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公遁迹庐山岑":慧远大师隐匿踪迹于庐山的深岭之中,
"开士幽居祇树林":开士璿公幽静栖居在祇树园的林间。
# 士:一作山。
"片石孤峰窥色相":独坐片石之上,望孤峰耸立,静观万物的外在形态,
"清池皓月照禅心":清澈的池水中,皎洁的月光映照出纯净的禅心。
# 皓:一作白。
"指挥如意天花落":手持如意讲经说法时,仿佛天花飘落,
"坐卧闲房春草深":在幽静的禅房中坐卧修行,门外春草已长得深深密密。
"此外俗尘都不染":除了此地,世间的尘俗烦扰都无法沾染,
"惟余玄度得相寻":只有像许玄度那样的知音,才能寻到此处。
盛唐诗人
李颀(?~753?),唐代诗人,家居河南颍阳(今河南登封西)。开元进士,曾任新乡县尉,后长期隐居嵩山、少室山一带的“东川别业”。交游广泛,与盛唐时一些著名诗人,都有诗作往还。其所作边塞诗,风格豪壮奔放、慷慨深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寄赠友人之作,刻画人物形貌神情颇为生动。笃信道教,相关作品亦多。代表作品有《送魏万之京》。有《李颀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山水禅意诗。描绘璿公隐居山林的静谧景象,借“远公遁迹”“清池皓月”等意象,融合禅林环境与修行心境,以“片石孤峰”“春草深”等景物烘托超脱俗尘意境,尾联借“惟馀玄度得相寻”,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体现唐代文人追求精神超然的文化特质。
2. 写作手法
用典:首联“远公遁迹庐山岑”借东晋高僧慧远隐居之典,奠定遁世基调;“祇树林”化用佛教圣地之名,强化修行净土意象;颈联“天花落”援引《维摩诘经》天女散花故事,以神话场景烘托讲经者智慧高深。烘托:诗中“片石孤峰”“春草深”等具象景物,以质朴无华的描绘,巧妙烘托出超脱俗尘的意境。“片石孤峰”矗立天地间,以其孤傲之态,仿佛与尘世隔绝,象征着不与世俗同流的高洁;“春草深”则以蓬勃生长、肆意蔓延的态势,渲染出静谧幽远的氛围,暗示远离喧嚣的清净。而尾联“惟馀玄度得相寻”,借“玄度”这一名士典故,点明唯有志同道合的隐逸之士方可寻访此处,进一步强化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这些具象景物与尾联的情感表达相互呼应,层层递进,生动展现出唐代文人追求精神超然、渴望挣脱尘世羁绊的文化特质。动静结合:静态描写如“片石孤峰”“清池皓月”“闲房春草”,勾勒出山林禅院的清幽与永恒;动态意象则以“指挥如意”“天花落”打破沉寂,展现讲经时的生动场景与超凡力量,“窥色相”的“窥”字、“照禅心”的“照”字,赋予静态景物以感知与映照的生命力,使禅意于动静转换间自然流淌,避免画面凝滞。白描:诗中“清池皓月”“春草深”运用白描手法,以质朴简练的笔触勾勒景物,不着浓墨重彩,却自有清幽意境。“清池皓月”四字,直接呈现出澄净池水映照着皎洁明月的画面,月色如水,池水静谧,二者相映成趣,营造出空灵澄澈的氛围;“春草深”三字简洁地描绘出春草肆意生长、郁郁葱葱的景象,暗示此地远离尘嚣,充满自然野趣。诗人摒弃华丽辞藻与繁复修饰,仅用最本真的语言摹写景物,却让读者如临其境,感受到环境的清幽静谧,为后续佛经典故的融入奠定了写实基础,也与虚幻的“天花落”形成鲜明对比,共同构建出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
3. 分段赏析
首联“远公遁迹庐山岑,开士幽居祇树林”以典入诗,借东晋高僧慧远隐居庐山的旧事,暗喻主人公璿公遁世修行的缘起。“遁迹”二字,道尽他远离尘世的坚定;“开士”尊称与“祇树林”佛典意象的运用,瞬间将璿公居所渲染成超凡脱俗的修行圣地,奠定全诗清幽深邃的禅意,也为后文铺陈隐居生活埋下伏笔。颔联对仗工整,意象绝美。“片石孤峰窥色相”中,嶙峋山石、孤耸峰峦,似在静默中参透万物表象,暗含“色相皆空”的佛理;“清池皓月照禅心”以澄澈池水映月之景,喻指修行者心境如清池般澄澈、如皓月般通透,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自然之景与禅意哲思浑然交融,意境悠远。颈联聚焦璿公修行日常。“指挥如意天花落”化用《维摩诘经》天女散花典故,以佛教法器“如意”象征智慧,描绘他讲经时天花飘落的神奇场景,凸显佛法高深;“坐卧闲房春草深”则刻画其安于静室、不问流年的闲适,春草疯长间,时光悄然流逝,而他沉浸禅修,尽显超然物外的隐逸之态。尾联“此外俗尘都不染,惟馀玄度得相寻”直抒胸臆,先以“俗尘不染”强调此地隔绝喧嚣、禅林清净,再借名士许询(玄度)之名,暗示唯有超脱世俗的知音,方能寻访此处。既道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也流露出对精神共鸣的深切渴望,将诗歌超凡脱俗的意蕴推向高潮。
# 此篇切看似音律参差,句法错杂,详玩乃见古朴处不得不如此,自是老态。
明顾麟《批点唐音》
# 不事拘对,而诗韵俱佳。
明高棅《批点唐诗正声》
# 王敬美曰:李颀七言律最响亮整肃,忽于“远公遁迹”诗第二句下一拗体,馀七句皆平正,一不合也。“开山”二字最不古,二不合也。“开山幽居”文理不接,三不合也。重上一“山”字,四不合也。余谓必有误。若心得之,曰必“开士”也,易一字而对仗流转,尽祛四失矣。
清吴烶《唐诗直解》
# 看他不拘处。“都”、“惟”一定相呼应。
明李攀龙、袁宏道《唐诗训解》
# 五六语境,最是自得。
明陆时雍《唐诗镜》
# 谭云:人知下句“照”字妙,不知“窥”字妙(“片石孤峰”句下)。谭云:每将中二联闲时诵之,道心顿生(“坐卧闲房”句下)。钟云:可恨用套语作结(末二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五六化境。
明唐汝询《唐诗解》
# 周珽曰:新乡《山池》《闻梵》二诗,维摩之朗悟,楞迦之幽深,狎入笔端,可与禅经诸子中分鼎足。蒋一梅曰:首尾用事相应。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此借远公当璿公也……三,“色相”句,著“片石孤云”妙,石亦不常,云亦不断,若间色相,色相如是。四,“禅心”句,着“清池白月”妙。月亦不一,池亦不异,若问禅心,禅心如是。
明末清初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 李颀僧寺诗每多超悟语。
明李维桢《唐诗绪笺》
# 李欣诸体俱佳,七律中之《题璿公山池》、《宿莹公禅房》、《题卢五旧居》,亦是佳作。唯《寄卢员外》、《寄綦毋三》、《送魏万》、《送李回》者,是灿烂铿锵,肤壳无情之语。
清吴乔《围炉诗话》
# 起极有势。诗亦有皓月映池、天花散山之色相。
清吴煊、胡棠《唐贤三昧集笺注》
# 深于禅者(“片石孤峰”句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上一篇:唐·李白《安州应城玉女汤作》
下一篇:唐·韩偓《三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