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ún
shí

朝代:先秦作者: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浏览量:1
yuē
:“
:“
xué
ér
shí
zhī
yuè
yǒu
péng
yuǎn
fāng
lái
rén
zhī
ér
yùn
jūn
?”
?”
zēng
yuē
:“
:“
sān
xǐng
shēn
wèi
rén
móu
ér
zhōng
péng
yǒu
jiāo
ér
xìn
chuán
?”
?”
yuē
:“
:“
wēn
ér
zhī
xīn
wéi
shī
。”
。”
yuē
:“
:“
xué
ér
wǎng
ér
xué
dài
。”
。”
yuē
:“
:“
yóu
huì
zhī
zhī
zhī
zhī
wéi
zhī
zhī
zhī
wéi
zhī
shì
zhì
。”
。”
yuē
:“
:“
jiàn
xián
yān
jiàn
xián
ér
nèi
xǐng
。”
。”
yuē
:“
:“
sān
rén
xíng
yǒu
shī
yān
shàn
zhě
ér
cóng
zhī
shàn
zhě
ér
gǎi
zhī
。”
。”
zēng
yuē
:“
:“
shì
hóng
rèn
zhòng
ér
dào
yuǎn
rén
wéi
rèn
zhòng
ér
hòu
yuǎn
?”
?”
yuē
:“
:“
suì
hán
rán
hòu
zhī
sōng
bǎi
zhī
hòu
diāo
。”
。”
gòng
wèn
yuē
:“
:“
yǒu
yán
ér
zhōng
shēn
xíng
zhī
zhě
?”
?”
yuē
:“
:“
shù
suǒ
shī
rén
。”
。”

译文

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地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不是尽心竭力?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凭借这点就可以做老师了。”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孔子说:“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就想着向他看齐,看见没有才德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我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结束,这不也是很遥远吗?”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子贡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施加在别人身上。”

逐句剖析

"子曰":孔子说:“

# 曰:说,说道。,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学而时习之":学习并且时常地复习,

# 之:代词,指学过的旧知识。,时习:时常地复习,时,时常,常常;习,复习,温习。,而:连词。(可译为并且),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不亦说乎":不也是很愉快吗?

# 乎:语助词,相当于“吗”。“不亦……乎”,即“不是……吗”,反问句式。,说:通“悦”,高兴,愉快的意思。

"有朋自远方来":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

# 自:从。,朋:朋友,志同道合的人。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不亦乐乎":不也是很快乐吗?

# 乐:快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

# 愠:生气,发怒的样子。,而:转折连词,相当于“却”。,人不知: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知:了解。

"不亦君子乎":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 不亦君子乎?”:以上出自《学而》。不,表示判断。亦,同样、也是。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曾子曰":曾子说:“

# 曾子: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 三省: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三:泛指多次。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省:检查,反省。,日:每天。,吾:我。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别人谋划是不是尽心竭力?

# 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谋:谋划。,为:替。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

# 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 传不习乎?”:以上出自《学而》。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子曰":孔子说:“

"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

# 知新:有得到新的体会和通悟新的内容两重意思。知,领悟。,而:连词,表顺承。,故:形容词用作名词,指学过的知识。,温:温习。

"可以为师矣":凭借这点就可以做老师了。”

# 可以为师矣。”:以上出自《为政》。可以为:可以、能成为。可:可以。以为,以(之)为,凭借(这一点)作为。以,凭借。为,作为。师,教师,老师。矣,句末语助词“了”。

"子曰":孔子说:“

"学而不思则罔":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 罔:通“惘”,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则:连词,相当于“就”“便”。,思:思考;思索。,而:却,表示转折。,学:学习。

"思而不学则殆":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 思而不学则殆。”:以上出自《为政》。殆:疑惑。本意危险。

"子曰":孔子说:“

"由":仲由啊,

#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诲女知之乎":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

# 乎:语音助词。,之:代孔子教的东西。,女:通假字“女”通“汝”,你。,诲:教,传授。

"知之为知之":知道就是知道,

"不知为不知":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是知也":这才是聪明的。”

# 是知也。”:以上出自《为政》。知:通“智”聪明,智慧。

"子曰":孔子说:“

"见贤思齐焉":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就想着向他看齐,

# 焉:句末语气词。,齐:看齐。,思:希望,想着。,贤:贤人,贤德的人。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见没有才德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

#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以上出自《里仁》。内:内心,自己。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子曰":孔子说:“

"三人行":几个人在一起行走,

# 行:走路。,三:泛指多人;古代汉语里“三”往往不是具体数字。有时是实指,有时是虚指。

"必有我师焉":其中必定有可作我老师的人,

# 必有我师焉:其中必定值得我去学习的人。焉,相当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必:副词,一定。 师:老师,先生。

"择其善者而从之":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

# 之:代指善者;即好的;优点。,从:跟从,学习。,而:顺接连词。,善者:好的方面。善:好。者:...的方面,其:代词,代指他们。,择:选择。

"其不善者而改之":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 其不善者而改之。”:以上出自《述而》。改:改正。之:代指不善者,即不好的。

"曾子曰":曾子说:“

"士不可以不弘毅":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强,

# 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强。毅:刚强,勇毅。,士:有抱负的人。

"任重而道远":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途又很遥远。

# 远:遥远。,而:表并列。

"仁以为己任":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

# 任:责任。,为:看作。,仁: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不亦重乎":不也很重大吗?

"死而后已":直到死才结束,

# 已:停止,结束。

"不亦远乎":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 不亦远乎?”:以上出自《泰伯》。

"子曰":孔子说:“

"岁寒":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

# 岁寒:一年中的寒冷季节,深冬。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以上出自《子罕》。然:这样。后:以后。之:这里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不译或勉强译作“的”。

"子贡问曰":子贡问道:“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呢?”

# 行:奉行。,一言:一个字。

"子曰":孔子说:“

"其恕乎":那大概就是‘恕’字吧!

# 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其:表推测,相当于“大概,恐怕”。

"己所不欲":自己不喜欢的事物,

# 欲:喜欢,想。想要(做的事)。

"勿施于人":不要强行施加在别人身上。”

# 勿施于人。”:以上出自《《卫灵公》》。施:施加。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论语十则》选自《论语译注》。这段文本系统阐述了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要义,主要包含三个维度:在治学态度上,强调要保持虚怀若谷的求知心态,培养勤学善问、求真务实的学术品格;在学习方法层面,既重视温故知新的认知规律,又注重学思并重的思维训练,更提倡将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应用导向;在德育修养方面,则着重论述了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与理想人格的培育路径。孔子的这些教育理念对后世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篇文本源自儒家经典《论语》。该书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整理编纂而成的语录体著作,主要记载了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行语录,最终成书于战国初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记载孔子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其中一共有20卷。

2. 分段赏析

首章“学而时习之”以三个反问开篇,从个人学习的愉悦(“不亦说乎”),到志同道合者相聚的快乐(“不亦乐乎”),最后落到“人不知而不愠”的豁达,层层递进勾勒出君子的精神境界。孔子用日常对话般的语言,将学习的实践、交友的意义与人格修养结合,传递出积极的生活态度。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则以具体行为为镜:替人谋划是否尽心(“忠”)、与朋友相交是否守信(“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习”)。三个问题直指日常细节,把抽象的道德修养转化为可操作的行动指南,体现了儒家“修身为本”的务实精神。“温故而知新”一句,用“温故”与“知新”的因果关系,点明复习不仅是重复旧知,更要从中获得新感悟。这一学习方法至今适用,强调知识积累与创新思考的结合,是孔子对学习规律的深刻总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对比手法指出学习的两大误区:只学不想会迷茫无所得(“罔”),空想不学会疑惑危险(“殆”)。简短的十个字,精准概括了学习中“学”与“思”的辩证关系,成为后世学习的警句。“知之为知之”一章,孔子用对话纠正“不懂装懂”的毛病,以“是知也”(通“智”)强调诚实本身就是智慧。语言直白如师者叮嘱,却道破求知的根本——求实,体现了对治学态度的严格要求。“见贤思齐”从正反两面谈修身:看见贤者就想向他看齐(“思齐”),看见不贤者就反省自己(“内自省”)。既肯定榜样的力量,又提醒以他人缺点为戒,体现全面反思的智慧,至今仍是自我提升的有效方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用生活中最常见的场景(几个人同行),说明学习机会无处不在。孔子进一步指出“择善而从,改不善”,将学习具体化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语言通俗却蕴含深刻的虚心精神。曾子的“士不可以不弘毅”将“士”(有抱负的人)的使命与“仁”结合:承担“仁”的责任(“己欲立而立人”),需要坚韧的意志(“弘毅”)和终身坚守的决心(“死而后已”)。庄重的语言中,传递出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以自然现象喻人格:寒冬中松柏依然挺立,象征君子在困境中坚守品格。托物言志的手法,用简单的景物描写,让抽象的“坚韧”变得形象可感,成为中国人精神的象征。最后一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用“恕”道概括人际交往的核心: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十个字道尽推己及人的同理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黄金法则,至今仍被广泛认可。

3. 作品点评

这十则语录皆为格言警句,每则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其内容不仅丰赡多元,语言表达亦各具特色——句式规整有序,声韵协调自然,诵读时流畅朗朗,更兼具动人的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佚名《秦风·无衣》

下一篇:先秦·列御寇《愚公移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