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ú
zhī
tuì
退
qín
shī

朝代:先秦作者:左丘明浏览量:2
jìn
hóu
qín
wéi
zhèng
jìn
qiě
èr
chǔ
jìn
jūn
hán
líng
qín
jūn
fán
nán
zhī
yán
zhèng
yuē
:“
:“
guó
wēi
ruò
shǐ
使
zhú
zhī
jiàn
qín
jūn
shī
tuì
退
。”
。”
gōng
cóng
zhī
yuē
:“
:“
chén
zhī
zhuàng
yóu
rén
jīn
lǎo
néng
wéi
。”
。”
gōng
yuē
:“
:“
néng
zǎo
yòng
jīn
ér
qiú
shì
guǎ
rén
zhī
guò
rán
zhèng
wáng
yǒu
yān
。”
。”
zhī
zhuì
ér
chū
jiàn
qín
yuē
:“
:“
qín
jìn
wéi
zhèng
zhèng
zhī
wáng
ruò
wáng
zhèng
ér
yǒu
jūn
gǎn
fán
zhí
shì
yuè
guó
yuǎn
jūn
zhī
nán
yān
yòng
wáng
zhèng
péi
lín
lín
zhī
hòu
jūn
zhī
ruò
shě
zhèng
wéi
dōng
dào
zhǔ
xíng
zhī
wǎng
lái
gōng
kùn
jūn
suǒ
hài
qiě
jūn
cháng
wéi
jìn
jūn
jūn
jiāo
xiá
zhāo
ér
shè
bǎn
yān
jūn
zhī
suǒ
zhī
jìn
yàn
zhī
yǒu
dōng
fēng
zhèng
yòu
西
fēng
ruò
quē
qín
jiāng
yān
zhī
quē
qín
jìn
wéi
jūn
zhī
。”
。”
qín
yuè
zhèng
rén
méng
shǐ
使
páng
sūn
yáng
sūn
shù
zhī
nǎi
huán
fàn
qǐng
zhī
gōng
yuē
:“
:“
wēi
rén
zhī
yīn
rén
zhī
ér
zhī
rén
shī
suǒ
zhì
luàn
zhěng
huán
。”
。”
zhī

译文

晋文公、秦穆公出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秦国的军队必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辞谢说:“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啊。”郑公说:“我不能早早用你,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你也会有不利之处。”烛之武答应了这件事 。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可是,晋惠公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这是您知道的。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穆公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那里,自己就回去了。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后伤害他,这是不仁义;失去了自己所结盟的力量,真是不明智;利用混乱去改变已有的协调,这并不是威风。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逐句剖析

"晋侯、":晋文公、

# 晋侯:指晋文公。

"秦伯围郑":秦穆公出兵围攻郑国,

# 秦伯:指秦穇公。秦穆公(?-前621)名任好,秦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

"以其无礼于晋":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

# 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早年出亡经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对待他。以:因为。其:代词,指郑国。无礼于晋:指晋文公早年出亡经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对待他。

"且贰于楚也":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 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且,并且,表递进。贰于楚:指郑国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亲附于楚。贰,从属二主。于,对,介词。

"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

# 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军:驻扎。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秦军氾南":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 氾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

# 佚之狐:郑国大夫。

"国危矣":国家很危险了,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

# 使:派遣。,若:假如。

"师必退":秦国的军队必定撤退。”

# 师:军队。

"公从之":郑伯同意了。

# 从:听从。

"辞曰":烛之武辞谢说:“

# 辞:推辞。

"臣之壮也":我在壮年的时候,

# 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也:助词,用在句末,起增强陈述语气的作用。

"犹不如人":尚且不如别人;

# 犹:尚且。

"今老矣":现在老了,

"无能为也已":无能为力啊。”

# 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无能:不能。为,做。也已:语气助词,表示确定。已,同“矣”,语气词,了。

"公曰":郑公说:“

"吾不能早用子":我不能早早用你,

#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用:任用。

"今急而求子":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

# 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

# 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寡人:诸侯谦称,意思是寡德之人。过,过错。

"然郑亡":然而,郑国灭亡了,

# 然:然而。

"子亦有不利焉":你也会有不利之处。”

"许之":烛之武答应了这件事 。

# 许之:答应这件事。许,答应。

"夜缒而出":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

# 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运。,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见秦伯":他见到秦穆公,

"曰":说:“

"秦、":秦国、

"晋围郑":与晋国围攻郑国,

"郑既知亡矣":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

# 既:已经。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

# 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敢以烦执事":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 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手下的人。这是客气的说法。敢,冒昧的。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执事: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越国以鄙远":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

# 越国以鄙远:越过别国而把远地(郑国)当做边邑。越,越过。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 远,指郑国。

"君知其难也":您知道这是困难的。

"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

# 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焉:哪里。用:介词,表原因。陪:增加。邻:邻国,指晋国。

"邻之厚":邻国越雄厚,

# 邻之厚:邻国的势力雄厚了,厚,雄厚。

"君之薄也":您就越薄弱。

# 君之薄也: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

#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舍:放弃(围郑)。以为:以(之)为,把……作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行李之往来":出使的人来来往往,

# 行李:外交使者。

"共其乏困":(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 共其乏困: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共,同“供”,供给。其:代指使者。乏困:在食宿方面的不足。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资粮。

"君亦无所害":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

# 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指秦穆公帮助晋惠公回国继位之事。为……赐:施恩。

"许君焦、":晋惠公答应把焦、

# 许君焦:“许君焦”二句:(晋惠公)许诺给您焦、瑕两城。许:答应。焦:在今河南三门峡一带。

"瑕":瑕两地给您,

# 瑕:在今河南三门峡一带。

"朝济而夕设版焉":可是,晋惠公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

# 朝济而夕设版焉:指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朝,在早晨。济,渡河。设版:修筑防御工事。版,指版筑的工事。

"君之所知也":这是您知道的。

"夫晋":晋国,

"何厌之有":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

#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有何厌”。厌,满足。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既东封郑":(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

# 东封郑: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境。封,疆界。这里作用动词。

"又欲肆其西封":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

# 肆其西封:扩展它西边的疆界。指晋国灭郑以后,必将图谋秦国。肆,延伸,扩张。封:疆界。

"若不阙秦":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

# 阙:侵损,削减。

"将焉取之":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

# 将焉取之: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焉,从哪里。

"阙秦以利晋":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

"唯君图之":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 唯君图之:希望您考虑这件事。唯:表示希望、祈请。图:考虑。之,指“阙秦以利晋”这件事。

"秦伯说":秦穆公很高兴,

# 说:同“悦”,愉快、高兴。

"与郑人盟":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 盟:结盟。

"使杞子、":派杞子、

# 杞子:秦国大夫。

"逢孙、":逢孙、

# 逢孙:秦国大夫。

"杨孙戍之":杨孙守卫那里,

# 戍:成守,即守卫郑国。,杨孙:秦国大夫。

"乃还":自己就回去了。

# 还:撤军回国。

"子犯请击之":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

# 子犯:晋国大夫狐偃(晋文公的舅舅),字子犯。

"公曰":晋文公说:“

"不可":不行。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微:没有。夫人:那个人,指秦穆公。

"因人之力而敝之":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后伤害他,

# 因人之力而敝之: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因:依靠。敝:损害。

"不仁":这是不仁义;

"失其所与":失去了自己所结盟的力量,

# 失其所与: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与,结交、同盟。

"不知":真是不明智;

# 知:同“智”。

"以乱易整":利用混乱去改变已有的协调,

# 以乱易整: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以:用。乱:分裂。易:替代。整:联合,团结。

"不武":这并不是威风。

# 不武: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武,指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文准则。

"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

# 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表示祈使。

"亦去之":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 去之:离开郑国。之,指代郑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是春秋左丘明所著散文,讲述秦晋联军围困郑国时,烛之武临危受命,凭借卓越辩才瓦解危机。​面对强秦,烛之武直击秦穆公对“亡郑”的利益考量,以“越国以鄙远”的困境、“邻厚君薄”的利弊为切入点,层层剖析,成功说服秦国撤军,展现出其临危不惧与过人智谋。​文章人物刻画鲜明,烛之武睿智从容,郑伯礼贤下士,秦穆公权衡利弊。叙事条理清晰,从围郑背景、游说过程到局势逆转,逻辑严密。语言凝练且极具说服力,外交辞令精妙,将历史叙事与文学艺术完美融合,尽显古代散文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

左丘明(前556~前451),春秋时史学家。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双目失明,曾任鲁太史。孔子曾称赞其为人。相传他著有《左传》,又传《国语》亦出其手。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城濮之战以楚国大败、晋国成就霸业告终。郑国因曾在城濮之战中助楚攻晋,又在晋文公流亡时对其冷落相待,两年后,新仇旧怨交织下,晋文公联合秦国兴师伐郑。面对秦晋联军压境,郑伯派烛之武出使秦国。​烛之武面见秦穆公时,巧妙利用秦晋之间潜在的利益矛盾,以秦国立场为切入点,层层剖析局势。他指出越过晋国控制郑国的艰难,点明晋国扩张将威胁秦国,力证存郑于秦有利,灭郑于秦无益。这番说辞直击要害,成功说服秦穆公撤兵。失去盟友支持的晋国,也只能无奈退兵,郑国就此转危为安,这场外交与军事博弈的精彩过程,被《烛之武退秦师》完整记录。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历史叙事散文。文章讲述秦晋围郑时,烛之武临危受命,以精妙言辞说服秦穆公撤军,展现其临危不惧与过人智谋,刻画了鲜明人物,体现古代散文魅力。

2. 写作手法

伏笔:“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开篇点明晋秦围郑的两大原因: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在晋楚之间“贰于楚”。看似单纯交代背景,实则为后文烛之武游说秦穆公埋下核心伏笔。烛之武正是抓住“贰于楚”这一秦晋与郑的矛盾点,指出“郑亡而有益于君”的虚假性(因郑国若依附晋国,反会增强晋国实力),最终瓦解秦晋联盟。此伏笔让烛之武的游说逻辑更具说服力,也解释了秦穆公为何会被说服——因秦晋围郑的初衷本就包含各自的利益算计。铺垫:“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晋秦两军分驻两地,暗示联盟并非铁板一块,为烛之武分化两国埋下铺垫。通过描写两军压境的紧张局势,凸显郑国存亡危急,从而引出“佚之狐荐烛之武”的必要性。渲染:“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夜缒而出”四字简洁却极具画面感:黑夜、绳索、偷偷出城,渲染出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临危受命的紧张氛围,凸显其孤胆赴敌营的勇气,也让后续游说秦穆公的情节更合理,在极端危险的处境下,烛之武的从容游说更显智慧非凡。细节描写:“夜缒而出”中“缒”字为细节,写烛之武深夜用绳子从城上放下出城,既显秦晋包围之紧、郑国处境之危,又表现其临危受命的勇气与担当。照应:烛之武说“邻之厚,君之薄也”“阙秦以利晋”,与开篇晋秦围郑的背景照应;晋文公“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的退兵理由,与秦伯先退军的情节照应,使全文结构严谨。

3. 分段赏析

第一段:危局初现,伏笔暗埋“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文章开篇如惊雷乍响,以简练的语言点明秦晋联军大兵压境的紧张局势,“围”字凸显郑国危在旦夕,战争一触即发,为烛之武的登场营造了迫切的叙事语境。同时,作者巧妙埋下两处关键伏笔:其一,点明“无礼于晋”,暗示矛盾根源在晋郑之间,秦郑并无直接冲突;其二,交代“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暗示秦晋驻军分离,为后续烛之武分化瓦解联军提供现实基础,展现出叙事的严谨与精妙。第二段:临危受命,波澜起伏“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举荐,为绝境中的郑国带来转机,也引出核心人物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请求,烛之武先是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推辞,既流露出未被重用的委屈,又增添情节悬念。而郑伯“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的恳切自责与利弊分析,既展现其礼贤下士的态度,又以国家存亡触动烛之武,最终使其“许之”。此段通过人物对话,将烛之武的情绪转折与郑伯的善言善谋刻画得生动鲜活,情节一波三折。第三段:妙语连珠,力挽狂澜此段是全文精华,烛之武的游说之词可分为四层:第一层,“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以低姿态切入,先承认郑国危局,消除秦伯戒备,站在秦国立场示弱,迅速拉近与对方的心理距离;第二层,“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从地理与利益角度剖析,点明灭亡郑国只会壮大晋国,对秦国毫无益处,反而削弱自身;第三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提出保留郑国可为秦国提供物资补给的便利,为秦国谋划长远利益;第四层,“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援引秦晋历史恩怨,揭露晋国背信弃义的本性,再以“何厌之有”点明晋国野心,暗示其扩张必威胁秦国,字字直击秦伯痛点。四层论述环环相扣,兼具理性分析与情感威慑,逻辑严密,说服力极强,最终使秦伯倒戈,与郑结盟并派兵戍守,展现出烛之武超凡的谋略与口才。第四段:晋师撤退,尽显远见“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秦师撤退后,子犯提议追击,气氛瞬间紧张;晋文公却以“不仁、不知、不武”三句驳回,冷静权衡利弊,果断撤军。此段通过君臣对话,展现出晋文公作为霸主的政治远见与清醒头脑,既维护了晋国的道义形象,又避免了与秦国的冲突,使文章在情节上张弛有度,在主题上进一步深化,凸显春秋时期政治博弈的复杂性与智慧性。

4. 作品点评

这篇文章,称颂了烛之武于国家危难之时,能够接受使命,不畏艰难,独自前往劝服秦君,保全了国家安危的爱国情怀,同时也体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争斗的复杂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郑近于晋,而远于秦秦得郑而晋收之,势必至者。越国鄙远,亡郑陪邻,阙秦利晋,俱为至理。古今破同事之国,多用此说。篇中前段写亡郑乃以陪晋,后段写亡郑即以亡秦,中间引晋背秦一证,思之毛骨俱竦。宜乎秦伯之不但去郑,而且戍郑也。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一

# 得势全在“秦、晋围郑,既知亡”二语,先令人气平了一半。以后纡徐曲折,言言刺入秦伯心窝里去。词令之妙,一至于此。其悦而且戍也,固宜。

清过珙《详订古文评注全集》卷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吕不韦《掩耳盗铃》

下一篇:先秦·韩非《滥竽充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