险,所凭在忠诚。何时达遥夜,伫见初日明。”诗人直抒胸臆,表明自己并非不畏惧艰险,而是凭借着忠诚之心勇往直前。同时,表达了对漫长黑夜过去、见到初日光明的期盼,体现出诗人在困境中坚定的信念和积极乐观的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中《酒醒》

下一篇:唐·鱼玄机《隔汉江寄子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