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吕甥、
# 吕:吕即阴饴甥,他的采邑除阴外还有吕今山西霍县西、瑕今山西临猗附近,故又称吕甥、瑕甥。
"郤畏逼":郤芮害怕受到威逼,
# 畏逼:害怕遭受迫害。,郤:郤即郤芮。
"将焚公宫而弑晋侯":要焚烧晋文公的宫室而杀死文公。
# 弑:古时子杀父,臣杀君为弑。
"寺人披请见":寺人披请求进见,
# 见:谒见。,寺人披:指叫披的寺人,寺人为内官,即后来的宦官。
"公使让之":文公令人训斥他,
# 让:斥责。,使:派人来到某个地方。
"且辞焉":并且拒绝接见,
"曰":说:“
"蒲城之役":蒲城的战役,
# 蒲城之役:献公曾被骊姬迷惑,欲立骊姬之子奚齐,逼死太子申生,抓捕夷吾和重耳(文公),而寺人披乃所派去攻打重耳居住地蒲城的人。
"君命一宿":君王命你第二天赶到,
# 一宿:隔一夜。
"女即至":你马上就来了。
# 女:同“汝”,你。
"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后来我逃到狄国同狄国国君到渭河边打猎,
# 田:打猎。
"女为惠公来求杀余":你替惠公前来谋杀我,
"命女三宿":惠公命你三天后赶到,
"女中宿至":你过了第二天就到了。
# 中宿:隔两夜。
"虽有君命何其速也":虽然有君王的命令,怎么那样快呢?
"夫袪犹在":在蒲城被你斩断的那只袖口还在,
# 袪:衣袖
"女其行乎":你就走吧!”
"对曰":披回答说:“
"臣谓君之入也":小臣以为君王这次返国,
# 入:回到国内。
"其知之矣":大概已懂得了为君之道。
# 之:指为君之道。,其:在这里表示推测语气。
"若犹未也":如果还没有懂,
"又将及难":恐怕您又要遇到灾难。
# 及难:遭遇灾难。
"君命无二":对国君的命令没有二心,
"古之制也":这是古代的制度。
"除君之恶":除掉国君所憎恶的人,
"唯力是视":就看自己有多大的力量,尽多大的力量。
# 唯力是视:即“唯视力”,只看自己力量多大,就尽多大力量。
"蒲人、":您当时是蒲人、
"狄人、":或狄人、
"余何有焉":对于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 余何有焉: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即位":现在您即位为君,
"其无蒲、":难道就不会再发生蒲、
"狄乎":狄那样的事件吗!
"齐桓公置射钩":从前齐桓公抛弃射钩之仇,
# 齐桓公置射钩:鲁庄公年,管仲奉公子纠与齐桓公战于乾时,管仲曾射中齐桓公革带上的钩,后来他投奔齐桓公,齐桓公能听鲍叔牙劝说,置射钩之仇而不问,任用其为相。
"而使管仲相":而让管仲辅佐自己。
"君若易之":您如果改变桓公的做法,
"何辱命焉":又何必辱蒙您下驱逐的命令?
"行者甚众":这样,要逃走的人就会很多了,
"岂唯刑臣":岂只受刑的小臣我一人?”
"公见之":于是文公接见了披,
"以难告":他把即将发生的叛乱报告了文公。
"晋侯潜会秦伯于王城":晋文公暗地里和秦穆公在秦国的王城会晤商量应付的办法。
# 潜:秘密地。
"己丑晦":三月的最后一天,
"公宫火":晋文公的宫室果然被烧。
"瑕甥、":瑕甥、
"郤芮不获公":郤芮没有捉到文公,
"乃如河上":于是逃跑到黄河边上,
"秦伯诱而杀之":秦穆公诱他们过河把他们杀了。
# 诱:诱骗。
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
左丘明(前556~前451),春秋时史学家。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双目失明,曾任鲁太史。孔子曾称赞其为人。相传他著有《左传》,又传《国语》亦出其手。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政治谋略记述文。文章记叙了寺人披在晋国政治危机中,以机智辩言说服曾被自己追杀的晋文公放下私怨、采纳建议的过程,描绘了春秋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场景,体现了“君命无二”的传统政治伦理及“以大局为重”的政治智慧,营造了紧张的危机氛围,表达了对政治家胸襟与决断力的肯定。
2. 写作手法
对比:“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将寺人披两次奉命追杀晋文公时“一宿即至”“中宿至”的速度对比,突出其执行君命的迅速,也为后文他忠诚于君的辩白做铺垫。反问:“蒲人、狄人、余何有焉?”“行者甚众,岂唯刑臣?”,寺人披用反问句回应晋文公的指责,前者强调自己仅执行君命,与文公当时的身份(蒲人、狄人)无关;后者强调若文公不容人,逃走的人会很多,增强语言气势和说服力。正衬:“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以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管仲的典故,正衬晋文公若能效仿齐桓公,也能成就大业,突出晋文公应有的政治胸怀,让劝谏更有说服力。倒叙:文中插入“蒲城之役”“从狄君以田渭滨”时寺人披奉命追杀晋文公的往事,属于倒叙。通过倒叙交代二人过往恩怨,使读者明白晋文公拒见寺人披的原因,让情节更完整。插叙:在寺人披求见、晋文公拒见的当下情节中,插入“蒲城之役”“狄地追杀”的过往经历,属于插叙。插叙补充了关键背景信息,解释了晋文公的情绪和态度,让人物行为更合理。用典:“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巧用齐桓公被管仲射中带钩后仍重用他的典故。典故原意是齐桓公胸怀宽广成就霸业;寺人用此典劝晋文公放下旧怨,以大局为重,用古喻今增强劝谏效果。欲抑先扬:先写寺人披曾两次追杀晋文公(“夫袪犹在”),让晋文公(及读者)对其产生反感(抑);再写他冒死求见、揭露谋反阴谋,展现其忠诚与胆识(扬)。通过先抑后扬,使寺人披的形象更鲜明立体。
3. 分段赏析
“吕、郤畏逼,将焚公宫而弑晋侯。寺人披请见。”开篇以两句短句直接铺开事件:吕甥、郤芮因担心晋文公对他们清算而心生歹意,谋划纵火弑君,这一危机已迫在眉睫;而曾两次追杀晋文公的寺人披此时突然请求见面,又添一层悬念。这样的开篇没有多余铺垫,直接将矛盾摆出来,既交代了晋文公面临的生死危机,也让读者立刻感受到局势的紧张,自然被带入当时的情境中。“公使让之,且辞焉,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夫袪犹在,女其行乎!’”晋文公的话里满是对过往的怨怼:他特意点出蒲城之役时“一宿”的期限寺人披当天就到,狄地追杀时“三宿”的期限寺人披第二天就到,这种时间上的对比,清晰地显出寺人披当年执行追杀命令时的急切。而“夫袪犹在”一句,更是以实物(被斩断的袖口)佐证过往的冲突,让怨恨有了具体的依托。这番指责既让读者明白晋文公拒见寺人披的缘由,也为后文寺人披的辩白留出了回应的空间。“对曰:‘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若犹未也,又将及难。君命无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即位,其无蒲、狄乎!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众,岂唯刑臣?’”寺人披的回答条理十分清晰:先以“又将及难”警示晋文公,点出当前危机的紧迫性;再用“君命无二”的古制为自己辩解,说明当年追杀只是执行君命,与晋文公当时是蒲人还是狄人无关;接着反问“即位,其无蒲、狄乎”,暗指晋文公如今为君,也可能遇到需要解决的隐患,呼应前文的警示;随后举齐桓公不计射钩之仇任用管仲的例子,用历史先例增强说服力;最后以“岂唯刑臣”的反问收尾,语气恳切又有力量。这番话既回应了晋文公的指责,又说清了当前的危机,尽显他的沉稳和应变能力。
4. 作品点评
该文最突出的特质在于言简意赅、中心鲜明且指向明确,全文无一处冗余表述,读来流畅自然、一气呵成。这种简洁凝练的行文风格,不仅能规避拖沓浅白的赘述,更能有效提升文章的可读性,让内容更具可推敲的韵味与深度。文章巧妙运用欲抑先扬的语言手法,同时引入倒叙、插叙等叙事方式,并借助衬托、典故等艺术形式,为人物形象的丰满与立体化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 本文主要记载寺人披求见晋文公的过程。寺人披是晋文公的仇人,开始晋文公派人斥责并遣退他,理充词沛,在情在理。而寺人披在生死未卜的情况下,敢于用讥讽的口吻。犀利的言辞训诫文公,并分两层为自已追杀晋文公之事辩解,虽危言迫胁,言理却堂堂正正,因而使晋文公转变态度接见了他,晋文公也避免了一场灾难。寺人披见谁得势就依附谁,固不足取,但晋文公不计前嫌、接受意见的政治家的宽宏气量和开阔心胸,令人叹赏。文章语句简短,情见乎辞,反诘的错综运用和命令的语气,更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中国古代文论学会理事王英志《古文观止注评》
上一篇:先秦·佚名《伊耆氏蜡辞》
下一篇:先秦·列御寇《多歧亡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