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反其宅":土返回它的原地,
# 宅:河流的堤岸。,反:通“返”。
"水归其壑":水流向它的洼地,
# 壑:山沟,坑谷。
"昆虫毋作":希望昆虫不生,免除虫灾,
# 作:兴起。,昆虫:指危害庄稼的小虫。
"草木归其泽":草木返回它们的沼泽地带,不再危害庄稼。
# 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牲。文心雕龙祝盟篇。《诗纪前集》六。
"礼记曰":《礼记》上说:
"伊耆氏始为蜡":伊耆氏开始举行蜡祭。
"蜡也者":所谓蜡祭。
"索也":就是求索的意思。
"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在每年的十二月,聚合天下万物而搜索祭享它们。
"古之君子":古代的君子。
"使之必报之":对于那些有功劳的事物,一定要报答它们。
"祭坊与水庸事也":祭祀堤防和沟渠就是这样的事。
"曰":说: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歌谣,也是一首祭祀祝祷诗。通过祈使语句表达了远古先民在农业生产中控制自然灾害、期望风调雨顺的强烈愿望与征服自然的坚定意志。
2. 分段赏析
“土反其宅”一句,是对土地的祈愿。“反”通“返”,“宅”指代原地,此句出自《礼记・郊特牲》所载伊耆氏时代的《蜡辞》。从农业生产角度出发,它希望田土不流失,一说也有祈求用于蓄水与障水的堤防安稳牢固之意。在原始宗教意识的支配下,原始人以这种带有命令口吻的语句,表达对土地稳定的期望,试图凭借语言的力量指挥自然,让土地回归适宜耕种的状态。“水归其壑”,是对水流的期望。“壑”意为洼地,此句同样源自《礼记・郊特牲》中的《蜡辞》。它表达的是希望水流不要泛滥成灾,能流向原本该去的洼地。在远古时期,大水泛滥会淹没土地,严重影响农业生产与人类生存,原始人通过这样的祝辞,将对水患平息、水流正常的强烈愿望寄托其中,虽带有巫术色彩,却反映出当时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迫切需求。“昆虫毋作”,针对的是农作物害虫。“昆虫”指螟、蝗等危害庄稼的害虫,“毋”表示不要,“作”即兴起。这句祝辞同样出自《礼记・郊特牲》的《蜡辞》,原始人期望这些害虫不要滋生,以免造成虫灾,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与收成。在生产力低下的远古时代,面对昆虫灾害人们无力抵抗,便寄希望于这种“咒语”般的祝辞,渴望借助神秘力量消除虫害,保障农业生产。“草木归其泽”,是对草木的祈愿。“草木”指危害庄稼的稗草、荆榛等植物,此句源自《礼记・郊特牲》的《蜡辞》。原始人希望这些有害草木回到它们的沼泽地带,不再侵占农田、危害庄稼。这反映出远古时期人们对良好农业生态环境的向往,尽管以现代人眼光看这种方式带有巫术色彩,但它切实体现了当时人们为保障农业收成,对自然环境所进行的积极祈愿与调控尝试。
3. 作品点评
土、水、昆虫、草木四物与农业生产紧密相关。原始部落因生产力有限,面对四物引发的灾害虽无力掌控,却又渴望加以控制,这种矛盾心理通过“蜡辞”庄重虔诚的形式得以呈现。四句诗兼具愿望与命令、祝辞与咒语的双重属性,生动展现了原始人内心的矛盾与不安。阅读此祝辞,读者仿若能看到原始人于旷野举行祈祷仪式的场景。当深入诵读这些祝辞时,也能体会到中华民族先民曾有过的复杂情感,进而获得艺术审美体验。
# 万物以榖为主,而榖生于土,故四句虽似平排,而首句是主,下三句只申明首句反其宅意,“昆虫”句,句法略变,板者变活。
清作家张玉榖《古诗赏析》
# 末句言草木归根于薮泽,不生于耕稼之土也。
清沈德潜
上一篇:先秦·佚名《小雅·杕杜》
下一篇:先秦·左丘明《寺人披见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