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guò
qián
táng
jiāng

朝代:唐作者:贯休浏览量:2
jìn
dōng
shān
tūn
píng
yīn
zhī
xiàng
hèn
jìn
hǎi
tāo
shēng
hēi
téng
jiāo
qiū
yún
zhàn
chéng
yóu
rén
qiān
wàn
guò
bái
shēng

译文

浩瀚的江水在东方尽头流淌,山峦仿佛吞没了广袤的原野,视野一片开阔。由此可知当年吴相伍子胥的遗恨,就像这无尽的海涛声,永远不停息。江底蛟龙的窟穴中腾起阵阵黑气,秋天的阴云仿佛卷入曾经的战城。远游之人历经千万里来到此处,见此情景,不禁愁绪丛生,鬓发都变白了。

逐句剖析

"巨浸东隅极":浩瀚的江水在东方尽头流淌,

"山吞大野平":山峦仿佛吞没了广袤的原野,视野一片开阔。

"因知吴相恨":由此可知当年吴相伍子胥的遗恨,

"不尽海涛声":就像这无尽的海涛声,永远不停息。

"黑气腾蛟窟":江底蛟龙的窟穴中腾起阵阵黑气,

"秋云入战城":秋天的阴云仿佛卷入曾经的战城。

"游人千万里":远游之人历经千万里来到此处,

"过此白髭生":见此情景,不禁愁绪丛生,鬓发都变白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过钱塘江》是五代诗人贯休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围绕诗人秋过钱塘江时的所见所感,借景抒发对历史兴亡和人生境遇的感慨。首联描绘钱塘江浩渺无垠、山吞大野的壮阔景象;颔联由景及人,借伍子胥的典故,融入历史的沧桑感;颈联渲染出一种神秘、肃杀的氛围;尾联写游人历经万里到此,也会生出白发,感慨人生易老。运用夸张手法,如“巨浸东隅极”凸显钱塘江之辽阔;用典,以“吴相恨”借指伍子胥的故事,增添历史厚重感;借景抒情,通过描绘秋景传达内心复杂情感。作品以其雄浑的笔力、深邃的意境,在五代诗中独树一帜,体现贯休诗歌善于将自然、历史与人生相融合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末五代前蜀诗僧、画家

贯休(832~912),唐末五代前蜀诗僧、画家。俗姓姜,字德隐,号禅月大师,婺州兰溪(今属浙江)人。唐天复间入蜀,蜀主王建称他“禅月大师”。贯休与陈陶、方干、李频等众多诗人交往唱酬,多奇思奇句,部分作品能反映社会现实。善画水墨罗汉及释迦弟子诸像,笔法坚劲,形象夸张,世称“梵相”,存世《十六罗汉图》传为其作。兼善草书,号曰“姜体”,时人比之为阎立本、怀素。著有《禅月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巨浸东隅极,山吞大野平”,“巨浸东隅极”运用夸张手法,描绘出钱塘江作为巨大水域在东方边际的辽阔无垠,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山吞大野平”则生动地展现出山势磅礴,仿佛将广袤的原野吞噬,与江水相互映衬,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象,奠定全诗豪迈又略带沧桑的基调。颔联“因知吴相恨,不尽海涛声”运用伍子胥的典故,“吴相”指伍子胥,他因忠谏而被吴王夫差赐死,传说其怨气化作钱塘江潮。诗人由眼前波涛汹涌的海涛声,联想到伍子胥的遗恨,将自然景象与历史典故相融合,借海涛声传达出历史的沧桑感与无尽的幽恨,使诗歌意境更加深远。颈联“黑气腾蛟窟,秋云入战城”,“黑气腾蛟窟”渲染出一种神秘、阴森的氛围,仿佛江底蛟龙窟中升腾起黑色雾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秋云入战城”则描绘秋天的云仿佛卷入曾经的战场,营造出一种肃杀、凝重的氛围,暗示着历史的风云变幻与战争的残酷。尾联“游人千万里,过此白髭生”,“游人千万里”表明诗人行旅之远、经历之丰富。“过此白髭生”则直言经过钱塘江时,心中感慨万千,即便历经万里的游人,到此也会生出白发,抒发了对人生易老、岁月沧桑的深沉感慨,将个人的情感与对自然、历史的感悟相融合。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商隐《回中牡丹为雨所败(其二)》

下一篇:唐·宋鼎《赠张丞相》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