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来微雨洗芳尘":昨夜的细雨洗净了弥漫的花香与尘土,
# 芳尘:落花。
"公子骅骝步贴匀":公子骑着华美的骏马,步伐均匀而稳健。
# 贴匀:顺从。匀:整齐。,骅骝:赤色的骏马,色如华而赤,高级品,周穆王八骏。
"莫怪杏园憔悴去":不要诧异杏园里花朵凋零衰败,
# 憔悴:凋零,枯萎。,杏园: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郊大雁塔南。唐时与慈恩寺南北相直,在曲江池西南,是当时新进士的游宴之地。
"满城多少插花人":城中有那么多采花插戴在身的人啊。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介绍了唐代科举士子在杏园宴上的庆祝活动,描绘了杏园春日景象与新科进士的志得意满,体现了杜牧对科举制度与社会风气的深刻反思,营造了繁华背后暗含讽刺的氛围,表达了对杏园凋零的惋惜与对游赏风气的不满。
2. 写作手法
拟人:“莫怪杏园憔悴去”中“憔悴”一词将杏园拟人化,把杏园花朵凋零的状态赋予了人的情感和神态,仿佛杏园也有了生命,因被人采摘而呈现出憔悴之态,使诗句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借代:“骅骝”本是骏马名,这里借指公子所骑的马,用具体的马名来代指马,使所写对象更加具体可感,同时也增添了诗歌的文学性和典雅气息。以动衬静:“洗芳尘”形象地描绘出雨后的花朵的样子。夸张:强调了杏花的憔悴。看到“杏园”便立刻能想到满园杏花一片狼藉的景象,给人直接、强烈的感觉。满城多少插花人”,看看满城有多少头插杏花的人。“满”字与上句的“杏园”一样,突出了多,让我们看到了满城头插杏花招摇过市的人群。反问:“多少插花人”看似是回答杏花为何凋零的问题,实为指责了那些责怪满园杏花“憔悴”的人,也间接地指责了折花人,他们折走了杏花,带在头上招摇过市,扬扬自得。
3. 分段赏析
首句“夜来微雨洗芳尘”,点明了时间是春天的夜晚,细雨绵绵。这雨仿佛懂得诗人的情思,轻轻地洒落,不仅落在杏花上,也落在诗人的心田。芳尘在此处既指落花,又象征着美好的风气与名贤的踪迹。雨打杏花,花瓣飘零,让人不禁心生惋惜。而“洗”字的运用,则赋予了微雨以主观的动作,以动衬静,形象地描绘出雨后花朵的清新与娇艳。第二句“公子骅骝步贴匀”,转而描绘公子们骑着骏马赏花的场景。骅骝,骏马之名,其脚步顺从整齐,展现出一种优雅与从容。这一场景与首句的微雨杏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凸显出春雨后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与人间繁华。第三句“莫怪杏园憔悴去”,诗人笔锋一转,开始抒发内心的情感。憔悴,此处用来形容杏花的凋零与枯萎。诗人仿佛在为杏花不平,劝诫人们不要责怪它们的凋零。实际上,这是诗人在借杏花之口,抒发自己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与怜爱。同时,“杏园”一词的运用,也巧妙地将部分(杏花)转化为整体(杏园),强调了杏花的凋零对整个园林的影响,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第四句“满城多少插花人”,诗人以反问的句式,进一步揭示了杏花凋零的原因。满城的男女老少,都头插杏花,招摇过市。这里的“满”字同样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插花人之多。而反问的句式,则使诗人的讽刺之意更加鲜明。他似乎在指责那些只知欣赏、却不懂珍惜的人,是他们折走了杏花,导致了杏园的憔悴。这种打抱不平的口吻,既体现了诗人的正义感,也增强了诗歌的讽刺效果。
上一篇:唐·白居易《早夏游平原回》
下一篇:唐·杜牧《春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