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uàn
·
·
xiào
bái
shí
dào
rén
méi
huā
yǒng

朝代:清作者:夏孙桐浏览量:3
hài
绿
fēn
hóng
shí
yàng
jīn
xīn
dōu
shì
yuān
míng
wèi
jiàn
huā
huāng
jìng
yán
jǐn
zhàng
liè
qiān
jiā
míng
qiáng
fāng
dāng
dān
lěng
chī
jīn

译文

如今的花卉以艳丽新奇为时尚,竞相展现新的格调。这些都是陶渊明未曾见过的菊花,使得那曾经因菊而充满诗意的荒径,如今没了光彩。人们为菊花设置华丽锦障,列出精致牙签,赐予各种美好名字。强行把菊花当作牡丹一样追捧,反而招来冷眼嘲笑。

逐句剖析

"骇绿与纷红":如今的花卉以艳丽新奇为时尚,

"时样矜新格":竞相展现新的格调。

"都是渊明未见花":这些都是陶渊明未曾见过的菊花,

"荒径无颜色":使得那曾经因菊而充满诗意的荒径,如今没了光彩。

"锦障列牙签":人们为菊花设置华丽锦障,列出精致牙签,

"一一嘉名锡":赐予各种美好名字。

"强把孤芳当牡丹":强行把菊花当作牡丹一样追捧,

"冷客嗤今热":反而招来冷眼嘲笑。

# 冷客嗤今热:昨岁城南园开菊花会,争奇斗异,廿年来竞谈改革种花风气,亦刻意求新,然于此花孤高品格,移易殆尽,不能无慨云。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卜算子·忆菊,效白石道人梅花八咏(其八)》是清代夏孙桐创作的一首词。此词围绕忆菊展开,借菊抒怀。开篇“骇绿与纷红,时样矜新格”,描绘世间花卉追新逐异之态;“都是渊明未见花,荒径无颜色”,以陶渊明未见过的菊花,暗示今菊已失古意。下阕“锦障列牙签,一一嘉名锡”,写人们为菊列锦障、赐嘉名,徒有其表;“强把孤芳当牡丹,冷客嗤今热”,将菊比作牡丹,讽刺世人趋炎附势,忘却菊之孤芳本质。全词借菊的古今差异,批判世俗追新逐利,坚守菊之高洁品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近代词人

夏孙桐(1857~1941?),近代词人。字闰枝,又字悔生、悔庵、无悔,晚号闰庵,江苏江阴人。光绪十八年进士,后任编修等职,曾在多地为官,辛亥革命后寄居上海,应聘入清史馆修《清史稿》。夏孙桐工填词,曾参与苏州鸥隐词社、北京咫村词社、聊园词社与天津须社等,与郑文焯、王鹏运、朱祖谋、俞陛云、汪曾武等近代词人往来唱和,被龙榆生称为词坛“尊宿”。其词作多故国之思与身世之感,对军阀混战与日寇侵华等历史事件亦时有呈现。著有《悔龛词》《观所尚斋诗存》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上阕“骇绿与纷红,时样矜新格”,词人以敏锐的观察力,描绘出世间花卉竞相争艳、追逐新奇格调的景象。“骇绿”“纷红”色彩鲜明,极言花卉颜色之艳丽,而“时样矜新格”则点出当下花卉以新奇为时尚,一味追求标新立异的风气,为后文对菊的描写埋下伏笔。“都是渊明未见花,荒径无颜色”,笔锋一转,引入东晋陶渊明这一经典意象。陶渊明爱菊,其笔下的菊象征着高洁、隐逸。然而,词人认为如今这些新奇的菊花,是陶渊明未曾见过的,暗示今菊已背离了传统菊所代表的高洁品质,使得曾经因菊而充满诗意的荒径,如今也失去了原本的光彩。这两句通过古今对比,表达出词人对传统菊文化失落的惋惜。下阕“锦障列牙签,一一嘉名锡”,进一步描写当下人们对待菊花的态度。人们为菊花设置华丽的锦障,列出精致的牙签标识,还为每一种菊花赐予美好的名字。表面上看,这是对菊花的珍视,但实际上,词人借此讽刺这种只注重外在形式,而忽视菊花内在品质的行为,不过是一种附庸风雅。“强把孤芳当牡丹,冷客嗤今热”,是全词的精妙之处。“冷客”指代菊,“热”则象征着世俗的趋炎附势。词人指出,人们强行将菊花当作牡丹一样去追捧,却忽略了菊花本应有的孤芳自赏的特性。菊花在寒冷中独自绽放,本就与热衷热闹、富贵的牡丹不同,而世人的这种行为,只会遭到真正懂得菊之精神的“冷客”的嗤笑。这两句词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世俗社会的追名逐利、不辨本质,表达出词人对世风日下的不满与对高洁品质的坚守。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黄遵宪《日本杂事诗 其六十》

下一篇:清·夏孙桐《疏影·至日逢雪,社作二首,用白石咏梅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