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uàn
xué

朝代:先秦作者:荀子浏览量:1
jūn
zi
yuē
xué
qīng
zhī
lán
ér
qīng
lán
bīng
shuǐ
wéi
zhī
ér
hán
shuǐ
zhí
zhòng
shéng
róu
𫐓
wéi
lún
zhōng
guī
suī
yǒu
gǎo
bào
tǐng
zhě
róu
𫐓
shǐ
使
zhī
rán
shòu
shéng
zhí
jīn
jiù
jūn
zi
xué
ér
cān
xǐng
zhī
míng
ér
xíng
guò
cháng
zhōng
ér
zhī
suǒ
xué
cháng
ér
wàng
dēng
gāo
zhī
jiàn
dēng
gāo
ér
zhāo
fēi
jiā
cháng
ér
jiàn
zhě
yuǎn
shùn
fēng
ér
shēng
fēi
jiā
ér
wén
zhě
zhāng
jiǎ
zhě
fēi
ér
zhì
qiān
jiǎ
zhōu
zhě
fēi
néng
shuǐ
ér
jué
jiāng
jūn
xìng
fēi
shàn
jiǎ
chéng
shān
fēng
xīng
yān
shuǐ
chéng
yuān
jiāo
lóng
shēng
yān
shàn
chéng
ér
shén
míng
shèng
xīn
bèi
yān
kuǐ
zhì
qiān
xiǎo
liú
chéng
jiāng
hǎi
yuè
néng
shí
shí
jià
gōng
zài
shě
qiè
ér
shě
zhī
xiǔ
zhé
qiè
ér
shě
jīn
shí
lòu
yǐn
zhǎo
zhī
jīn
zhī
qiáng
shàng
shí
āi
xià
yǐn
huáng
quán
yòng
xīn
xiè
liù
guì
ér
èr
áo
fēi
shé
shàn
zhī
xué
tuō
zhě
yòng
xīn
zào

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一块木材直得合乎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逐句剖析

"君子曰":君子说:

# 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学不可以已":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 学不可以已: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青":靛青,

# 青:靛青,一种染料。

"取之于蓝":是从蓝草里提取的,

# 取之于蓝:“青”句,靛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草名,叶子可提取靛青。

"而青于蓝":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 青于蓝:比蓝草颜色深。

"冰":冰,

"水为之":是水凝结而成的,

"而寒于水":却比水还要寒冷。

"木直中绳":一块木材直得合乎墨线,

# 中绳: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绳,墨线。

"𫐓以为轮":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

# 輮: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其曲中规":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的标准。

# 规:圆规。画圆的工具。

"虽有槁暴":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

# 虽有槁暴:即使又晒干了。有,同“又”。槁暴,晒干。槁,枯。暴,晒。

"不复挺者":木材也不会再挺直,

# 挺:直。

"𫐓使之然也":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故木受绳则直":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

# 受绳:经过墨线比量。

"金就砺则利":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

# 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接近、靠近。砺,磨刀石。,金:指金属制的刀斧等。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

# 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参,检验。省,省察。乎,相当于“于”。,日:每天。,博学:广泛地学习。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 行无过:行为没有过错。,明:明达。,知:同“智”,见识。

"吾尝终日而思矣":我曾经整天思索,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

# 须臾:片刻,一会儿。

"吾尝跂而望矣":我曾经踮起脚远望,

# 跂:踮起脚后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 博见: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

"登高而招":登到高处招手,

"臂非加长也":胳膊没有加长,

"而见者远":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

# 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

"顺风而呼":顺着风呼叫,

"声非加疾也":声音没有变得洪亮,

# 疾:劲疾。

"而闻者彰":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

# 彰:清楚。

"假舆马者":借助车马的人,

# 舆马:车马。这里指车子。,假:借助。

"非利足也":并不是脚走得快,

# 利足:善于奔走。

"而致千里":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

# 致:到达。

"假舟楫者":借助舟船的人,

"非能水也":并不善于游泳,

# 能水:善于游水。水,游泳。

"而绝江河":却可以横渡江河。

# 绝:横渡。

"君子生非异也":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

# 生非异: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生,同“性”,天性。

"善假于物也":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 物:外物,包括各种客观条件。

"积土成山":堆积土石成了高山,

"风雨兴焉":风雨从这里兴起;

# 兴焉:在这里兴起。兴,起。焉,兼词,相当于“于此”。下文“生焉”的“焉”同此。

"积水成渊":汇积水流成为深渊,

"蛟龙生焉":蛟龙从这儿产生;

"积善成德":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

"而神明自得":精神得到提升,

# 神明:非凡的智慧。

"圣心备焉":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

# 圣心:圣人的心怀。

"故不积跬步":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

# 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等于现在所说的一步、古人所说的半步。步:古人说一步,指左右脚都向前迈一次的距离,等于现在的两步。

"无以至千里":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

# 无以:没有用来……的,无从。

"不积小流":不积累细小的流水,

"无以成江海":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 江海:一作江河。

"骐骥一跃":骏马一跨跃,

# 骐骥:骏马,千里马。

"不能十步":也不足十步远;

"驽马十驾":劣马连走十天,

# 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连走十天也能到达。驽马,劣马。驾,古代马拉车时,早晨套一上车,晚上卸去。套车叫驾,所以这里用“驾”指代马车一天的行程。十驾就是套十次车,指十天的行程。此指千里的路程。

"功在不舍":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

# 功在不舍: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舍,停止、止息。

"锲而舍之":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

# 锲:刻。

"朽木不折":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

"锲而不舍":如果不停地刻下去,

"金石可镂":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 镂: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

"蚓无爪牙之利":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

"筋骨之强":强健的筋骨,

"上食埃土":却能向上吃到泥土,

# 埃土:泥土,尘土。

"下饮黄泉":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

# 黄泉:地下的泉水。

"用心一也":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

# 一:专一。

"蟹六跪而二螯":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

# 蟹六跪而二螯:螯,螃蟹有六只爪子,两个钳子。六条腿。蟹实际上是八条腿。跪,蟹脚。一说,海蟹后面的两条腿只能划水,不能用来走路或自卫,所以不能算在“跪”里面。六跪:蟹的六条腿。“六”应是“八”。螯:蟹钳。螃蟹等节肢动物身前的大爪,形如钳。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

# 蛇鳝:异文“蛇蟮”。

"用心躁也":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 躁:浮躁,不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劝学》是战国时期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这篇文章分别从学习的必要性、应秉持的态度,到学习的具体内容与方法,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将荀子的教育理念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一段都聚焦一个明确的主题,条理清晰,逻辑严谨。开篇与结尾相互呼应,以精准有力的表述点明主旨,使读者能迅速把握重点。在论证过程中,荀子巧妙运用对比、比喻、举例等多种修辞手法,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增强文字的说服力和趣味性;全文语言精练,设喻贴切,说理深入,结构严谨,代表了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战国末思想家、教育家

荀子(前313~前238),战国末思想家、教育家。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又称孙卿,赵国人。游学于齐,曾三次任齐国稷下学宫祭酒,后为楚兰陵令,著书终老其地,韩非、李斯据传皆为其学生。荀子批判总结先秦诸子学术思想,其思想达到先秦哲学的高峰。他反对天命、鬼神之说,主张“制天命而用之”,提出性恶论。政治上,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经济上,提出“强本节用”等主张;文学上,荀子是现存文献中最早以赋名篇的作家。其文学观点守质尚用,反对繁复,主张文学为政治服务,强调学习儒家的五经,文风犀利,磊落宏伟,辞采纷呈。主要作品有《劝学》等。著有《荀子》一书。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掀起生产力革命,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塌,新旧制度的碰撞如熔炉沸腾。在这场社会结构的剧烈震荡中,不同阶层的智者纷纷登上思想舞台,以笔为剑,以书为盾——墨子兼爱非攻,老子主张无为,韩非推崇法治,各派学说激烈交锋,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盛景。​荀子作为战国后期儒家的扛鼎之人,既继承孔孟之道,又突破传统局限。他以“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哲学,打破天人感应的神秘主义迷雾,坚信人能通过理性认知与实践改造自然。面对礼崩乐坏、人心逐利的社会乱象,荀子深感振兴儒学、重塑秩序迫在眉睫。于是,他挥毫写下《劝学》,鼓励通过系统学习,能涤荡人性本恶的蒙昧,以礼义规范言行,以法度构建秩序,最终指引世人践行君子之道。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以“学不可以已”为论点的论说文。以“学不可以已”开篇,从学习意义(如青出于蓝)、作用(假物提升自我)、态度(积累、坚持、专一)等方面,强调后天学习对成长的决定性作用。

2. 写作手法

比喻:文中多处引用比喻,其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比喻任何人通过发奋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使学习的人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进一步说明人只有经过学习,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修养、有学问的人。对比:“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与“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中“朽木”与“金石”对比,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舍”与“不舍”。学习如果一曝十寒,再简单的知识也学不会;如果能持之以恒,再艰深的知识也可以获得。“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既比学风,也比结果,得出“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爱其子”的行为与自身对“从师”的态度的对比。将某些人择师教子的行为和自身“耻师焉”的态度进行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的对比。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发人深省。三重对比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对士大夫们“耻学于师”的批驳,如抽丝剥茧,切中要害,褒贬分明。

3. 分段赏析

开篇便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两个精妙比喻,寒冰由水凝结而成,却比水更具寒意,这自然界中“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的蜕变,恰似人通过学习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这两个源于生活的鲜活意象,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学习者的前行之路,给予人们无限启发与鼓舞。但荀子更以睿智的目光提醒世人,若想达成“青于蓝”“寒于水”的卓越成就,绝非“今日学,明日辍”的浅尝辄止可实现。唯有秉持“学不可以已”的坚定信念,如潺潺溪流般日夜不息地汲取知识,方能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精进。接着“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此喻如暮鼓晨钟,予学习者以更深激励。于强调学习之重要作用后,文章以设喻自然引出论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木材经墨线丈量便得端直,金属经砺石打磨便显锋利,恰似君子广览群书且每日自省,终致心智澄明、行无过失。以设喻引论断,如桥连两岸,使道理通达易晓、更具说服力。论断中“日”字,与起句“学不可以已”之“已”字,前后呼应如琴瑟和鸣,鲜明凸显欲“知明而行无过”,必当持续学习不止,层层递进间,将“学不可以已”之中心论点阐释得掷地有声。第三段阐明学习于提升素质、增进智力之重大意义。荀子认为,学习非闭门苦思可得,须借助外物、向实际求知,故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为喻,以亲身经验对比“终日思”与“须臾学”,直陈空想之弊、实学之要。此处与空想相对之“学”,即指依托外界事物的实践学习,此见源于其认识论。荀子反对孟子“良知”“良能”的先验论,故而力主从客观实际中汲取知识,其提出的“学”之概念,鲜明蕴含唯物主义哲学底色。接着,连设五喻,展开论证,荀子先从生活经验说起:登高远眺,视野比踮脚更开阔;登高招手、顺风呼喊,手臂未加长、声音未变大,却能让远方之人看得清、听得明,足见借助高处与顺风的效用。推及“假舆马”“假舟楫”者,虽非善走或善泳,却能“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日常可见的设喻,既亲切又具说服力,随着层层铺陈,道理渐入人心,最终自然得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结论——君子才德超越常人,正因善于借助外物学习。此段与首段青蓝冰水、木𫐓为轮之意脉相通,结构暗合。荀子将“所学”与“善假于物”关联,点明学习旨在认知客观规律并用以改造世界,与“制天命”思想一脉相承,深刻阐明学习需善用外物之理。最后一段阐述学习需心无旁骛、持之以恒。从外物求知时尤需注意方法,此段便围绕“积”与“一”展开论述。先以“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为喻,引出“积善成德,圣心备焉”的论点,强调学习当注重积累。荀子否认“天生圣人”,认为人皆可通过“积善积德”臻于圣境,正如《性恶》所言“积善不息,涂之人可以为禹”,此说与开篇“学不可以已”遥相呼应。以设喻引出论点,更添语势,增强论证力度。继而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反面设喻,正反对照间深化积累之要。为进一步阐释,又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对比“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对比“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层层设喻中凸显“不舍”之重。而欲做到“不舍”与持续积累,必以专一无躁为根基,论述逻辑严密,层层递进。

4. 作品点评

这篇文章结构明晰,每段围绕一具体议题展开,且于首尾处清晰点题,使全文逻辑脉络井然。文中常以对比手法,将两种相悖情形并置,如“终日思”与“须臾学”、“骐骥一跃”与“驽马十驾”等,形成鲜明对照,让正误、取舍一目了然,极大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使道理深入浅出,令人信服。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劝学》篇比喻层出不穷,前半篇几乎全用譬喻重叠构成,辞采缤纷,令人应接不暇,而且通篇用排偶句法,也是荀子散文的特点。

近代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

# 文章在语言运用上,长短句并用,对偶排比句间行,匀称而又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富于音乐节奏美。

近现代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庄子《相濡以沫》

下一篇:先秦·诗经《何人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