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冽彼下泉":寒泉冰冷往下淌,
# 下泉:地下涌出的泉水。,冽:寒冷。
"浸彼苞稂":浸泡丛生狗尾草。
# 稂:一种莠一类的野草。毛传云,“稂,童粱。非溉草,得水而病也。”也有人说稂是长穗而不饱实的禾。,苞:丛生。
"忾我寤叹":醒来长叹又感慨,
# 寤:醒。,忾:叹息。
"念彼周京":思念周朝的京都。
# 周京:周朝的京都,天子所居,下文“京周”“京师”同。
"冽彼下泉":寒泉冰冷往下淌,
"浸彼苞萧":浸泡丛生艾蒿草。
# 萧:一种蒿类野生植物,即艾蒿。
"忾我寤叹":醒来长叹又感慨,
"念彼京周":思念周朝的京城。
"冽彼下泉":寒泉冰冷往下淌,
"浸彼苞蓍":浸泡丛生蓍草苗。
# 蓍:一种用于占卦的草,蒿属。
"忾我寤叹":醒来长叹又感慨,
"念彼京师":思念周朝的京师。
"芃芃黍苗":黍苗生长多茁壮,
# 芃芃:茂盛茁壮。
"阴雨膏之":好雨及时来滋养。
# 膏:滋润,润泽。
"四国有王":四方诸侯朝天子,
# 有王:郑笺:“有王,谓朝聘于天子也。”
"郇伯劳之":郇伯慰问情意长。
# 劳:慰劳。,郇伯:毛传云,“郇伯,郇侯也。”郑笺“郇侯,文王之子,为州伯,有治诸侯之功。”何楷《诗经世本古义》则据齐诗之说以为是指晋大夫荀跞。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周代的四言诗,也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题材的诗。描绘了寒泉浸泡野草的凄凉景象,以及诗人由此引发的对周京的怀念,末章又展现了黍苗在雨露滋润下生长、四方诸侯朝见周天子、郇伯慰劳的情景,表达了曹国臣子对周王室衰微的哀伤,以及对周初安定社会局面的向往。借寒泉浸草等景象写出了周室衰微的现状和诗人对往昔盛世的怀念。
2. 写作手法
起兴:诗的开头“冽彼下泉,浸彼苞稂”,以寒泉浸泡野草起兴,比喻周室内乱与衰微,引出诗人触景生情的悲痛,为全诗奠定了哀伤的基调。重章叠句:诗中前三章“冽彼下泉”“忾我寤叹”,章节句式重复,通过这种章节的复沓,强化诗歌的节奏感与旋律美。
3. 分段赏析
《下泉》一诗,运用兴中有比的手法。开篇以寒泉水冷、浸淹野草起兴,巧妙比喻周室的内乱与衰微,同时也传达出王子匄触景而生的悲情。紧接着,以直陈其事的赋法,抒发对周京的慨叹与缅怀,字里行间弥漫着浓郁的悲凉气息。连续三章的复沓叠咏,更是将这种悲凉之感层层推进,推向极致。诗的前三章,是《诗经》中典型的重章叠句结构。各章仅在第二句末字,分别为“稂”“萧”“蓍”;以及第四句末二字,分别是“周京”“京周”“京师”有所不同。这些变化恰处于换韵之处,通过韵脚的调整,避免了反复咏唱带来的单调感,不过三章表意基本一致,不存在递进、对比等句法关系。到了末章,诗意陡然一转,犹如雨过天晴。从之前的衰微悲凉,转为描绘周王朝鼎盛时万国朝拜的盛况。这种转折,不仅在语义上反差强烈,在语句结构上也显得颇为突兀,因而古往今来,引发诸多评论分析。清人陈继揆、牛运震对此大加赞赏,而宋人王柏、今人向熹则表示疑惑。持怀疑观点者虽有其道理,但在出土文物证实错简之前,这种怀疑难以定论。实际上,在《国风》的众多诗篇中,三章复沓叠咏后接不同句式一章的结构并非孤例,如《邶风・燕燕》;语句部分重复的情况在《国风》《雅颂》中也能找到,像“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就出现在多篇之中。而且此诗第四章前两句与前三章前两句在内容上也相互关联,“昔时苗黍,今则苞稂;昔时阴雨,今则冽泉”,形成鲜明对照。
4. 作品点评
此诗以寒泉浸草比兴,结合直陈缅怀的赋法,本就极具悲剧感,前三章叠咏更将其强化。末章的突然转折,带来雨过天晴般的欣慰,产生了独特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足可将《曹风・下泉》列为《国风》中的优秀篇章。
# “比而兴也。王室陵夷,而小国困弊,故以寒泉下流,而苞稂见伤为比,遂兴其忾然,以念周京也。”(第四章)“言黍苗既芃芃,又有阴雨以膏之。四国既有王矣,而又有郇伯以劳之。伤今之不然也。”
宋朱熹《诗集传》
# 《下泉》四章,其末章全与上三章不类,乃与《小雅》中《黍苗》相似(《黍苗》首章句云:芃芃黍苗,阴雨膏之。悠悠南行,召伯劳之),疑错简也。
宋王柏《诗疑》
# 末章忽说到京周盛时,正有无限忾想,笔意俯仰抑扬,甚妙。
清牛运震《诗志》
# 字字对照,直以神行。
清陈震《读诗识小录》
# 感时追忆,无限伤心,妙在前路绝不说出。读《下泉》的末章,正如大唐经历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后,说到贞观年间盛世的景象。一似天上人,令人神驰,而不觉言之津津也。
清陈继揆《读风臆补》
上一篇:先秦·左丘明《齐国佐不辱命》
下一篇:先秦·韩非《棘刺雕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