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è
zhī
tuī
yán

朝代:先秦作者:左丘明浏览量:2
jìn
hóu
shǎng
cóng
wáng
zhě
jiè
zhī
tuī
yán
tuī
yuē
:“
:“
xiàn
gōng
zhī
jiǔ
rén
wéi
jūn
zài
huì
huái
怀
qīn
wài
nèi
zhī
tiān
wèi
jué
jìn
jiāng
yǒu
zhǔ
zhǔ
jìn
zhě
fēi
jūn
ér
shuí
tiān
shí
zhì
zhī
ér
èr
sān
wéi
qiè
rén
zhī
cái
yóu
wèi
zhī
dào
kuàng
tān
tiān
zhī
gōng
wéi
xià
zuì
shàng
shǎng
jiān
shàng
xià
xiāng
méng
nán
chǔ
。”
。”
yuē
:“
:“
qiú
zhī
shuí
duì
?”
?”
duì
yuē
:“
:“
yóu
ér
xiào
zhī
zuì
yòu
shèn
yān
qiě
chū
yuàn
yán
shí
shí
。”
。”
yuē
:“
:“
shǐ
使
zhī
zhī
ruò
?”
?”
duì
yuē
:“
:“
yán
shēn
zhī
wén
shēn
jiāng
yǐn
yān
yòng
wén
zhī
shì
qiú
xiǎn
。”
。”
yuē
:“
:“
néng
shì
xié
yǐn
。”
。”
suì
yǐn
ér
jìn
hóu
qiú
zhī
huò
mián
shàng
wéi
zhī
tián
yuē
:“
:“
zhì
guò
qiě
jīng
shàn
rén
。”
。”

译文

晋侯奖赏跟随他流亡的人,介之推不提及禄赏,禄赏也没轮到他。介之推说:“献公的九个儿子,只有国君(晋文公)在世了。惠公、怀公没有亲信,国内外都抛弃他们。上天没灭绝晋国,必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又是谁?实在是上天拥立他,可那几个人却认为是自己的力量,不也是欺骗吗?偷别人的财物,还称他为盗贼,何况贪图上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力量呢?下面的人把罪过当作道义,上面的人奖赏他们的奸诈,上下互相蒙骗,难以和他们相处了。”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求赏?如果这样死去,又怨恨谁呢?”介之推回答:“明知是罪过却效仿,罪更重了!况且说出怨言,就不该再享用他的俸禄。”他母亲说:“也让君主知道这事,怎么样?”介之推说:“言语,是自身的文饰。自身将要隐居,哪用得着文饰?这是谋求显达呀。”他母亲说:“能这样做吗?(我)和你一起隐居。”于是介之推隐居直至死去。晋侯寻找他,没找到,把绵上作为他的祭田,说:“用此举记下我的过错,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逐句剖析

"晋侯赏从亡者":晋侯奖赏跟随他流亡的人,

# 从亡者:从文公出亡在外之臣,如狐偃、赵衰之属。,赏:赐有功也。,晋侯:指晋文公,即重耳。他逃亡在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继承君位。

"介之推不言禄":介之推不提及禄赏,

# 介之推:亦从亡之臣。晋文公臣子,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以食文公。

"禄亦弗及":禄赏也没轮到他。

"推曰":介之推说:“

"献公之子九人":献公的九个儿子,

# 献公:重耳之父晋献公。

"唯君在矣":只有国君(晋文公)在世了。

"惠、":惠公、

# 惠:惠公。惠公是文公重耳的弟弟,是怀公的父亲。

"怀无亲":怀公没有亲信,

# 怀:怀公。

"外内弃之":国内外都抛弃他们。

"天未绝晋":上天没灭绝晋国,

"必将有主":必定会有君主。

"主晋祀者":主持晋国祭祀的人,

"非君而谁":不是国君又是谁?

"天实置之":实在是上天拥立他,

# 置:立。

"而二三子以为己力":可那几个人却认为是自己的力量,

# 二三子:相当于“那几个人”,指跟随文公逃亡诸臣。子是对人的美称。

"不亦诬乎":不也是欺骗吗?

# 诬:欺骗。

"窃人之财":偷别人的财物,

"犹谓之盗":还称他为盗贼,

"况贪天之功":何况贪图上天的功劳,

"以为己力乎":当作自己的力量呢?

"下义其罪":下面的人把罪过当作道义,

# 下义其罪:义,善也。言贪天之功,在人为犯法,而下反以为善也。

"上赏其奸":上面的人奖赏他们的奸诈,

# 上赏其奸:奸,伪也。言贪天之功在国为伪,而上反以此赐也。

"上下相蒙":上下互相蒙骗,

# 蒙:欺骗。

"难与处矣":难以和他们相处了。”

"其母曰":他的母亲说:“

"盍亦求之":何不也去求赏?

# 盍:何不。

"以死谁怼":如果这样死去,又怨恨谁呢?”

# 怼:怨恨。

"对曰":介之推回答:“

"尤而效之":明知是罪过却效仿,

# 尤:罪过。

"罪又甚焉":罪更重了!

"且出怨言":况且说出怨言,

"不食其食":就不该再享用他的俸禄。”

"其母曰":他母亲说:“

"亦使知之":也让君主知道这事,

"若何":怎么样?”

"对曰":介之推说:“

"言":言语,

"身之文也":是自身的文饰。

# 文:花纹,装饰。言人之有言,所以文饰其身。

"身将隐":自身将要隐居,

"焉用文之":哪用得着文饰?

"是求显也":这是谋求显达呀。”

"其母曰":他母亲说:“

"能如是乎":能这样做吗?

"与汝偕隐":(我)和你一起隐居。”

"遂隐而死":于是介之推隐居直至死去。

"晋侯求之":晋侯寻找他,

"不获":没找到,

"以绵上为之田":把绵上作为他的祭田,

# 田:祭田。,绵上:地名,在今山西介休县南、沁源县西北的介山之下。

"曰":说:“

"以志吾过":用此举记下我的过错,

# 志:记载。

"且旌善人":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 旌:表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介之推不言禄》为春秋时期史学家左丘明所著散文。文章讲述介之推随晋文公流亡归国后,晋文公论功行赏时唯独遗漏了他,而他既不居功自夸,也不奢求赏赐,最终与母亲隐居绵上深山直至终老的故事。文中细致记叙了介之推决定归隐前与母亲的对话,深刻批判了争功邀赏、追逐名利的卑劣行径,同时热情颂扬了介之推母子不慕荣利、淡泊自守的高尚品格。全文情节跌宕起伏,充满戏剧张力,结构严谨完整。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尤为出色:介之推蔑视富贵、刚正不阿的气节,其母循循善诱、旁敲侧击的智慧,在字里行间跃然纸上,读来令人印象深刻。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

左丘明(前556~前451),春秋时史学家。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双目失明,曾任鲁太史。孔子曾称赞其为人。相传他著有《左传》,又传《国语》亦出其手。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介之推不言禄》为先秦左丘明所著。晋献公时期,晋国宫廷内讧迭起,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卫国,卫国畏惧收留之祸,他遂转投齐国。流亡途中缺粮断炊,众人只能以野菜果腹。重耳难以下咽野菜时,侍从介之推悄然割下自己大腿之肉,煮成肉汤奉予重耳。重耳饮汤后连赞味美,后在赶路时见介之推步履蹒跚,追问之下方知缘由,内心深受触动,当即许诺归国后定当重赏介之推。后来,重耳在秦国扶持下重返晋国,平定内乱并登基为君。他对流亡时追随左右的臣属皆予厚赏,唯独遗忘了介之推。而介之推却认为自己本无显赫功绩,即便未割肉奉汤,重耳依旧会君临晋国,于是携老母隐居山林。本文便记载了介之推决意归隐时与母亲的一段对话。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以“士人归隐与道义坚守”为题材的历史散文。全文通过对介之推母子对话的细致刻画,表达了对不贪功名利禄、坚守道义精神的高度推崇,深刻批判了当时“上下相蒙”的不良社会风气,热情赞颂了士大夫清廉守节、淡泊自守的高尚品格。

2. 分段赏析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开篇简洁叙事,点明晋文公赏赐流亡随从这一背景,“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突出介之推的独特之处——不主动求禄,也因此未得封赏。这一简洁起笔,为后文展现其道德坚守埋下伏笔,以鲜明的行为对比,初步树立介之推不慕功禄的形象,引发读者对其行为动机与价值观的探究。“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中,介之推的言论,是全文核心思想的体现。先回溯晋国乱局,说明晋文公继位是“天实置之”,强调君位传承的天命逻辑;再批判“二三子贪天之功”,以“窃财为盗”类比,痛斥贪功行为的不义;最后指出“下义其罪,上赏其奸”的不良风气,认为上下互相蒙骗,难以共处。这段议论,展现介之推对时局、对功禄的深刻洞察,将个人不禄的选择,上升到对社会道德秩序的批判,使人物形象兼具道德操守与思想深度。“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中,母子间三轮问答,层层推进。母亲先试探“求禄”,介之推以“尤而效之,罪更甚”回应,坚守不贪功的原则,且因有怨言,拒食君禄,体现其言行一致;母亲再议“使知之”,介之推认为“身隐当去文”,拒绝借言辞求显,彰显归隐的纯粹;母亲最终“偕隐”,认可并支持其选择,展现出母子二人对“守节归隐”的共同坚守。这段对话,细腻刻画人物心理,让介之推的高洁品质,在与母亲的思想碰撞中,更显真实可信、震撼人心。“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写晋文公寻找介之推无果后,以绵上作为其祭田,言“志吾过,旌善人”。这一结尾,既展现晋侯对遗漏功臣的悔过,又从侧面衬托介之推“不言禄”行为的可贵,使故事形成“赏——不禄——追封”的完整闭环,让介之推的清廉守节,获得社会层面(君主认可)的价值肯定,也传递出“善恶有报、道义可彰”的理念,升华文章主题。

3. 作品点评

全文以凝练的笔触叙事论理,文辞简约而意蕴深厚,诸多语句如“天实置之”“贪天之功以为己力”,因精准概括事理,后世沿用为成语。文中人物对话设计精妙,介之推与母亲的对答,既展现出人物内心的价值抉择,又暗含对世风的批判;晋侯追封的情节虽着墨不多,却以寥寥数语勾勒出人物心理的微妙变化,言简意赅却细致入微,尽显春秋散文的叙事智慧与语言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最是清绝、峭绝文字。写其母三段语,是三样文字,细玩味之。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佚名《周颂·清庙》

下一篇:先秦·佚名《小雅·杕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