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和雪叠晴空":太行山与白雪相互映衬,高耸在晴朗的天空之下,
# 太行:山名。即太行山。
"二月春郊尚朔风":早春二月,郊野原野上依旧吹着凛冽的北风。
# 朔风:北风。,春郊:一作郊原。春:一作青。
"饮马早闻临渭北":早就听闻李克用的军队像当年楚军扬言“饮马于河”一样,已经逼近渭水之北,
# 渭北:渭水以北地区。诗中指长安。李克用的军队早已于唐中和三年(883)与黄巢起义军作战时就曾打进过渭北的长安。,饮马:让马喝水。后也有军队进驻之意。典出《左传》。《左传》中载,晋楚之战时。楚军扬言“饮马于河(黄河)而归。
"射雕今欲过山东":如今又听说他要像北齐斛律光射雕那样,准备率军越过太行山以东地区。
# 山东:太行山以东的地区。,射雕:指善于射雕的人。史载北齐斛律光尝从世宗于洹桥校猎,射落大离,丞相属刑子高叹曰:“此射雕手也。”诗中是以斛律光喻李克用。雕:是一种鸷鸟,猛健善飞,不易射中。
"百年徒有伊川叹":多年来,我只能像周朝大夫辛有那样,徒劳地发出对国家命运的哀叹,
# 百年徒有伊川叹:用《左传》中典故。《左传》载,周朝大夫辛有见披发人(古代戎族,有披发的习俗)在野外祭祀而预言“不及百年,此其戎乎!”辛有死后,不过百年,戎人果然迁居于伊水之滨。诗中用此典故来喻指唐朝的不祥国运。
"五利宁无魏绛功":多么希望皇上能采用魏绛的办法,以期收到“五利”之功。
# 五利宁无魏绛功:魏绛是春秋时晋悼公大夫。晋国所在地山西,汉、戌杂居,矛盾尖锐。魏绛主张“和戌”,并举出其“五利”,被晋悼公采纳。施行后晋国出现了“修民事、田以时”的太乎局面。诗中用魏绛事隐曲地批评了对李克用的讨伐用兵。
"日暮长亭正愁绝":夕阳西下,我独自伫立在长亭之中,心中愁绪万千,
"哀笳一曲戍烟中":忽然一曲哀伤的胡笳声又从戍楼的烽烟里传入我的耳中。
# 戍烟:边防戍楼用以报警的烽烟。,笳:胡笳,汉时流行于西域一带的少数民族乐器。
晚唐诗人
吴融(?~903),唐代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龙纪元年登进士第,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吴融诗文兼擅,工行楷,与韩偓、方干、贯休等人交往唱和。其诗多为纪游题咏、送别酬和之作,受温庭筠、李商隐影响,在艳丽中时含凄清之气。代表作品有《彭门用兵后经访路》《华清宫》《红白牡丹》等。著有《唐英歌诗》3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政治抒情诗。描绘了太行积雪、二月郊原朔风等景象,通过“饮马”“射雕”等典故,暗示李克用的军事行动,表达了诗人对晚唐时局的忧虑、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借自然景象与历史典故,写出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
2. 写作手法
用典:“饮马”出自《左传》,借楚军“饮马于河”喻李克用的军事野心;“射雕”用北齐斛律光射落雕鸟事,暗指李克用军事力量强大;“百年徒有伊川叹”用周辛有的典故,表达对唐王朝命运的忧虑;“五利宁无魏绛功”借春秋魏绛“和戎”建议获“五利”之事,委婉批判唐王朝对李克用的用兵,期望采用正确策略。借景抒情:诗中描绘“太行和雪叠晴空,二月郊原尚朔风”,太行山上白雪皑皑与晴空相叠,二月的郊野平原仍刮着朔风,通过描写寒冷、肃杀的景象,渲染出一种凄凉、压抑的氛围,借此抒发诗人对晚唐时局如这寒冷景象般衰微、动荡的忧虑之情,将自己内心的愁苦与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融入到这寒景之中。情景交融:在“饮马早闻临渭北,射雕今欲过山东”中,“饮马”“射雕”等军事意象与当时紧张的军事局势相融合,同时诗人将自己对李克用势力扩张的忧虑之情寄寓其中,使得景象的描绘与情感的表达相互渗透,既展现出严峻的军事形势,又体现出诗人内心的焦虑,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便将太行山的美景勾勒得雄浑壮丽:皑皑白雪覆盖着巍峨的太行群峰,山峦层叠,直插晴朗的高空。红日、白雪、蓝天,色彩明丽,宛如一幅精美的浮雕。此时已是早春二月,然而广袤的郊野依然朔风凛冽,寒气逼人。一个“尚”字,用得极为精妙,既写出了诗人眼前的实际感受,又透露出内心的悲凉。目之所及的美丽春景与体之所感的彻骨寒冷,愈发衬托出诗人心中的悲切。这两句为后文的“感事”营造了浓郁的氛围。颔联和颈联,诗人接连运用四个历史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当时政治局势的见解与感慨。“饮马”之典出自《左传》,公元前579年,晋楚交战时,楚军骄狂放言要“饮马于河(黄河)而后归”。此处借指李克用怀有“饮马于河”的军事野心。因李克用的军队早在中和三年(883年)与黄巢作战时,就已进抵帝都长安,所以说“饮马早闻临渭北”。“射雕”则取自北齐斛律光射落雕鸟的故事,以斛律光的英勇善射,暗喻实力雄厚的李克用即将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此句暗示李军正谋划越过太行山。颈联笔锋陡转,从借古喻今转为抒发感慨情怀。诗人未直抒胸臆,而是借助典故曲折表达。“百年”句运用周朝辛有的典故。周平王迁都洛阳时,大夫辛有在伊水边见到一个披发之人在野外祭祀,披发乃戎族风俗,辛有据此预言此地终将被戎人占据。辛有死后,戎人果然迁居伊水之滨。在藩镇割据的混战中,诗人预感到唐王朝必将走向灭亡。他虽不能直言此事,却又不得不说,于是巧妙地借用辛有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辛有生前的预言无人重视,死后却备受赞誉,这又有何意义呢?诗人的肺腑之言,倾泻于笔端。尽管个人无力挽救危局,但诗人仍期望皇上能采纳古时魏绛的策略,以收“五利”之效。魏绛是春秋时晋悼公的大夫,晋国所在地山西是汉、戎杂居之地,民族间常发生战争。魏绛建议以“和戎”方式化解矛盾,认为“和戎”有“五利”,晋悼公采纳其主张,实现了“修民事,田以时”的政治成效。诗人通过肯定魏绛,委婉地批判了唐王朝的用典方式,这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形象化手法。尾联“日暮长亭正愁绝,哀笳一曲戍烟中”,以情景交融之笔收束全诗。夕阳西下,长亭遥遥相对,哀怨的胡笳声悠悠响起,戍楼的烽烟四处弥漫。在这战乱凄凉的环境中,一位“惊时感事俱无奈”(见其《重阳日荆州作》)的诗人,独自陷入忧愁与感伤之中。此处用“哀”字形容胡笳声,不仅将声音与诗人主观的情感相融合,还暗示了此次战争的失败,必将给百姓带来更大的灾难。“戍烟”与太平时期的袅袅炊烟截然不同,给人以动荡不安之感。这两句十四字,将情、景、事,声、色、形熔于一炉,尽显精炼概括之妙。
4. 作品点评
全诗情感浓烈而激越,弥漫着悲愤凄怆之气。诗人的忧思愁绪如暗流涌动,在诗中层层递进,迂回婉转,恰似九曲回肠。读之,令人心潮澎湃,情思久久难平,沉浸于那深沉的情感波澜之中。
# 用典特切,“饮马”一联尤见功力,所谓“用典不啻自口出”。
现代文艺理论家马茂元《唐诗选》
# 吴融、韩偓同时,慨叹兵戈之间,诗律精切,皆善用事。如此中四句,微而显也。
元方回《瀛奎律髓》
# 何义门:此指孙揆为河东所执之事。玉海、金桥,在上党南二里。纪昀:音节宏亮而沉雄,五代所少。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
# 一二虽是据景实写,然言外便有拔剑斫案、威毛毕竖、麾开妻子,躧步出门、何雪何风、吾其行矣之意。三“早闻”,妙!四“今欲”,妙!大声呼他普天下忠孝男子,是谁容渠如此?真见一日坏过一日也。五言岂有一人不切悲愤?六言何无一人实能破贼?七八言人正感奋,笳又催逼,忽然忘生,真在此时也。
明末清初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 朱东岩曰:一二纪其时,三四纪其事,连续四句,言外大有“奋身勇所闻,拔剑击大荒”气概。五言无一人不切感慨:六言无人实能制敌。七八言正当感奋之际,而笳声催逼,真可为之发愤也。
清朱三锡《东岩草堂评订唐诗鼓吹》
# 雄壮,开有明七字风格。
清周咏棠《唐贤小三昧集续集》
# 此诗盖感李克用叛唐事也。克用,沙陀种,故诗中以戎狄斥之……《新五代史•唐本纪》曰:“大顺元年,克用取邢、铭、磁三州,宰相张浚谓沙陀前逼值宗幸兴元,罪当诛。昭宗以浚为太原四面行营兵马都统,克用遣康君立取潞州。十一月,浚及克用战于阴地,浚军三战三败,克用兵大掠晋、绛,至于河中,赤地千里。”子华殆有感于此,而咎谋国者之失策也。
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上一篇:唐·李商隐《武夷山》
下一篇:唐·张蠙《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