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én
qíng
xiàn
shǔ
huáng

朝代:唐作者:贯休浏览量:1
běi
jiāng
dōng
chù
chù
zāi
wéi
wén
quán
shǔ
chén
āi
píng
chuí
chuí
lǎo
qiān
shuǐ
qiān
shān
lái
nài
wǎn
yōu
duō
shèng
jǐng
chén
gòng
kuì
fēi
cái
cán
lín
sǒu
lóng
zhōng
zhě
qīn
dēng
guō
kuí
tái

译文

黄河以北和长江以东的各个地方都处在灾祸之中,只听说整个蜀地却没有战乱灾荒,一片安宁。我带着一瓶一钵,已经渐渐老去,却还是历经了无数的江河山峦,不辞辛苦地来到这里。蜀地山林间幽静的居所周围有许多美丽的景色,我献上自己的诗歌来表达敬意,只惭愧自己没有足够的才华。我自己惭愧是个隐居山林、老态龙钟之人,却也能够有幸受到您的赏识,就如同登上了燕昭王为招贤而筑的郭隗台一样。

逐句剖析

"河北江东处处灾":黄河以北和长江以东的各个地方都处在灾祸之中,

# 江东:一作“河南”。,河北:泛指黄河以北地区。

"唯闻全蜀勿尘埃":只听说整个蜀地却没有战乱灾荒,一片安宁。

# 尘埃:随风飘扬的尘土。扬土曰尘,尘之细者曰埃。这里指战乱。

"一瓶一钵垂垂老":我带着一瓶一钵,已经渐渐老去,

# 一瓶一钵:云游僧人日常用品。瓶以盛水,钵以装饭。

"千水千山得得来":却还是历经了无数的江河山峦,不辞辛苦地来到这里。

# 得得:形容远行时以杖击地声。一说指特地。,千水千山:一作“万山万水”。

"奈菀幽栖多胜景":蜀地山林间幽静的居所周围有许多美丽的景色,

# 奈菀:原指佛经中的奈园。东汉高世安译《奈女耆婆经》载,维耶离国梵志园中奈树生一女,梵志收养,名奈女。奈女率五百弟子修行,佛与诸比丘到奈女园,为说本原功德,皆得阿罗汉道。后因称寺院为奈苑。菀,通“苑”,一作“秦”。

"巴歈陈贡愧非才":我献上自己的诗歌来表达敬意,只惭愧自己没有足够的才华。

# 非才:自谦没有才能。,陈贡:奉献,贡献。,巴歈:指巴渝歌,古曲调名。

"自惭林薮龙钟者":我自己惭愧是个隐居山林、老态龙钟之人,

# 龙钟:老态。,林薮:泛指僧道隐士隐居的山林。

"亦得亲登郭隗台":却也能够有幸受到您的赏识,就如同登上了燕昭王为招贤而筑的郭隗台一样。

# 郭隗台:郭隗为战国燕人。燕昭王欲得贤士,以报齐仇。郭隗曰:“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于是乐毅等相继而至,燕国大强。后以郭隗宫、郭隗台为招贤之所。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陈情献蜀皇帝》是唐末五代诗人贯休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歌通过对比河北江东的灾荒与蜀地的安定,展现出蜀地在王建治理下的太平景象;以“一瓶一钵”“千水千山”生动描绘自己不辞辛劳奔赴蜀地的诚意;后两联运用谦恭之语与燕昭王招贤典故,既表达了自愧非才的谦逊,又暗含愿辅佐王建成就霸业的志向,体现出对蜀皇帝王建的赞颂与感恩,以及个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末五代前蜀诗僧、画家

贯休(832~912),唐末五代前蜀诗僧、画家。俗姓姜,字德隐,号禅月大师,婺州兰溪(今属浙江)人。唐天复间入蜀,蜀主王建称他“禅月大师”。贯休与陈陶、方干、李频等众多诗人交往唱酬,多奇思奇句,部分作品能反映社会现实。善画水墨罗汉及释迦弟子诸像,笔法坚劲,形象夸张,世称“梵相”,存世《十六罗汉图》传为其作。兼善草书,号曰“姜体”,时人比之为阎立本、怀素。著有《禅月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据《唐诗纪事》记载,晚唐时期,为避黄巢之乱,诗僧贯休于唐昭宗乾宁初年前往越地,欲求见吴越王钱镠。他献上五章诗作,其中“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一句,尽显豪迈气象。钱镠读完后,要求贯休将“十四州”改为“四十州”,才肯与之相见。面对权贵的要求,贯休以诗回应:“不羡荣华不惧威,添州改字总难依。闲云野鹤无常住,何处江天不可飞?”其刚正不阿的态度跃然纸上,随后便毅然离开,前往蜀地。入蜀后,贯休受到蜀地掌权者王建的礼遇,后更被尊为国师。《陈情献蜀皇帝》一诗,即是他初入蜀地时,向王建表达心志之作。不过,《唐诗纪事》《十国春秋》《禅月集序》等文献均记载王建当时的身份为“蜀王”,而诗题中的“蜀皇帝”之称,极有可能是在后世流传过程中被后人修改添加。根据史料考证,贯休于天复二年(902)秋入蜀,由此推断,此诗应创作于这一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颂体诗。诗中以“惟闻全蜀少尘埃”等句赞颂蜀地安定,既含对王建治绩的颂辞式表达,暗用佛家“尘埃”意象(如慧能偈语)映射其心具佛性,巧妙将政治称颂与宗教意涵结合,既交代入蜀献诗之由,亦合干谒诗的应酬特质,在适度夸张中反映唐末文人以诗干谒的社会风尚。

2. 分段赏析

首联“河北江东处处灾,唯闻全蜀勿尘埃”“尘埃”既指现实中河北、江东一带战乱频发、灾祸不断的状况,也暗指蜀地在王建治理下保持安定;同时化用佛典“何处惹尘埃”,将蜀地的清净局面与王建的治理成效相联系,赋予其统治一种宗教层面的神圣感。“唯闻”二字以听闻的视角切入,既避免了直接颂扬的直白,又隐含诗人主动寻求蜀地清净环境的意图,为全诗表达求见之意奠定基础。颔联“一瓶一钵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来”“垂垂”形容衰老的状态,与前文“一瓶一钵”的僧人装束相呼应,勾勒出一位风烛残年仍坚持跋涉的虔诚形象;“得得”模拟行走时的脚步声,既写出行程跨越千山万水的遥远,又以轻快的节奏传递出“即便年老也要抵达”的坚定。外在的衰颓形象与内在的坚定意志形成鲜明对比,既体现出僧人清苦的生活状态,也表达了求见的诚恳态度。颈联“奈菀幽栖多胜景,巴歈陈贡愧非才”借助历史意象委婉表达心意:以“奈菀”代指蜀地,暗用其曾为秦汉宫苑胜地的典故,实则为寻求在蜀地居留寻找依据;“巴歈陈贡”是自谦才学不足的说法,却通过“多胜景”的铺垫,隐含对蜀地治理成效的认可。这种将僧人“幽栖”愿望与对王建的推崇相结合的表达,既符合僧人身份,又委婉传递了留蜀诉求,体现了干谒诗曲折表意的技巧。尾联“自惭林薮龙钟者,亦得亲登郭隗台”通过用典深化主题:“郭隗台”化用燕昭王筑台招贤的典故,表面以“林薮龙钟”自谦年迈体衰,实际借“亲登”二字暗喻渴望得到王建的礼遇。全诗以典故收束,既保持了僧人不慕荣华的姿态,又巧妙流露出求仕的本心,在自谦与诉求之间取得平衡,展现了干谒诗含蓄委婉的艺术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首四句)只是寻常一直说话,喜其“老”上用“垂垂”字,“垂垂”上用“一瓶一钵”字;“来”上用“得得”字,“得得”上用“千水千山”字。自述本意万分不来,而今不免于来。笔态一曲一直,浑然律诗前解,自然合式也。(末四句)皆一直寻常说话,自然律诗后解合式也。

清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野望》

下一篇:唐·曹唐《刘晨阮肇游天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