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发昆仑":黄河水从何处发源,它源自昆仑,
"连乾复浸坤":直上苍穹又浸润大地。
"波浑经雁塞":波涛浑浊流经雁塞,
"声振自龙门":水声震天发自龙门。
"岸裂新冲势":河岸因新冲刷的水势而裂,
"滩余旧落痕":河滩上残留着旧时低落的痕迹。
"横沟通海上":横向的支流连通大海,
"远色尽山根":辽远水色与山根相接。
"勇逗三峰坼":它奋勇冲击,使三峰断裂,
"雄标四渎尊":气势雄浑,堪称四渎之首。
"湾中秋景树":河湾中有秋日景色里的树木,
"阔外夕阳村":开阔水面外是夕阳下的村庄。
"沫乱知鱼呴":水面泡沫纷乱,可知游鱼呼吸,
"槎来见鸟蹲":木筏漂来,可见鸟儿蹲立。
"飞沙当白日":飞沙蔽日笼罩白日,
"凝雾接黄昏":雾气凝结连接黄昏。
"润可资农亩":河水润泽可滋养农田,
"清能表帝恩":澄清时能彰显帝王之恩。
"雨吟堪极目":雨中吟诵可极目远望,
"风度想惊魂":风声呼啸似令人惊魂。
"显瑞龟曾出":曾有灵龟出现彰显祥瑞,
"阴灵伯固存":河伯的神灵固然长存。
"盘涡寒渐急":盘旋的涡流寒冷渐急,
"浅濑暑微温":浅滩的流水暑天微温。
"九曲终柔胜":黄河九曲终以柔取胜,
"常流可暗吞":平常水流也可暗吞万物。
"人间无博望":人间已无张骞般的博望侯,
"谁复到穷源":谁还会去探寻那黄河的源头。
晚唐诗人
薛能(817?~880?),唐代诗人。字大拙,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蒲州(今山西永济)人。会昌六年进士,宣宗大中末书判中选,补盩厔尉。懿宗咸通中摄嘉州刺史,历工部尚书方镇从事、侍御史及都官、刑部员外郎等职。僖宗时,任忠武节度使,兵变时被杀。薛能耽癖于诗,日赋一章,平生作诗逾千篇,多寄酬题咏之作。其诗多写日常生活,吟咏与友人唱和,部分涉及现实政治题材。他尤擅作近体诗,常用对比、用典等手法,如诗中多处提及“闲”字,表达自己潇洒、超脱之情怀。有《薛许昌集》10卷。
1. 分段赏析
“何处发昆仑,连乾复浸坤”两句总写黄河起源与气势。以设问开篇,点明黄河发源于昆仑,“连乾”“浸坤”极写其贯通天地的浩大气势,奠定全诗雄浑基调,凸显黄河作为母亲河的壮阔本源。“波浑经雁塞,声振自龙门”两句聚焦黄河流经之地的特征。“波浑”状其水势浑浊奔腾,“经雁塞”点明流经边塞要地;“声振”显其奔腾咆哮之力,“自龙门”追溯其声威源自龙门险隘,一“经”一“自”勾勒出黄河穿越边塞、奔涌龙门的动态画面,视听结合展现其粗犷豪迈。“岸裂新冲势,滩馀旧落痕”两句刻画河岸滩涂的沧桑痕迹。“岸裂”突出黄河水势冲击之剧烈,“新冲势”见其持续的力量;“滩馀旧落痕”则通过滩涂上留存的旧迹,暗示黄河经年累月的冲刷历程,以新旧对比展现自然伟力的永恒与时间印记。“横沟通海上,远色尽山根”两句拓展黄河的空间维度。“横沟”言其河道横亘,“通海上”极写其流程遥远直至大海;“远色尽山根”以远景收束,只见黄河水色与远山根系交融,在广阔空间中凸显黄河的浩瀚无垠,营造出海天相接的宏大意象。“勇逗三峰坼,雄标四渎尊”两句直抒黄河的雄奇地位。“勇逗”以拟人手法写其奋勇激荡,竟使三峰开裂;“雄标”则彰显其雄踞“四渎”之首的尊崇地位,一“坼”一“尊”,既见其力量之猛,又颂其身份之尊,高度概括黄河在自然与文化中的双重象征意义。“湾中秋景树,阔外夕阳村”两句转绘黄河沿岸的宁静景致。“湾中”“阔外”切换视角,前者聚焦河湾处秋日树木的静美,后者远眺辽阔水面外夕阳映照的村落,以“秋景树”“夕阳村”的暖色意象,与前文的雄浑形成节奏舒缓的对照,展现黄河流域的生活气息与自然和谐。“沫乱知鱼呴,槎来见鸟蹲”两句细描黄河水面的微观生态。“沫乱”状水流激荡,“知鱼呴”从鱼群张口呼吸的动态感知水势;“槎来”写木筏漂来,“见鸟蹲”以静立的鸟群形成动静对比,从小动物的生存状态侧面烘托黄河水域的生机与活力,笔法细腻生动。“飞沙当白日,凝雾接黄昏”两句渲染黄河边的气候特征。“飞沙当白日”写白日里沙尘飞扬遮蔽天光,“凝雾接黄昏”状黄昏时雾气凝结弥漫,通过“飞沙”与“凝雾”、“白日”与“黄昏”的时空交织,勾勒出黄河沿岸风急沙猛、雾霭苍茫的独特气候景观,倍增苍凉之感。“润可资农亩,清能表帝恩”两句转向黄河的实用与象征价值。“润可资农亩”直陈其灌溉农田、滋养民生的实用功能;“清能表帝恩”则赋予其政治象征意义,以黄河水的清浊关联帝王恩泽,体现古代“天人合一”的政治哲学,视角从自然转向社会,拓宽诗意维度。“雨吟堪极目,风度想惊魂”两句描绘人在黄河边的主观感受。“雨吟”状风雨中黄河的咆哮如吟,“堪极目”言其景观值得极目远眺;“风度想惊魂”则写狂风过境时黄河的惊涛骇浪令人心魄震颤,将自然现象与人类情感联动,强化黄河景观的震撼力与感染力。“显瑞龟曾出,阴灵伯固存”两句融入神话传说元素。“显瑞龟曾出”化用黄河出龟负书的祥瑞典故,“阴灵伯固存”暗指黄河水神的神秘存在,将现实景物与神话传说交织,为黄河增添神圣色彩,体现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想象,丰富诗歌的文化底蕴。“盘涡寒渐急,浅濑暑微温”两句对比黄河不同季节的水情。“盘涡寒渐急”写寒冬时漩涡加急、水流凛冽;“浅濑暑微温”状酷暑时浅滩水流微温,以“寒”“暑”季节更替与“急”“温”水势变化,展现黄河随四时流转的动态特征,于细微处见自然规律的恒常。“九曲终柔胜,常流可暗吞”两句揭示黄河的辩证特性。“九曲”言其河道蜿蜒,“柔胜”暗合“以柔克刚”的道家哲理;“常流可暗吞”则警示其平静表象下暗藏吞噬力量,通过“柔”与“刚”、“显”与“暗”的对比,提炼出黄河兼具柔韧与雄浑的双重品格,蕴含对自然力量的深层哲思。“人间无博望,谁复到穷源”两句以典故收束全诗。化用张骞(封博望侯)探寻黄河源头的典故,“无博望”慨叹当今无人再踏寻河源,“谁复到穷源”以反问强化对探索精神消逝的感慨,既呼应开篇对黄河起源的追问,又借古喻今,抒发对历史纵深与人类渺小的深沉思索,余韵悠长。
上一篇:唐·赵嘏《浙东赠李副使员外》
下一篇:唐·温庭筠《金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