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在人间或可传":道(真理或智慧)在人间或许可以传承,
"小还轻变已多年":只是它可能微小而轻巧,已经经历了许多年。
# 轻:一作“经”。,小还:道家炼丹名。张籍《赠辟谷者》:“学得餐霞法,逢人与小还。”
"今来海上升高望":如今我来到海边登高远望,
"不到蓬莱不是仙":如果不到蓬莱仙境,那就不算真正的仙人。
# 蓬莱:又名“蓬壶”,山名,古代方士传说为仙人所居。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1.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诗的前两句“道在人间或可传,小还轻变已多年”较为抽象,通过“道”和“小还轻变”表达一种对世间真理或智慧的思考,属于虚写。后两句“今来海上升高望,不到蓬莱不是仙”则通过具体的场景(登高望海、向往蓬莱)来表达对更高境界的追求,属于实写。虚实结合,使诗歌既富有哲理,又具有生动的画面感。对比:诗人通过“人间”与“蓬莱”的对比,表达了对超凡脱俗境界的向往。人间虽有“道”可传,但只有到达蓬莱,才能真正达到“仙”的境界。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层次感,也升华了主题。借景抒情:诗人借助“海上升高望”这一具体场景,抒发了对更高境界的追求和向往。这种手法使得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刻。
2. 分段赏析
首句:“道在人间或可传。”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道”的思考。“道”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真理、智慧或人生的哲理。诗人认为,这些智慧在人间或许可以传承,但它们往往微小而轻盈,并非显赫。次句:“小还轻变已多年”中“小还轻变”形容这些智慧虽小,却历经岁月的变迁,已经传承多年。此句进一步强调了“道”的微妙与持久,暗示真理往往在不经意间传承。第三句:“今来海上升高望。”诗人以“今来海上升高望”描绘了一幅登高望远的画面,象征着诗人对更高境界的追求。站在海边,视野开阔,诗人的心境也随之提升。末句:“不到蓬莱不是仙。”这句诗以“蓬莱”这一仙境象征人生的至高境界。诗人认为,只有达到蓬莱这样的境界,才能真正称得上“仙”。此句不仅升华了主题,也表达了诗人对超越尘世的向往。
上一篇:唐·章孝标《送金可纪归新罗》
下一篇:唐·李商隐《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