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陟彼岵兮":我登上那草木繁茂的高山,
# 岵:有草木的山。,陟:登上。
"瞻望父兮":向老父亲所在的故乡眺望。
"父曰":我仿佛听到父亲一声叹息:
# 父曰:这是诗人想象他父亲说的话。下文“母曰”“兄曰”同。
"嗟":唉!
"予子行役":苦命的儿服役在远方,
# 予子:歌者想象中,其父对他的称呼。
"夙夜无已":昼夜操劳没有休息的空当。
# 夙夜:日夜。夙:早。
"上慎旃哉":还是小心保重自己身体吧,
# 旃:之,作语助词。,上:通“尚”,希望。
"犹来":盼你早回来!
# 犹来:还是归来。犹,可。
"无止":不要留恋他乡!
# 止:停留。,:不要。
"陟彼屺兮":我攀到那光秃秃的高山上,
# 屺:无草木的山。
"瞻望母兮":向老母亲所在的故乡眺望。
"母曰":我仿佛听到母亲一声叹息:
"嗟":唉!
"予季行役":我的小儿服役在远方,
# 季:兄弟中排行第四或最小。
"夙夜无寐":昼夜操劳没有睡觉的空当。
# 无寐:没时间睡觉。
"上慎旃哉":还是小心保重自己身体吧,
"犹来":盼你早回来!
"无弃":不要抛尸他乡!
# 无弃:不要把性命丢在外头。一说不要弃家不归的意思。
"陟彼冈兮":我登上那高低起伏的山冈,
# 冈:山脊。
"瞻望兄兮":向我兄长所在的故乡眺望。
"兄曰":我仿佛听到长兄一声叹息:
"嗟":唉!
"予弟行役":我的兄弟服役在远方,
"夙夜必偕":昼夜操劳他的同伴也一样。
# 偕:俱,随从,在一起,不要掉队的意思。
"上慎旃哉":还是好好珍重自己身体吧,
"犹来":盼你早回来!
"无死":不要死在他乡!
# 无死:不要死在异乡。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诗,也是一首征人思亲诗。通过创造幻境、融合想象与怀忆,并以亲人念己之语,表达了行役之人对父母和兄长的深切思念之情。
2. 写作手法
赋:“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等句,直接铺陈征人登山望父、望母、望兄的行为,以及想象中亲人的叮嘱话语,不借助比兴,以直白的叙事与对话,展现征人思亲之情,真实呈现其内心活动与情感状态。直抒胸臆:“陟彼岵兮,瞻望父兮”“陟彼屺兮,瞻望母兮”“陟彼冈兮,瞻望兄兮”,直接抒发征人对父母兄长的思念,毫不隐晦,开篇即点明情感主题,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其浓烈的思亲情绪。重章叠句:三章仅变换“岵”“屺”“冈”与“父”“母”“兄”等字,“父曰”“母曰”“兄曰”后的叮嘱也结构相似。通过重复咏唱,层层递进,强化了征人对亲人的思念,增强诗歌节奏感与抒情效果。对面落笔:不直接写自己思念,却写“父曰:嗟予子行役”“母曰:嗟予季行役”“兄曰:嗟予弟行役”,从亲人角度设想他们对自己的牵挂与叮嘱,曲折表达思乡之情,情感真挚且富有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第一章(从“陟彼岵兮”到“犹来无止”):“陟彼岵兮,瞻望父兮”两句直接抒发征人的思亲之情,以“陟”“瞻望”两个动作,生动描绘出行役之人登上草木葱郁的山岗,遥望家乡父亲的场景。常言“远望可以当归,长歌可以当哭”,若非思亲情急,人子不会登高望乡,开篇便奠定了全诗深切思念的基调。“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几句,诗人创造出独特的幻境,从对面设想父亲对自己的牵挂。“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以父亲的口吻,道出对儿子日夜不停奔波劳苦的心疼;“上慎旃哉”是父亲对儿子的再三叮嘱,让其千万要保重;“犹来无止”则饱含父亲希望儿子早日归来,不要长久滞留他乡的期盼。毛传评“父尚义”,这几句话从儿子角度出发,体现出父亲旷达中蕴含的深切关爱,笔曲情达,情婉意深。第二章(从“陟彼屺兮”到“犹来无弃”):“陟彼屺兮,瞻望母兮”同样以登高远望起笔,此次诗人将目光投向母亲。“屺”意为没有草木的山,与首章的“岵”形成对照,再次强化了征人急切思亲、不断登高眺望的行为,深化思乡之情。“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无弃”,诗人继续以想象中母亲的口吻诉说。“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母亲哀叹小儿子在外奔波,日夜操劳难以入眠,尽显母亲对幼子的心疼与担忧;“上慎旃哉”的反复叮咛,强调母亲对儿子安全的极度关切;“犹来无弃”则直白地流露出母亲渴望儿子归来,不要抛弃家人的不舍之情。毛传评“母尚恩”,此语充分体现出“娘怜少子”的深厚亲情,将母亲的慈爱与牵挂展现得淋漓尽致。第三章(从“陟彼冈兮”到“犹来无死”):“陟彼冈兮,瞻望兄兮”第三次以登高远望开篇,诗人将思念之情寄托在兄长身上,通过重章叠唱的手法,层层递进,不断强化征人的思乡思亲之情。“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犹来无死”,诗人借想象中兄长的话语抒情。“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兄长感叹弟弟在外日夜忙碌,表达对弟弟辛苦的疼惜;“上慎旃哉”依旧是关切的叮嘱,希望弟弟处处小心;“犹来无死”则以直白强烈的语气,表达出兄长对弟弟生命安全的担忧,祈愿弟弟平安归来,不要客死他乡。毛传评“兄尚亲”,这几句话强烈展现了手足之间的深情厚谊,以及对青春生命的珍惜。
4. 作品点评
在篇幅有限、语言古朴的《诗经》里,塑造鲜明人物个性殊为不易。而通过设想对面情境,于虚幻之境展现人物特点,更是难得一见。这种独特创作手法,即便在后世以思乡为主题、同类抒情模式的诗作中,也较为少见。
# 四句中有怜爱语,有叮咛语,有慰望语。低徊宛转,似只代父母作思子诗而已,绝不说思父母,较他人作思父思母语,更为凄凉。
明贺贻孙《诗筏》
# 格调高,意思真,词气厚。
清牛运震《诗志》
上一篇:先秦·佚名《勾践灭吴》
下一篇:先秦·韩非《师旷撞晋平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