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吏夜叩门":有官吏在夜里敲门,
# 叩:敲打。
"高声催纳粟":高声催促缴纳粮食。
# 纳粟:用粮食来缴纳赋税。粟:谷子,泛指粮食。
"家人不待晓":家人不等天亮,
"场上张灯烛":就在场上点起灯烛。
# 张灯烛:燃起灯烛。张,设置。
"扬簸净如珠":扬簸后的粮食洁净如珍珠,
# 簸:用簸箕颠簸,以去除秕糠。,扬:指扬场,用木锨等工具把粮食籽粒扬起,让风吹去不饱满的。
"一车三十斛":一车装了三十斛。
# 斛:量器,一斛为十斗。
"犹忧纳不中":还担心缴纳的不符合标准,
# 不中:不符合要求。中:符合。
"鞭责及僮仆":鞭打责罚会牵连到僮仆。
# 僮仆:仆人。
"昔余谬从事":从前我错误地做官,
# 谬从事:自谦之词,指不配做官而错误地从政。谬:错误。
"内愧才不足":内心愧疚自己才能不足。
"连授四命官":连续被授予四个官职,
# 四命官:四次授官。白居易自贞元十九年起历任秘书省校书郎、盩厔县尉、左拾遗、京兆府户曹参军事。
"坐尸十年禄":空占职位享受了十年俸禄。
# 坐尸十年禄:坐尸:占着位置不工作。坐:徒然,白白地。尸禄:空受俸禄而不尽职责。禄:俸禄。
"常闻古人语":常听古人说,
"损益周必复":减损和增益总会循环往复。
# 损益周必复:意为损和益是周而复始的。损益:减少与增加。损、益:《周易》的两个卦名,分别象征减少和增加。这里暗指昔日领受禄米为“益”今日纳粟为“损”,所以下面说还太仓谷。周必复:周而复始。
"今日谅甘心":今天我确实心甘情愿,
# 谅:料想。
"还他太仓谷":把从太仓领的粮食还回去。
# 太仓:储藏朝廷赋税的仓库,在长安。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讽喻诗,介绍了官吏催缴赋税和农户连夜纳粟的过程,以及诗人由此产生的自我反思,描绘了紧张严苛的纳粟场景,体现了赋税征缴的残酷,营造出压抑的氛围,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自身的愧疚及对赋税制度的不满。
2. 写作手法
白描:“有吏夜叩门,高声催纳粟”“家人不待晓,场上张灯烛”,以简洁直白的语言勾勒出官吏催税、家人连夜备粮的场景,不加修饰却画面感强,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当时的紧张与严苛。细节描写:“扬簸净如珠,一车三十斛”,通过“净如珠”的细节,写出粮食被处理得极为干净,表现出农户对纳粟的重视与谨慎,也暗示了赋税标准的苛刻。对比:“连授四命官,坐尸十年禄”与“今日谅甘心,还他太仓谷”形成对比,将昔日为官食禄与如今纳粟还粮对比,突出诗人的自责与对赋役的复杂感受。用典:“常闻古人语,损益周必复”,巧用“损益周必复”的古人典故,典故原意是指事物的增减、得失会遵循一定规律循环往复。作者在诗中引用此典故,是想借古人的观点来宽慰自己,认为如今自己遭遇赋税之苦,是对过往为官享受俸禄的一种平衡,体现出他对自身经历的反思与豁达心态。
3. 分段赏析
“有吏夜叩门,高声催纳粟。”深夜本是人们休息之时,可小吏却在此刻上门。一个“夜”字,既点明时间,又暗示催税之急切。“叩门”声音之大,凸显其态度强硬。“高声催纳粟”,直白展现出小吏那颐指气使的模样,仿佛在强调纳税刻不容缓,将紧张的催税氛围瞬间渲染出来。“家人不待晓,场上张灯烛。”面对小吏的催促,家人不敢丝毫耽搁。“不待晓”体现出他们对催税的惧怕,不敢等到天亮,只能连夜行动。“场上张灯烛”,描述了家人在庭院中点亮灯火,开始准备纳税粮食的场景,这一细节侧面反映出百姓在赋税压迫下的无奈与惶恐。“扬簸净如珠,一车三十斛。”为了满足严苛的赋税要求,家人精心处理粮食。“扬簸”动作不断,力求将粮食清理得干干净净,每一粒都如同珍珠般饱满纯净。“一车三十斛”则具体说明了赋税数量之多,沉重的负担让普通百姓苦不堪言。“犹忧纳不中,鞭责及僮仆。”即便已经如此用心,家人依旧忧心忡忡。他们深知收税标准的苛刻,担心粮食不符合要求。一旦被挑剔,不仅自己,就连家中的僮仆都可能遭受鞭责。此句生动刻画出百姓在赋税制度下的战战兢兢,进一步揭示了赋税给民众带来的沉重压力。“昔余谬从事,内愧才不足。”诗人回顾自己曾经出仕为官,觉得自己才疏学浅,难以胜任。这看似自谦之语,实则体现出他对自身的高要求,希望能为百姓多做实事,却又觉得做得不够。“连授四命官,坐尸十年禄。”白居易历数自己连续担任过校书郎、整屋尉、左指遗、京兆户曹参军四个官职,享受了十年俸禄。虽说是谦虚地讲自己占着职位,却也从侧面反映出他为百姓请愿、努力做事的过往经历。“常闻古人语,损益周必复。今日谅甘心,还他太仓谷。”诗人借用古人的话,认为得失循环往复。如今自己遭遇赋税之苦,也心甘情愿,权当是将之前为官所得从太仓领的粮食还回去。这不仅展现出他对自身的反思,也体现出他“达则兼济天下”的胸怀。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以纪实手法生动呈现了小吏催缴赋税的场景,对人物言行与心理的刻画细腻真切,让读者直观感受到赋税征缴中的民生状态。尤为难得的是,诗人以平民视角展开自我反思,将个人经历与百姓苦难相联系,在封建士大夫中展现出少见的共情与自省,既揭露了赋税制度的严苛,也传递出对普通民众的深切关怀。
上一篇:唐·李咸用《庐山》
下一篇:唐·成彦雄《杜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