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背繁红":哪里背离了繁花似锦,
# 繁红:繁花。
"迷芳到槛重":迷失在芬芳中直至花丛深处。
# 槛重:即重栏。一层层护花的栏杆。
"分飞还独出":时而独自飞舞,
"成队偶相逢":时而成对相遇。
"远害终防雀":为了远离伤害时刻提防着雀鸟,
"争先不避蜂":争夺时也不避开蜜蜂。
"桃蹊牵往复":在桃花小径上往返穿梭,
# 桃蹊:桃树众多的地方。
"兰径引相从":又沿着兰花小路相互跟随。
"翠裛丹心冷":翠绿的叶间掩映着淡红花蕊,
# 翠裛:被绿色所围绕。
"香凝粉翅浓":香气凝聚在蝴蝶粉嫩的翅膀上。
"可寻穿树影":可以追寻它们穿过树影的踪迹,
"难觅宿花踪":却难以找到它们在花间栖息的所在。
"日晚来仍急":天色渐晚,它们依然飞舞得急促,
"春残舞未慵":春天将尽,舞姿却不显慵懒。
# 慵:困倦,懒得动。
"西风旧池馆":在西风中的旧池塘和馆舍旁,
# 池馆:池苑馆舍。
"犹得采芙蓉":仍然能够采摘到芙蓉花。
晚唐著名诗僧
齐己(864~937?),唐末诗僧。俗姓胡,名得生,自号衡岳沙门,潭州益阳(今属湖南)人。工诗善琴,擅长行书,风雅放逸,颇有诗名。为诗好苦吟,喜琢炼。其诗多登临酬答、感时伤怀之作,风格清润,语言简淡,在清润平淡中见僻远冷峭之致。代表作品有《早梅》《赠齐己诗》《寄曹松》等。著有《白莲集》《风骚旨格》。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五言排律。诗人以蝴蝶为吟咏对象,通过描摹其灵动舞姿与执着品性,隐喻人生对美好理想的坚守追寻。
2. 写作手法
比喻:“远害终防雀,争先不避蜂”将外界的威胁比作“雀”,把竞争与困难比作“蜂”。以蝴蝶面对雀、蜂的态度,生动地比喻人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既要警惕潜在的危险,又要不畏艰难、勇敢前行,巧妙地把自然生物间的关系转化为对处世之道的形象说明。象征:诗人以丰富的意象构建象征体系,借物喻志,将人生感悟与精神追求寄寓于自然物象之中。蝴蝶作为核心象征,其“何处背繁红,迷芳到槛重”的轨迹,象征对美好事物矢志不渝的追寻;“分飞还独出,成队偶相逢”的生存状态,面对“雀”的威胁与“蜂”的竞争,蝴蝶“远害终防雀,争先不避蜂”的姿态,象征处世中警惕与勇敢并存的智慧。自然景物同样饱含深意,“桃蹊”“兰径”牵引蝴蝶往复,象征美德与理想之路;“西风”笼罩下仍有“芙蓉”绽放,则以逆境中的生机,象征困境中不灭的希望。而蝴蝶“翠裛丹心冷,香凝粉翅浓”的形态,“日晚来仍急,春残舞未慵”的动态,既隐喻诗人高洁赤诚的品格,也展现其珍惜时光、永不言弃的进取精神。
3. 分段赏析
“何处背繁红,迷芳到槛重。”这里“背繁红”指蝴蝶离开繁花,被花香吸引到重重门槛,表现出蝴蝶追寻花香的执着,同时暗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分飞还独出,成队偶相逢。”分飞和独出表现蝴蝶的独立,成队相逢则体现群体性,象征人生中独行与相聚的交替,反映诗人对自由与社交的思考。“远害终防雀,争先不避蜂。”防雀和不避蜂显示蝴蝶在追求中的警惕与勇敢,即使有危险也不退缩,象征诗人面对困难时的坚持。“桃蹊牵往复,兰径引相从。”桃蹊和兰径代表不同的路径,蝴蝶往复相从,表现其追寻的执着,也暗示诗人追随美德的路径。“翠裛丹心冷,香凝粉翅浓。”翠裛丹心可能指蝴蝶的鲜艳色彩,冷与浓形成对比,突出其美丽与内在的冷静,象征诗人高洁的情操。“可寻穿树影,难觅宿花踪。”穿树影可见,宿花踪难觅,表现蝴蝶行踪飘忽,象征美好事物的难以捉摸,诗人对理想的不断追寻。“日晚来仍急,春残舞未慵。”即使天色已晚,春天将尽,蝴蝶仍忙碌飞舞,体现其不懈的精神,反映诗人珍惜时光、积极进取的态度。最后“西风旧池馆,犹得采芙蓉。”西风萧瑟,但仍有芙蓉可采,象征逆境中仍能找到美好,表现诗人的乐观与坚持。
4. 作品点评
全篇字里行间浸透着春日芬芳,作者运用别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勾勒出彩蝶轻盈曼妙的姿态与蓬勃生机,引领读者身临其境般体悟万物复苏的明媚图景与生灵跃动的蓬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