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得流霞酒一杯":(被称为曾孙)的众乡人只得到仙人们赏赐的一杯流霞仙酒,
# 流霞酒一杯:流霞酒是传说中的仙酒。
"空中箫鼓几时回":今天所听到的空中箫鼓声不知道以后什么时候再能听到。
# 几:一作当。,空中箫鼓:出自中唐时期的笔记小说《诸山记》:“武夷山神号武夷君,秦始皇二年,一日语村人曰:‘汝等以八月十五日会山顶。’是日村人毕集,……闻空中人声,不见其形。须臾乐响,亦但见乐器,不见其人。”
"武夷洞里生毛竹":武夷洞里长满了很多有毒的毛竹,
# 生毛竹:出自武夷山神话传说。
"老尽曾孙更不来":那些被称为曾孙的乡人们纷纷老去,再也没来。
# 曾孙:曾孙是神仙对众乡人的称呼,因为神仙的年龄小者几百岁,大者上千岁,所以这样称呼。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怀古、感怀诗。描绘了诗人在武夷山中,面对流霞酒、空中箫鼓(回忆中)以及武夷洞中的毛竹、老去的曾孙等景象,体现了时间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营造了超脱尘世、怀念往昔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对往昔欢聚不再的惆怅,以及对岁月无情、人事无常的感伤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武夷洞里生毛竹,老尽曾孙更不来”,借武夷洞中生毛竹这一景象,以及曾孙老去的人事变化,抒发了对时光流逝、人事无常的感慨和伤感之情,将情感融入到所描写的景物和人事之中。用典:“流霞酒”是古代传说中的仙酒,“空中箫鼓”也带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味,诗人运用这些意象,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同时通过这些意象来寄托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深度。对比:诗中往昔的欢聚(空中箫鼓)与当下的寂寥形成对比,毛竹的不断生长与曾孙的老去、往昔之人的不再来形成对比,突出了时间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强化了诗歌所表达的感怀和惆怅之情。
3. 分段赏析
“只得流霞酒一杯”:首句中“只得”二字,透露出一种无奈之感,诗人只能得到一杯流霞酒。“流霞酒”这一意象,既可能暗示着往昔曾有过的美好、浪漫且带有仙气的时光,而如今却只能以酒来追忆,体现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无法再拥有的无奈,为全诗奠定了感伤的基调。“空中箫鼓几时回”:此句运用想象和疑问的手法,“空中箫鼓”描绘出曾经热闹、欢快且带有神秘色彩的场景,可能是诗人回忆中或想象中的欢聚时刻。“几时回”则表达了对这种美好场景何时能够再次出现的期盼,同时也流露出对往昔欢聚不再的惆怅,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情感。“武夷洞里生毛竹”:这句是对武夷山中景象的描写,“生毛竹”表明毛竹在不断生长,时间在流逝。毛竹的生长是自然现象,然而在这里却成为了时间流逝的象征,以景物的变化暗示着岁月的变迁,为下句写人事的变化做铺垫。“老尽曾孙更不来”:“老尽曾孙”强调了时间的久远,连曾孙都已老去,说明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更不来”则表示往昔的人或事再也不会出现,突出了人事的无常和变迁,将诗人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伤感之情推向高潮,使读者深刻感受到岁月的无情。
上一篇:唐·李商隐《雨》
下一篇:唐·吴融《金桥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