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阳山下足春风":君阳山下春风轻柔又富足,
"满谷仙桃照水红":满山谷的桃花映照得溪水一片艳红。
"何必武陵源上去":何必非要去武陵源看桃花呢,
"涧边好过落花中":在山涧漫步,落花中穿梭比去武陵源好。
晚唐文学家
陆希声(?~895?),唐代文学家。字鸿磬,自号君阳遁叟,苏州吴(今江苏苏州)人。初为岭南从事,后隐居义兴。僖宗乾符初召为右拾遗,累迁歙州刺史,昭宗时拜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为太子少师。卒谥文。其博学善属文,通《易》《春秋》《老子》,论著甚多。其诗以七绝为主,《阳羡杂咏》十九首尤为著名。明代杨慎极赞其《梅花坞》诗,以为“乃‘疏影暗香’之先鞭也”。所著颇多,《新唐书·艺文志》著录《颐山诗》1卷、《道德经传》4卷等,均已佚。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景题材的七言绝句。描绘了君阳山下桃花谷的优美景色,展现一池春水映着满谷桃花的画面,借“何必武陵看,涧边好过落花中”,表达对桃花谷景色的喜爱与对大自然的热爱。
2. 分段赏析
“君阳山下足春风,满谷仙桃照水红”,开篇两句,诗人以明快的笔触勾勒出桃花谷的春日盛景。“君阳山下足春风”,点明地点是君阳山下,“足春风”三字,将春风的和煦与充足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能感受到轻柔的春风拂面,带来阵阵暖意,为整个画面奠定了欢快、愉悦的基调。紧接着“满谷仙桃照水红”,“满谷”突出了桃花数量之多,仿佛整个山谷都被桃花填满。“仙桃照水红”,则描绘出桃花在水边的艳丽姿态,“照水”二字,让桃花与水相映成趣,不仅写出了桃花的娇艳欲滴,更增添了画面的灵气,仿佛那水中也荡漾着桃花的红晕,一幅生机勃勃、色彩绚烂的桃花谷春景图跃然眼前。这两句诗,通过对地点、春风和桃花的描写,展现了桃花谷自然景色的优美与迷人。“何必武陵源上去,涧边好过落花中”,后两句诗,诗人笔锋一转,由景生情,发表感慨。“何必武陵源上去”,这里巧妙地化用了“武陵源”这一桃源意象。武陵源在文学作品中常被视为世外桃源,代表着一种远离尘世、美好的理想境地。诗人却认为“何必”去武陵源,言下之意是眼前的桃花谷并不逊色于武陵源。“涧边好过落花中”,进一步强调了桃花谷的美好,诗人觉得在这桃花谷的涧边,置身于落花之中,远比去武陵源更有情趣。这两句诗,一方面通过与武陵源的对比,突出了桃花谷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诗人对桃花谷的喜爱之情,以及他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心境,传达出一种不慕虚名、珍视眼前自然之美的生活态度,让读者在感受桃花谷美景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那份超脱尘世的闲适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