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īn
qiáo
gǎn
shì

朝代:唐作者:吴融浏览量:1
tài
háng
xuě
dié
qíng
kōng
èr
yuè
chūn
jiāo
shàng
shuò
fēng
yìn
zǎo
wén
lín
wèi
běi
shè
diāo
jīn
guò
shān
dōng
bǎi
nián
yǒu
chuān
tàn
níng
wèi
jiàng
gōng
cháng
tíng
zhèng
chóu
jué
āi
jiā
shù
yān
zhōng

译文

太行山与白雪相互映衬,高耸在晴朗的天空之下,早春二月,郊野原野上依旧吹着凛冽的北风。早就听闻李克用的军队像当年楚军扬言“饮马于河”一样,已经逼近渭水之北,如今又听说他要像北齐斛律光射雕那样,准备率军越过太行山以东地区。多年来,我只能像周朝大夫辛有那样,徒劳地发出对国家命运的哀叹,多么希望皇上能采用魏绛的办法,以期收到“五利”之功。夕阳西下,我独自伫立在长亭之中,心中愁绪万千,忽然一曲哀伤的胡笳声又从戍楼的烽烟里传入我的耳中。

逐句剖析

"太行和雪叠晴空":太行山与白雪相互映衬,高耸在晴朗的天空之下,

# 太行:山名。即太行山。

"二月春郊尚朔风":早春二月,郊野原野上依旧吹着凛冽的北风。

# 朔风:北风。,春郊:一作郊原。春:一作青。

"饮马早闻临渭北":早就听闻李克用的军队像当年楚军扬言“饮马于河”一样,已经逼近渭水之北,

# 渭北:渭水以北地区。诗中指长安。李克用的军队早已于唐中和三年(883)与黄巢起义军作战时就曾打进过渭北的长安。,饮马:让马喝水。后也有军队进驻之意。典出《左传》。《左传》中载,晋楚之战时。楚军扬言“饮马于河(黄河)而归。

"射雕今欲过山东":如今又听说他要像北齐斛律光射雕那样,准备率军越过太行山以东地区。

# 山东:太行山以东的地区。,射雕:指善于射雕的人。史载北齐斛律光尝从世宗于洹桥校猎,射落大离,丞相属刑子高叹曰:“此射雕手也。”诗中是以斛律光喻李克用。雕:是一种鸷鸟,猛健善飞,不易射中。

"百年徒有伊川叹":多年来,我只能像周朝大夫辛有那样,徒劳地发出对国家命运的哀叹,

# 百年徒有伊川叹:用《左传》中典故。《左传》载,周朝大夫辛有见披发人(古代戎族,有披发的习俗)在野外祭祀而预言“不及百年,此其戎乎!”辛有死后,不过百年,戎人果然迁居于伊水之滨。诗中用此典故来喻指唐朝的不祥国运。

"五利宁无魏绛功":多么希望皇上能采用魏绛的办法,以期收到“五利”之功。

# 五利宁无魏绛功:魏绛是春秋时晋悼公大夫。晋国所在地山西,汉、戌杂居,矛盾尖锐。魏绛主张“和戌”,并举出其“五利”,被晋悼公采纳。施行后晋国出现了“修民事、田以时”的太乎局面。诗中用魏绛事隐曲地批评了对李克用的讨伐用兵。

"日暮长亭正愁绝":夕阳西下,我独自伫立在长亭之中,心中愁绪万千,

"哀笳一曲戍烟中":忽然一曲哀伤的胡笳声又从戍楼的烽烟里传入我的耳中。

# 戍烟:边防戍楼用以报警的烽烟。,笳:胡笳,汉时流行于西域一带的少数民族乐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金桥感事》是晚唐诗人吴融创作的七言律诗,属政治抒情诗范畴。诗开篇描绘太行山壮美景色,颔联、颈联巧妙连用四典,以含蓄委婉之态,传递诗人对当时政治形势的洞察与感慨,用典精准、表意丰厚,将难直言的心曲巧妙寄托。尾联以情景交融收束“感事”,笔调简练生动,饱含凄楚韵味。全篇音节宏亮沉雄,在晚唐五代诗作中尽显诗人对时政的深刻思考与艺术表达功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吴融(?~903),唐代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龙纪元年登进士第,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吴融诗文兼擅,工行楷,与韩偓、方干、贯休等人交往唱和。其诗多为纪游题咏、送别酬和之作,受温庭筠、李商隐影响,在艳丽中时含凄清之气。代表作品有《彭门用兵后经访路》《华清宫》《红白牡丹》等。著有《唐英歌诗》3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金桥感事》由唐代诗人吴融创作。公元890年(大顺元年),唐王朝发兵征讨藩镇李克用,战于太行山一带,结果三战三败。次年,吴融在潞州金桥(今山西上党)凭吊战场,有感于时局动荡、国家命运堪忧,于是写下此诗,以抒发内心的忧虑与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政治抒情诗。描绘了太行积雪、二月郊原朔风等景象,通过“饮马”“射雕”等典故,暗示李克用的军事行动,表达了诗人对晚唐时局的忧虑、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借自然景象与历史典故,写出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

2. 写作手法

用典:“饮马”出自《左传》,借楚军“饮马于河”喻李克用的军事野心;“射雕”用北齐斛律光射落雕鸟事,暗指李克用军事力量强大;“百年徒有伊川叹”用周辛有的典故,表达对唐王朝命运的忧虑;“五利宁无魏绛功”借春秋魏绛“和戎”建议获“五利”之事,委婉批判唐王朝对李克用的用兵,期望采用正确策略。借景抒情:诗中描绘“太行和雪叠晴空,二月郊原尚朔风”,太行山上白雪皑皑与晴空相叠,二月的郊野平原仍刮着朔风,通过描写寒冷、肃杀的景象,渲染出一种凄凉、压抑的氛围,借此抒发诗人对晚唐时局如这寒冷景象般衰微、动荡的忧虑之情,将自己内心的愁苦与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融入到这寒景之中。情景交融:在“饮马早闻临渭北,射雕今欲过山东”中,“饮马”“射雕”等军事意象与当时紧张的军事局势相融合,同时诗人将自己对李克用势力扩张的忧虑之情寄寓其中,使得景象的描绘与情感的表达相互渗透,既展现出严峻的军事形势,又体现出诗人内心的焦虑,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便将太行山的美景勾勒得雄浑壮丽:皑皑白雪覆盖着巍峨的太行群峰,山峦层叠,直插晴朗的高空。红日、白雪、蓝天,色彩明丽,宛如一幅精美的浮雕。此时已是早春二月,然而广袤的郊野依然朔风凛冽,寒气逼人。一个“尚”字,用得极为精妙,既写出了诗人眼前的实际感受,又透露出内心的悲凉。目之所及的美丽春景与体之所感的彻骨寒冷,愈发衬托出诗人心中的悲切。这两句为后文的“感事”营造了浓郁的氛围。颔联和颈联,诗人接连运用四个历史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当时政治局势的见解与感慨。“饮马”之典出自《左传》,公元前579年,晋楚交战时,楚军骄狂放言要“饮马于河(黄河)而后归”。此处借指李克用怀有“饮马于河”的军事野心。因李克用的军队早在中和三年(883年)与黄巢作战时,就已进抵帝都长安,所以说“饮马早闻临渭北”。“射雕”则取自北齐斛律光射落雕鸟的故事,以斛律光的英勇善射,暗喻实力雄厚的李克用即将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此句暗示李军正谋划越过太行山。颈联笔锋陡转,从借古喻今转为抒发感慨情怀。诗人未直抒胸臆,而是借助典故曲折表达。“百年”句运用周朝辛有的典故。周平王迁都洛阳时,大夫辛有在伊水边见到一个披发之人在野外祭祀,披发乃戎族风俗,辛有据此预言此地终将被戎人占据。辛有死后,戎人果然迁居伊水之滨。在藩镇割据的混战中,诗人预感到唐王朝必将走向灭亡。他虽不能直言此事,却又不得不说,于是巧妙地借用辛有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辛有生前的预言无人重视,死后却备受赞誉,这又有何意义呢?诗人的肺腑之言,倾泻于笔端。尽管个人无力挽救危局,但诗人仍期望皇上能采纳古时魏绛的策略,以收“五利”之效。魏绛是春秋时晋悼公的大夫,晋国所在地山西是汉、戎杂居之地,民族间常发生战争。魏绛建议以“和戎”方式化解矛盾,认为“和戎”有“五利”,晋悼公采纳其主张,实现了“修民事,田以时”的政治成效。诗人通过肯定魏绛,委婉地批判了唐王朝的用典方式,这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形象化手法。尾联“日暮长亭正愁绝,哀笳一曲戍烟中”,以情景交融之笔收束全诗。夕阳西下,长亭遥遥相对,哀怨的胡笳声悠悠响起,戍楼的烽烟四处弥漫。在这战乱凄凉的环境中,一位“惊时感事俱无奈”(见其《重阳日荆州作》)的诗人,独自陷入忧愁与感伤之中。此处用“哀”字形容胡笳声,不仅将声音与诗人主观的情感相融合,还暗示了此次战争的失败,必将给百姓带来更大的灾难。“戍烟”与太平时期的袅袅炊烟截然不同,给人以动荡不安之感。这两句十四字,将情、景、事,声、色、形熔于一炉,尽显精炼概括之妙。

4. 作品点评

全诗情感浓烈而激越,弥漫着悲愤凄怆之气。诗人的忧思愁绪如暗流涌动,在诗中层层递进,迂回婉转,恰似九曲回肠。读之,令人心潮澎湃,情思久久难平,沉浸于那深沉的情感波澜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用典特切,“饮马”一联尤见功力,所谓“用典不啻自口出”。

现代文艺理论家马茂元《唐诗选》

# 吴融、韩偓同时,慨叹兵戈之间,诗律精切,皆善用事。如此中四句,微而显也。

元方回《瀛奎律髓》

# 何义门:此指孙揆为河东所执之事。玉海、金桥,在上党南二里。纪昀:音节宏亮而沉雄,五代所少。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

# 一二虽是据景实写,然言外便有拔剑斫案、威毛毕竖、麾开妻子,躧步出门、何雪何风、吾其行矣之意。三“早闻”,妙!四“今欲”,妙!大声呼他普天下忠孝男子,是谁容渠如此?真见一日坏过一日也。五言岂有一人不切悲愤?六言何无一人实能破贼?七八言人正感奋,笳又催逼,忽然忘生,真在此时也。

明末清初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 朱东岩曰:一二纪其时,三四纪其事,连续四句,言外大有“奋身勇所闻,拔剑击大荒”气概。五言无一人不切感慨:六言无人实能制敌。七八言正当感奋之际,而笳声催逼,真可为之发愤也。

清朱三锡《东岩草堂评订唐诗鼓吹》

# 雄壮,开有明七字风格。

清周咏棠《唐贤小三昧集续集》

# 此诗盖感李克用叛唐事也。克用,沙陀种,故诗中以戎狄斥之……《新五代史•唐本纪》曰:“大顺元年,克用取邢、铭、磁三州,宰相张浚谓沙陀前逼值宗幸兴元,罪当诛。昭宗以浚为太原四面行营兵马都统,克用遣康君立取潞州。十一月,浚及克用战于阴地,浚军三战三败,克用兵大掠晋、绛,至于河中,赤地千里。”子华殆有感于此,而咎谋国者之失策也。

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商隐《武夷山》

下一篇:唐·张蠙《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