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江东处处灾":黄河以北和长江以东的各个地方都处在灾祸之中,
# 江东:一作“河南”。,河北:泛指黄河以北地区。
"唯闻全蜀勿尘埃":只听说整个蜀地却没有战乱灾荒,一片安宁。
# 尘埃:随风飘扬的尘土。扬土曰尘,尘之细者曰埃。这里指战乱。
"一瓶一钵垂垂老":我带着一瓶一钵,已经渐渐老去,
# 一瓶一钵:云游僧人日常用品。瓶以盛水,钵以装饭。
"千水千山得得来":却还是历经了无数的江河山峦,不辞辛苦地来到这里。
# 得得:形容远行时以杖击地声。一说指特地。,千水千山:一作“万山万水”。
"奈菀幽栖多胜景":蜀地山林间幽静的居所周围有许多美丽的景色,
# 奈菀:原指佛经中的奈园。东汉高世安译《奈女耆婆经》载,维耶离国梵志园中奈树生一女,梵志收养,名奈女。奈女率五百弟子修行,佛与诸比丘到奈女园,为说本原功德,皆得阿罗汉道。后因称寺院为奈苑。菀,通“苑”,一作“秦”。
"巴歈陈贡愧非才":我献上自己的诗歌来表达敬意,只惭愧自己没有足够的才华。
# 非才:自谦没有才能。,陈贡:奉献,贡献。,巴歈:指巴渝歌,古曲调名。
"自惭林薮龙钟者":我自己惭愧是个隐居山林、老态龙钟之人,
# 龙钟:老态。,林薮:泛指僧道隐士隐居的山林。
"亦得亲登郭隗台":却也能够有幸受到您的赏识,就如同登上了燕昭王为招贤而筑的郭隗台一样。
# 郭隗台:郭隗为战国燕人。燕昭王欲得贤士,以报齐仇。郭隗曰:“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于是乐毅等相继而至,燕国大强。后以郭隗宫、郭隗台为招贤之所。
唐末五代前蜀诗僧、画家
贯休(832~912),唐末五代前蜀诗僧、画家。俗姓姜,字德隐,号禅月大师,婺州兰溪(今属浙江)人。唐天复间入蜀,蜀主王建称他“禅月大师”。贯休与陈陶、方干、李频等众多诗人交往唱酬,多奇思奇句,部分作品能反映社会现实。善画水墨罗汉及释迦弟子诸像,笔法坚劲,形象夸张,世称“梵相”,存世《十六罗汉图》传为其作。兼善草书,号曰“姜体”,时人比之为阎立本、怀素。著有《禅月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颂体诗。诗中以“惟闻全蜀少尘埃”等句赞颂蜀地安定,既含对王建治绩的颂辞式表达,暗用佛家“尘埃”意象(如慧能偈语)映射其心具佛性,巧妙将政治称颂与宗教意涵结合,既交代入蜀献诗之由,亦合干谒诗的应酬特质,在适度夸张中反映唐末文人以诗干谒的社会风尚。
2. 分段赏析
首联“河北江东处处灾,唯闻全蜀勿尘埃”“尘埃”既指现实中河北、江东一带战乱频发、灾祸不断的状况,也暗指蜀地在王建治理下保持安定;同时化用佛典“何处惹尘埃”,将蜀地的清净局面与王建的治理成效相联系,赋予其统治一种宗教层面的神圣感。“唯闻”二字以听闻的视角切入,既避免了直接颂扬的直白,又隐含诗人主动寻求蜀地清净环境的意图,为全诗表达求见之意奠定基础。颔联“一瓶一钵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来”“垂垂”形容衰老的状态,与前文“一瓶一钵”的僧人装束相呼应,勾勒出一位风烛残年仍坚持跋涉的虔诚形象;“得得”模拟行走时的脚步声,既写出行程跨越千山万水的遥远,又以轻快的节奏传递出“即便年老也要抵达”的坚定。外在的衰颓形象与内在的坚定意志形成鲜明对比,既体现出僧人清苦的生活状态,也表达了求见的诚恳态度。颈联“奈菀幽栖多胜景,巴歈陈贡愧非才”借助历史意象委婉表达心意:以“奈菀”代指蜀地,暗用其曾为秦汉宫苑胜地的典故,实则为寻求在蜀地居留寻找依据;“巴歈陈贡”是自谦才学不足的说法,却通过“多胜景”的铺垫,隐含对蜀地治理成效的认可。这种将僧人“幽栖”愿望与对王建的推崇相结合的表达,既符合僧人身份,又委婉传递了留蜀诉求,体现了干谒诗曲折表意的技巧。尾联“自惭林薮龙钟者,亦得亲登郭隗台”通过用典深化主题:“郭隗台”化用燕昭王筑台招贤的典故,表面以“林薮龙钟”自谦年迈体衰,实际借“亲登”二字暗喻渴望得到王建的礼遇。全诗以典故收束,既保持了僧人不慕荣华的姿态,又巧妙流露出求仕的本心,在自谦与诉求之间取得平衡,展现了干谒诗含蓄委婉的艺术特点。
# (首四句)只是寻常一直说话,喜其“老”上用“垂垂”字,“垂垂”上用“一瓶一钵”字;“来”上用“得得”字,“得得”上用“千水千山”字。自述本意万分不来,而今不免于来。笔态一曲一直,浑然律诗前解,自然合式也。(末四句)皆一直寻常说话,自然律诗后解合式也。
清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上一篇:唐·杜甫《野望》
下一篇:唐·曹唐《刘晨阮肇游天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