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侯、":晋文公、
# 晋侯:指晋文公。
"秦伯围郑":秦穆公出兵围攻郑国,
# 秦伯:指秦穇公。秦穆公(?-前621)名任好,秦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
"以其无礼于晋":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
# 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早年出亡经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对待他。以:因为。其:代词,指郑国。无礼于晋:指晋文公早年出亡经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对待他。
"且贰于楚也":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 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且,并且,表递进。贰于楚:指郑国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亲附于楚。贰,从属二主。于,对,介词。
"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
# 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军:驻扎。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秦军氾南":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 氾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
# 佚之狐:郑国大夫。
"国危矣":国家很危险了,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
# 使:派遣。,若:假如。
"师必退":秦国的军队必定撤退。”
# 师:军队。
"公从之":郑伯同意了。
# 从:听从。
"辞曰":烛之武辞谢说:“
# 辞:推辞。
"臣之壮也":我在壮年的时候,
# 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也:助词,用在句末,起增强陈述语气的作用。
"犹不如人":尚且不如别人;
# 犹:尚且。
"今老矣":现在老了,
"无能为也已":无能为力啊。”
# 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无能:不能。为,做。也已:语气助词,表示确定。已,同“矣”,语气词,了。
"公曰":郑公说:“
"吾不能早用子":我不能早早用你,
#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用:任用。
"今急而求子":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
# 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
# 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寡人:诸侯谦称,意思是寡德之人。过,过错。
"然郑亡":然而,郑国灭亡了,
# 然:然而。
"子亦有不利焉":你也会有不利之处。”
"许之":烛之武答应了这件事 。
# 许之:答应这件事。许,答应。
"夜缒而出":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
# 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运。,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见秦伯":他见到秦穆公,
"曰":说:“
"秦、":秦国、
"晋围郑":与晋国围攻郑国,
"郑既知亡矣":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
# 既:已经。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
# 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敢以烦执事":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 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手下的人。这是客气的说法。敢,冒昧的。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执事: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越国以鄙远":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
# 越国以鄙远:越过别国而把远地(郑国)当做边邑。越,越过。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 远,指郑国。
"君知其难也":您知道这是困难的。
"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
# 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焉:哪里。用:介词,表原因。陪:增加。邻:邻国,指晋国。
"邻之厚":邻国越雄厚,
# 邻之厚:邻国的势力雄厚了,厚,雄厚。
"君之薄也":您就越薄弱。
# 君之薄也: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
#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舍:放弃(围郑)。以为:以(之)为,把……作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行李之往来":出使的人来来往往,
# 行李:外交使者。
"共其乏困":(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 共其乏困: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共,同“供”,供给。其:代指使者。乏困:在食宿方面的不足。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资粮。
"君亦无所害":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
# 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指秦穆公帮助晋惠公回国继位之事。为……赐:施恩。
"许君焦、":晋惠公答应把焦、
# 许君焦:“许君焦”二句:(晋惠公)许诺给您焦、瑕两城。许:答应。焦:在今河南三门峡一带。
"瑕":瑕两地给您,
# 瑕:在今河南三门峡一带。
"朝济而夕设版焉":可是,晋惠公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
# 朝济而夕设版焉:指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朝,在早晨。济,渡河。设版:修筑防御工事。版,指版筑的工事。
"君之所知也":这是您知道的。
"夫晋":晋国,
"何厌之有":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
#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有何厌”。厌,满足。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既东封郑":(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
# 东封郑: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境。封,疆界。这里作用动词。
"又欲肆其西封":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
# 肆其西封:扩展它西边的疆界。指晋国灭郑以后,必将图谋秦国。肆,延伸,扩张。封:疆界。
"若不阙秦":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
# 阙:侵损,削减。
"将焉取之":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
# 将焉取之: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焉,从哪里。
"阙秦以利晋":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
"唯君图之":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 唯君图之:希望您考虑这件事。唯:表示希望、祈请。图:考虑。之,指“阙秦以利晋”这件事。
"秦伯说":秦穆公很高兴,
# 说:同“悦”,愉快、高兴。
"与郑人盟":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 盟:结盟。
"使杞子、":派杞子、
# 杞子:秦国大夫。
"逢孙、":逢孙、
# 逢孙:秦国大夫。
"杨孙戍之":杨孙守卫那里,
# 戍:成守,即守卫郑国。,杨孙:秦国大夫。
"乃还":自己就回去了。
# 还:撤军回国。
"子犯请击之":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
# 子犯:晋国大夫狐偃(晋文公的舅舅),字子犯。
"公曰":晋文公说:“
"不可":不行。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微:没有。夫人:那个人,指秦穆公。
"因人之力而敝之":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后伤害他,
# 因人之力而敝之: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因:依靠。敝:损害。
"不仁":这是不仁义;
"失其所与":失去了自己所结盟的力量,
# 失其所与: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与,结交、同盟。
"不知":真是不明智;
# 知:同“智”。
"以乱易整":利用混乱去改变已有的协调,
# 以乱易整: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以:用。乱:分裂。易:替代。整:联合,团结。
"不武":这并不是威风。
# 不武: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武,指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文准则。
"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
# 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表示祈使。
"亦去之":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 去之:离开郑国。之,指代郑国。
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
左丘明(前556~前451),春秋时史学家。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双目失明,曾任鲁太史。孔子曾称赞其为人。相传他著有《左传》,又传《国语》亦出其手。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历史叙事散文。文章讲述秦晋围郑时,烛之武临危受命,以精妙言辞说服秦穆公撤军,展现其临危不惧与过人智谋,刻画了鲜明人物,体现古代散文魅力。
2. 写作手法
伏笔:“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开篇点明晋秦围郑的两大原因: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在晋楚之间“贰于楚”。看似单纯交代背景,实则为后文烛之武游说秦穆公埋下核心伏笔。烛之武正是抓住“贰于楚”这一秦晋与郑的矛盾点,指出“郑亡而有益于君”的虚假性(因郑国若依附晋国,反会增强晋国实力),最终瓦解秦晋联盟。此伏笔让烛之武的游说逻辑更具说服力,也解释了秦穆公为何会被说服——因秦晋围郑的初衷本就包含各自的利益算计。铺垫:“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晋秦两军分驻两地,暗示联盟并非铁板一块,为烛之武分化两国埋下铺垫。通过描写两军压境的紧张局势,凸显郑国存亡危急,从而引出“佚之狐荐烛之武”的必要性。渲染:“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夜缒而出”四字简洁却极具画面感:黑夜、绳索、偷偷出城,渲染出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临危受命的紧张氛围,凸显其孤胆赴敌营的勇气,也让后续游说秦穆公的情节更合理,在极端危险的处境下,烛之武的从容游说更显智慧非凡。细节描写:“夜缒而出”中“缒”字为细节,写烛之武深夜用绳子从城上放下出城,既显秦晋包围之紧、郑国处境之危,又表现其临危受命的勇气与担当。照应:烛之武说“邻之厚,君之薄也”“阙秦以利晋”,与开篇晋秦围郑的背景照应;晋文公“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的退兵理由,与秦伯先退军的情节照应,使全文结构严谨。
3. 分段赏析
第一段:危局初现,伏笔暗埋“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文章开篇如惊雷乍响,以简练的语言点明秦晋联军大兵压境的紧张局势,“围”字凸显郑国危在旦夕,战争一触即发,为烛之武的登场营造了迫切的叙事语境。同时,作者巧妙埋下两处关键伏笔:其一,点明“无礼于晋”,暗示矛盾根源在晋郑之间,秦郑并无直接冲突;其二,交代“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暗示秦晋驻军分离,为后续烛之武分化瓦解联军提供现实基础,展现出叙事的严谨与精妙。第二段:临危受命,波澜起伏“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举荐,为绝境中的郑国带来转机,也引出核心人物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请求,烛之武先是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推辞,既流露出未被重用的委屈,又增添情节悬念。而郑伯“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的恳切自责与利弊分析,既展现其礼贤下士的态度,又以国家存亡触动烛之武,最终使其“许之”。此段通过人物对话,将烛之武的情绪转折与郑伯的善言善谋刻画得生动鲜活,情节一波三折。第三段:妙语连珠,力挽狂澜此段是全文精华,烛之武的游说之词可分为四层:第一层,“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以低姿态切入,先承认郑国危局,消除秦伯戒备,站在秦国立场示弱,迅速拉近与对方的心理距离;第二层,“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从地理与利益角度剖析,点明灭亡郑国只会壮大晋国,对秦国毫无益处,反而削弱自身;第三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提出保留郑国可为秦国提供物资补给的便利,为秦国谋划长远利益;第四层,“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援引秦晋历史恩怨,揭露晋国背信弃义的本性,再以“何厌之有”点明晋国野心,暗示其扩张必威胁秦国,字字直击秦伯痛点。四层论述环环相扣,兼具理性分析与情感威慑,逻辑严密,说服力极强,最终使秦伯倒戈,与郑结盟并派兵戍守,展现出烛之武超凡的谋略与口才。第四段:晋师撤退,尽显远见“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秦师撤退后,子犯提议追击,气氛瞬间紧张;晋文公却以“不仁、不知、不武”三句驳回,冷静权衡利弊,果断撤军。此段通过君臣对话,展现出晋文公作为霸主的政治远见与清醒头脑,既维护了晋国的道义形象,又避免了与秦国的冲突,使文章在情节上张弛有度,在主题上进一步深化,凸显春秋时期政治博弈的复杂性与智慧性。
4. 作品点评
这篇文章,称颂了烛之武于国家危难之时,能够接受使命,不畏艰难,独自前往劝服秦君,保全了国家安危的爱国情怀,同时也体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争斗的复杂性。
# 郑近于晋,而远于秦秦得郑而晋收之,势必至者。越国鄙远,亡郑陪邻,阙秦利晋,俱为至理。古今破同事之国,多用此说。篇中前段写亡郑乃以陪晋,后段写亡郑即以亡秦,中间引晋背秦一证,思之毛骨俱竦。宜乎秦伯之不但去郑,而且戍郑也。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一
# 得势全在“秦、晋围郑,既知亡”二语,先令人气平了一半。以后纡徐曲折,言言刺入秦伯心窝里去。词令之妙,一至于此。其悦而且戍也,固宜。
清过珙《详订古文评注全集》卷一
上一篇:先秦·吕不韦《掩耳盗铃》
下一篇:先秦·韩非《滥竽充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