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头利如芒":剑刃锋利得如同芒刺,
# 芒:物体的锋刃之处。
"恒持照眼光":长久持握闪耀寒光。
# 持:保持。,恒:经常,持久。
"铁骑追骁虏":铁骑追逐勇猛敌寇,
# 骁虏:指凶勇的敌人。,铁骑:披着铁甲的战马。借指精锐的骑兵。
"金羁讨黠羌":金饰马缰讨伐狡黠羌人。
# 黠羌:狡黠的羌人。,讨:一作追。征讨,讨伐。,金羁:饰金的马笼头。常用以借指马,这里借指精锐的骑兵。
"高秋八九月":高爽的秋季八九月,
# 高秋:天高气爽的秋天。
"胡地早风霜":胡地早早降下风霜。
# 胡地:古代泛称北方和西方各族居住的地方。
"男儿不惜死":好男儿,为国效忠,何惧艰难困苦,不惜战死沙场
"破胆与君尝":让我破开肝胆,掬一腔热腾腾的血请您尝一尝。
# 破:刨开。
唐代道教学者
吴筠(?~778),唐代道教学者。字贞节,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陶弘景之四传弟子。天宝初年,被唐玄宗召入京师,请度为道士,入嵩山嵩阳观,从道士冯齐整学正一之法。安史之乱后,避乱南行,后卒于越中,弟子私谥宗玄先生。吴筠能诗善赋,文辞工美。其诗文多咏历代神仙高士之事,亦有游历山水、感怀时事之作。其用神仙信仰阐发老庄之道,并认为老子之道与孔孟之道实质上不矛盾,主张以道为本,纳儒入道。著有《神仙可学论》《玄纲论》。今传《宗玄先生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边塞征战诗。描绘了战士手持如芒般锋利的宝剑,眼神坚毅。他们骑着铁骑去追击骁勇的敌虏,驾驭金羁马去征讨狡黠的羌人。在高秋八九月,胡地已早有风霜,环境恶劣。但战士们毫不畏惧,表达出不惜牺牲生命的决心,营造出一种豪迈壮烈的氛围,体现了战士们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
2. 写作手法
起兴:诗的开篇“剑头利如芒,恒持照眼光”,以宝剑起兴。通过描写宝剑的锋利如芒、明亮照眼,引发诗人的情感和联想,为后文抒发杀敌报国的气概做了铺垫。互文:“铁骑追骁虏,金羁讨黠羌”运用了互文见义的手法。“铁骑”和“金羁”相互呼应,并非单纯指骑着铁骑的人去追,驾着金羁的马去讨,而是说战士们骑着装备精良的战马,手持利剑,共同去追击敌寇,这样写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增强了表现力,生动地描绘出激烈的战争场面。烘托:“高秋八九月,胡地早风霜”,通过描写边塞八九月就早有风霜的恶劣气候,烘托出战争环境的严酷,从侧面表现出战士们征战的艰辛,进一步突出了他们的英勇无畏。正衬:“铁骑追骁虏,金羁讨黠羌”中,“骁虏”“黠羌”表明敌人勇猛狡黠,实力强劲。但面对这样的对手,诗人笔下的战士们毫不畏惧,勇往直前,持剑纵马去追击讨伐。通过突出敌人的强大,衬托出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和高超的战斗本领,更显其杀敌报国的英雄气概。对比:“高秋八九月,胡地早风霜”,将中原地区八九月秋高气爽的正常气候与胡地早有风霜的恶劣气候进行对比。通过这种地域上气候的鲜明对比,突出了边塞环境的艰苦,进一步烘托出战士们戍边征战的不易,凸显了他们所面临的恶劣条件,从而更能体现出战士们的英勇和坚韧。
3. 分段赏析
“剑头利如芒,恒持照眼光。”以浓墨重彩之笔,刻画宝剑锋芒毕露、寒光耀眼的特质。诗人借剑起兴,由物及情,在凝视利刃的瞬间,激荡出满腔豪情,顺势铺展杀敌报国的壮阔胸怀。“铁骑追骁虏,金羁讨黠羌”二句,如战鼓骤响,将铁骑飞驰、追剿敌寇的激烈场面呈现在读者眼前。“铁骑”身披坚甲,“金羁”闪耀华光,二者相互呼应,辅以手中利剑,共同勾勒出一幅马蹄奔突、杀声震天的战争图景。“骁虏”“黠羌”等称谓,暗示敌军并非等闲之辈,侧面烘托出战斗的艰难与激烈。“高秋八九月,胡地早风霜”一转笔锋,聚焦边塞独特的气候环境。中原地区本应秋高气爽的时节,胡地却已寒风凛冽、霜雪漫天。一个“早”字,巧妙形成地域间的气候对比,于无声处渲染出边塞战场的苦寒与残酷,进一步烘托出战争的严峻态势。“男儿不惜死,破胆与君尝”两句,如惊雷炸响,直抒胸臆。诗人以豪迈无畏的姿态宣告,为报效国家不惜抛却性命,甚至愿剖开心肝供人检视,以证赤诚之心。这不仅是对战争残酷的蔑视与回应,更是对自身报国志向的庄严宣誓,字字千钧,尽显慷慨悲壮之气。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以凝练的语言、遒劲的笔力,配合明快紧凑的节奏,构建出雄浑壮阔的意境。尤其是结句“男儿不惜死,破胆与君尝”,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矢志报国的热血豪情推向巅峰,读来令人荡气回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