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武公、":郑武公、
"庄公为平王卿士":郑庄公是周平王的卿士。
# 卿士:周朝执政官。
"王贰于虢":周平王分权给虢公,
# 贰于虢:二心,这里有“偏重”的意思。此指平王想把政权一部分让虢执掌。虢,指西虢公,周王室卿士。
"郑伯怨王":郑庄公怨恨周平王。
# 郑伯:诸侯国郑国的君主,这里是郑庄公。
"王曰":周平王说:“
"无之":没有的事。”
"故周郑交质":于是周王、郑国交换人质。
# 交质:交换人质。
"王子狐为质于郑":周平王的儿子狐在郑国做人质,
# 王子狐:即姬狐,是周平王的次子、姬泄父的弟弟,史称“王子狐”,在长兄“太子泄父”死后,被立为太子。
"郑公子忽为质于周":郑庄公的儿子忽在周王室做人质。
# 公子忽:郑庄公太子,后即位为昭公。
"王崩":周平王死后,
# 王崩:周平王去世。崩,君主时代称帝王死。
"周人将畀虢公政":周王室准备让虢公掌政。
# 畀:交给。
"四月":四月,
"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郑国的祭足帅军队收割了温邑的麦子。
# 温:周朝小国,在今河南温县南。,祭足:即祭仲,郑大夫。
"秋":秋季,
"又取成周之禾":又收割了成周的稻谷。
# 成周:周地,今在河南洛阳市东。
"周郑交恶":周和郑互相仇恨。
"君子曰":君子说:“
"信不由中":信用不发自心中,
# 中:同“衷”,内心。
"质无益也":交换人质也没有益处。
"明恕而行":开诚布公互相谅解地行事,
# 明恕:互相体谅。
"要之以礼":用礼教约束,
# 要:约束。
"虽无有质":即使没有抵押,
"谁能间之":谁能离间他们呢?
# 间:离间。
"苟有明信":假如有真诚的信用,
# 明信:彼此了解,坦诚相待。
"涧溪沼沚之毛":山涧溪流中的浮萍,
# 沚:水中小洲。,沼:池塘。
"苹蘩蕴藻之菜":蕨类水藻这样的菜,
# 菜:野菜。,蕴藻:种聚生的藻类。,蘩:白蒿。
"筐筥锜釜之器":装在竹筐铁锅一类的器物里,
"潢污行潦之水":用低洼处沟渠中的水,
# 行潦:路上的积水。,污:积水。,潢:积水池。
"可荐於鬼神":都可以供奉鬼神,
# 荐:享祭,祭祀。
"可羞於王公":献给王公为食,
# 羞:同“馐”,进奉。
"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何况君子缔结两国的盟约,
"行之以礼":按礼去做,
"又焉用质":又哪里用得着人质啊?
"《风》有《采蘩》、":《国风》中有《采蘩》、
"《采苹》":《采蘋》,
"《雅》有《行苇》、":《大雅》中有《行苇》、
# 《雅》有《行苇》:《行苇》、《泂(jiǒng)酌》:均为《诗·大雅》篇名,前者写周祖先晏享先人仁德,歌颂忠厚。后者写汲取行潦之水供宴享。
"《泂酌》":《泂酌》诗,
"昭忠信也":都是昭示忠信的。”
# 昭:表明。
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
左丘明(前556~前451),春秋时史学家。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双目失明,曾任鲁太史。孔子曾称赞其为人。相传他著有《左传》,又传《国语》亦出其手。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散文,描写了周王室与郑国从亲到疏、最终以交换人质为标志走向决裂的历史事件,表达了作者对周王室衰微、礼乐制度崩溃、君臣离心离德这一历史现实的深刻揭示与批判。
2. 分段赏析
首段叙周室式微,平王恐郑庄公专权,欲分权于虢公以维制衡。然郑庄公拒不受命,对王命深怀怨怼。尤为可异者,贵为天子的周平王与诸侯郑庄公,竟行诸侯国间惯用外交手段——交换质子以图妥协。此举能否消弭嫌隙?此问悬而未决。次段以史实作答,明言周、郑自“交质”终至“交恶”。究其根本,实乃利益与权力重新分配时矛盾激化之必然。虽《左传》作者囿于时代,未能尽揭其本质,然借实事铺陈,仍使春秋礼崩乐坏、纷争迭起大势昭然若揭。此文以事寓理,不发空论,此其所长也。文中屡言诚信之重,然春秋之世,“礼崩乐坏”,诸国背礼违约者众,此不过作者一厢情愿耳。然诚信之道,于今时立规明范、敦风化俗,仍有可取之处。文末“君子曰”之评,以信、礼为绳墨,直指周郑交质之失。文势数转,排句层叠,论理如江河奔涌,不可阻挡。其行文虚实相生,辞藻丰赡而气韵流转。
3. 作品点评
此文篇幅虽短,然叙事质直无华,议论缜密精当。举史实为据,层层推演,终成论断。其言剀切,不事雕琢,而理足气盛,令人信服。
# 通篇以“礼”“信”二字做眼,平王欲退郑伯而不能退,欲进虢公而不敢进,乃用虚词欺饰,致行敌国质子之事,是不能处己以信,而驭下以礼矣;郑庄之不臣,平王致之也。曰:“周郑”,曰:“交质”,曰“二国”,寓讥刺于不言之中矣。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一
# 前论原从《风》、《雅》化出,末复明言,得多少神韵。
清储同人《左传选》卷一
上一篇:先秦·左丘明《子鱼论战》
下一篇:先秦·佚名《鲁仲连义不帝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