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uān
huā

朝代:唐作者:成彦雄浏览量:2
juān
huā
niǎo
yuàn
yàn
liǎng
shē
shì
kǒu
zhōng
xuè
chéng
zhī
shàng
huā
shēng
hán
shí
shù
duǒ
sēng
jiā
xiè
bào
chū
chū
chí
chí
yòu
xié

译文

杜鹃花和杜鹃鸟,它们的哀怨与艳丽都是那么浓烈。怀疑是杜鹃鸟口中的鲜血,滴落在枝头变成了这鲜艳的花朵。在寒食节的夜晚,一声杜鹃鸟的啼叫,野僧家旁绽放出几朵杜鹃花。那被称为谢豹的杜鹃鸟啊,你究竟会不会飞出来呢?太阳缓缓升起又慢慢西斜。

逐句剖析

"杜鹃花与鸟":杜鹃花和杜鹃鸟,

# 鸟:指杜鹃鸟。此用望帝事。,杜鹃花:又名映山红,春季开花。

"怨艳两何赊":它们的哀怨与艳丽都是那么浓烈。

# 赊:长,远。

"疑是口中血":怀疑是杜鹃鸟口中的鲜血,

# 口中血:子规啼血。

"滴成枝上花":滴落在枝头变成了这鲜艳的花朵。

"一声寒食夜":在寒食节的夜晚,一声杜鹃鸟的啼叫,

"数朵野僧家":野僧家旁绽放出几朵杜鹃花。

"谢豹出不出":那被称为谢豹的杜鹃鸟啊,你究竟会不会飞出来呢?

# 谢豹:即杜鹃鸟。

"日迟迟又斜":太阳缓缓升起又慢慢西斜。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杜鹃花》是南唐成彦雄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题材为咏物诗,借杜鹃花与杜鹃鸟展开描写。诗重叙事而略描写,然细品其辞,杜鹃花之艳丽、之美态,犹可于字间得窥一二。首联以“怨艳”点出二者特质,颔联巧用联想,将花比作鸟口中血滴成,赋予花凄艳的色彩;颈联以“一声”“数朵”勾勒寒食夜野僧家的景象,情景交融;尾联以谢豹(杜鹃鸟别称)出没不定与日斜相衬,添惆怅之感。全诗语言凝练,运用象征、联想等手法,借物抒情,既描绘了杜鹃花与杜鹃鸟的形态,又蕴含着淡淡的哀怨与时光流逝的怅惘,意境凄清,感染力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五代南唐诗人

成彦雄(?~?),五代南唐诗人。字文幹(干),上谷(今河北易县)人。南唐进士。成彦雄好作诗,多为绝句。徐铉谓其“嘉言丽句,音韵天成”“盖有神助”。代表作品有《杜鹃花》《村行》《惜花》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十三州志》有载,七国并立称王时,唯有杜宇在蜀地称帝,即望帝。他派鳖冷开凿巫山治理水患,鳖冷治水有功,望帝自认德行不足,便将国家托付给鳖冷,鳖冷号为开明。之后望帝悄然离去,化作子规(杜鹃鸟)。这段记载揭示了蜀帝化鸟的缘由——他因自感德薄、有愧于百姓,故而其形象中蕴含着作者所言之怨愤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描绘了杜鹃花与杜鹃鸟,以“怨艳”点出特质,联想花为鸟口血滴所化,用“一声”“数朵”勾勒寒食夜景,以谢豹出没与日斜相衬,营造凄清意境,表达了哀怨与时光怅惘,语言凝练。

2. 分段赏析

首联“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诗人巧妙地将杜鹃花和杜鹃鸟并置,以“怨”来形容杜鹃鸟,让人联想到杜鹃鸟啼叫时的哀怨之声,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愁绪;而“艳”字则生动地描绘出杜鹃花的鲜艳夺目,二者特征鲜明且相互映衬。“两何赊”强调了它们的这种“怨”与“艳”都达到了极致,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颔联“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诗人运用民间传说,为杜鹃花的来历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疑”字看似是怀疑,实则是以一种委婉的方式肯定了“杜鹃鸟口中之血滴成杜鹃花”这一说法。这种表达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趣味性,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传说的魅力。同时,这两句诗也解释了杜鹃花为何呈现出火红的颜色,仿佛是杜鹃鸟的鲜血所染,使杜鹃花的形象更加生动可感。颈联“一声寒食夜,数朵野僧家”,进一步深化了杜鹃花与杜鹃鸟之间的联系。古人认为杜鹃花的开放与杜鹃鸟的啼鸣有关,在寒食节的夜晚,杜鹃鸟的一声啼叫,仿佛唤醒了野僧家旁的几朵杜鹃花。“寒食夜”点明了时间,营造出一种清冷、幽静的氛围,而“野僧家”则为画面增添了一丝禅意。杜鹃花在这样的环境中绽放,更显得别具韵味。尾联“谢豹出不出,日迟迟又斜”,“谢豹”是杜鹃鸟的别称。这两句诗写无论杜鹃鸟是否出现,太阳依然缓缓升起又慢慢西斜。阳光的照耀让杜鹃花在时间的流转中绽放得更加绚烂。诗人在这里以自然的变化暗示生命的循环与延续,即使没有杜鹃鸟的陪伴,杜鹃花依然能在阳光的滋养下展现出自己的美丽。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纳粟》

下一篇:唐·李商隐《代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