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yǒu
kòu
mén
gāo
shēng
cuī
jiā
rén
dài
xiǎo
chǎng
shàng
zhāng
dēng
zhú
yáng
jìng
zhū
chē
sān
shí
yóu
yōu
zhòng
biān
tóng
miù
cóng
shì
nèi
kuì
cái
lián
shòu
mìng
guān
zuò
shī
shí
nián
cháng
wén
rén
sǔn
zhōu
jīn
liàng
gān
xīn
huán
tài
cāng

译文

有官吏在夜里敲门,高声催促缴纳粮食。家人不等天亮,就在场上点起灯烛。扬簸后的粮食洁净如珍珠,一车装了三十斛。还担心缴纳的不符合标准,鞭打责罚会牵连到僮仆。从前我错误地做官,内心愧疚自己才能不足。连续被授予四个官职,空占职位享受了十年俸禄。常听古人说,减损和增益总会循环往复。今天我确实心甘情愿,把从太仓领的粮食还回去。

逐句剖析

"有吏夜叩门":有官吏在夜里敲门,

# 叩:敲打。

"高声催纳粟":高声催促缴纳粮食。

# 纳粟:用粮食来缴纳赋税。粟:谷子,泛指粮食。

"家人不待晓":家人不等天亮,

"场上张灯烛":就在场上点起灯烛。

# 张灯烛:燃起灯烛。张,设置。

"扬簸净如珠":扬簸后的粮食洁净如珍珠,

# 簸:用簸箕颠簸,以去除秕糠。,扬:指扬场,用木锨等工具把粮食籽粒扬起,让风吹去不饱满的。

"一车三十斛":一车装了三十斛。

# 斛:量器,一斛为十斗。

"犹忧纳不中":还担心缴纳的不符合标准,

# 不中:不符合要求。中:符合。

"鞭责及僮仆":鞭打责罚会牵连到僮仆。

# 僮仆:仆人。

"昔余谬从事":从前我错误地做官,

# 谬从事:自谦之词,指不配做官而错误地从政。谬:错误。

"内愧才不足":内心愧疚自己才能不足。

"连授四命官":连续被授予四个官职,

# 四命官:四次授官。白居易自贞元十九年起历任秘书省校书郎、盩厔县尉、左拾遗、京兆府户曹参军事。

"坐尸十年禄":空占职位享受了十年俸禄。

# 坐尸十年禄:坐尸:占着位置不工作。坐:徒然,白白地。尸禄:空受俸禄而不尽职责。禄:俸禄。

"常闻古人语":常听古人说,

"损益周必复":减损和增益总会循环往复。

# 损益周必复:意为损和益是周而复始的。损益:减少与增加。损、益:《周易》的两个卦名,分别象征减少和增加。这里暗指昔日领受禄米为“益”今日纳粟为“损”,所以下面说还太仓谷。周必复:周而复始。

"今日谅甘心":今天我确实心甘情愿,

# 谅:料想。

"还他太仓谷":把从太仓领的粮食还回去。

# 太仓:储藏朝廷赋税的仓库,在长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纳粟》是唐代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收录于《白氏长庆集》。全诗前八句以白描手法描绘官吏夜催纳粟、家人连夜备粮的场景,如“有吏夜叩门”“扬簸净如珠”等句,展现赋税征缴的严苛;后八句写诗人由眼前情景引发的自我反思,回忆为官经历,表达自责。作品以纪实方式刻画细节,语言质朴,流露出对百姓的同情、对赋税制度的不满及自身的愧疚,体现了讽喻诗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作于元和年间,白居易因母亲离世,退居下邽为母守丧。唐代制度规定官员可免缴赋税,而此时白居易已卸任官职,无法再享受这一特权,即便守丧期间仍需缴纳赋税、完成租役。诗人依据自身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地方小吏催缴赋税的情景,在自我愧疚的同时,抒发了对普通百姓的怜悯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讽喻诗,介绍了官吏催缴赋税和农户连夜纳粟的过程,以及诗人由此产生的自我反思,描绘了紧张严苛的纳粟场景,体现了赋税征缴的残酷,营造出压抑的氛围,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自身的愧疚及对赋税制度的不满。

2. 写作手法

白描:“有吏夜叩门,高声催纳粟”“家人不待晓,场上张灯烛”,以简洁直白的语言勾勒出官吏催税、家人连夜备粮的场景,不加修饰却画面感强,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当时的紧张与严苛。细节描写:“扬簸净如珠,一车三十斛”,通过“净如珠”的细节,写出粮食被处理得极为干净,表现出农户对纳粟的重视与谨慎,也暗示了赋税标准的苛刻。对比:“连授四命官,坐尸十年禄”与“今日谅甘心,还他太仓谷”形成对比,将昔日为官食禄与如今纳粟还粮对比,突出诗人的自责与对赋役的复杂感受。用典:“常闻古人语,损益周必复”,巧用“损益周必复”的古人典故,典故原意是指事物的增减、得失会遵循一定规律循环往复。作者在诗中引用此典故,是想借古人的观点来宽慰自己,认为如今自己遭遇赋税之苦,是对过往为官享受俸禄的一种平衡,体现出他对自身经历的反思与豁达心态。

3. 分段赏析

“有吏夜叩门,高声催纳粟。”深夜本是人们休息之时,可小吏却在此刻上门。一个“夜”字,既点明时间,又暗示催税之急切。“叩门”声音之大,凸显其态度强硬。“高声催纳粟”,直白展现出小吏那颐指气使的模样,仿佛在强调纳税刻不容缓,将紧张的催税氛围瞬间渲染出来。“家人不待晓,场上张灯烛。”面对小吏的催促,家人不敢丝毫耽搁。“不待晓”体现出他们对催税的惧怕,不敢等到天亮,只能连夜行动。“场上张灯烛”,描述了家人在庭院中点亮灯火,开始准备纳税粮食的场景,这一细节侧面反映出百姓在赋税压迫下的无奈与惶恐。“扬簸净如珠,一车三十斛。”为了满足严苛的赋税要求,家人精心处理粮食。“扬簸”动作不断,力求将粮食清理得干干净净,每一粒都如同珍珠般饱满纯净。“一车三十斛”则具体说明了赋税数量之多,沉重的负担让普通百姓苦不堪言。“犹忧纳不中,鞭责及僮仆。”即便已经如此用心,家人依旧忧心忡忡。他们深知收税标准的苛刻,担心粮食不符合要求。一旦被挑剔,不仅自己,就连家中的僮仆都可能遭受鞭责。此句生动刻画出百姓在赋税制度下的战战兢兢,进一步揭示了赋税给民众带来的沉重压力。“昔余谬从事,内愧才不足。”诗人回顾自己曾经出仕为官,觉得自己才疏学浅,难以胜任。这看似自谦之语,实则体现出他对自身的高要求,希望能为百姓多做实事,却又觉得做得不够。“连授四命官,坐尸十年禄。”白居易历数自己连续担任过校书郎、整屋尉、左指遗、京兆户曹参军四个官职,享受了十年俸禄。虽说是谦虚地讲自己占着职位,却也从侧面反映出他为百姓请愿、努力做事的过往经历。“常闻古人语,损益周必复。今日谅甘心,还他太仓谷。”诗人借用古人的话,认为得失循环往复。如今自己遭遇赋税之苦,也心甘情愿,权当是将之前为官所得从太仓领的粮食还回去。这不仅展现出他对自身的反思,也体现出他“达则兼济天下”的胸怀。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以纪实手法生动呈现了小吏催缴赋税的场景,对人物言行与心理的刻画细腻真切,让读者直观感受到赋税征缴中的民生状态。尤为难得的是,诗人以平民视角展开自我反思,将个人经历与百姓苦难相联系,在封建士大夫中展现出少见的共情与自省,既揭露了赋税制度的严苛,也传递出对普通民众的深切关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咸用《庐山》

下一篇:唐·成彦雄《杜鹃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