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ún
·
·
xiū
shēn
jié
xuǎn

朝代:先秦作者:荀子浏览量:2
jiàn
shàn
xiū
rán
cún
jiàn
shàn
qiǎo
rán
xǐng
shàn
zài
shēn
jiè
rán
hào
shàn
zài
shēn
zāi
rán
fēi
ér
dàng
zhě
shī
shì
ér
dàng
zhě
yǒu
chǎn
zhě
zéi
jūn
lóng
shī
ér
qīn
yǒu
zhì
zéi
hào
shàn
yàn
shòu
jiàn
ér
néng
jiè
suī
jìn
zāi
xiǎo
rén
fǎn
shì
zhì
luàn
ér
rén
zhī
fēi
zhì
xiào
ér
rén
zhī
xián
xīn
láng
xíng
qín
shòu
ér
yòu
rén
zhī
zéi
chǎn
zhě
qīn
jiàn
zhèng
zhě
shū
xiū
zhèng
wéi
xiào
zhì
zhōng
wéi
zéi
suī
miè
wáng
zāi
shàn
xiān
rén
zhě
wèi
zhī
jiào
shàn
rén
zhě
wèi
zhī
shùn
shàn
xiān
rén
zhě
wèi
zhī
chǎn
shàn
rén
zhě
wèi
zhī
shì
shì
fēi
fēi
wèi
zhī
zhì
fēi
shì
shì
fēi
wèi
zhī
shāng
liáng
yuē
chán
hài
liáng
yuē
zéi
shì
wèi
shì
fēi
wèi
fēi
yuē
zhí
qiè
huò
yuē
dào
xíng
yuē
zhà
yán
yuē
dàn
shě
dìng
wèi
zhī
cháng
bǎo
wèi
zhī
zhì
zéi
zhì
xiū
jiāo
guì
dào
zhòng
qīng
wáng
gōng
nèi
xǐng
ér
wài
qīng
zhuàn
yuē
:“
:“
jūn
xiǎo
rén
。”
。”
zhī
wèi
shēn
láo
ér
xīn
ān
wéi
zhī
shǎo
ér
duō
wéi
zhī
shì
luàn
jūn
ér
tōng
shì
qióng
jūn
ér
shùn
yān
liáng
nóng
wèi
shuǐ
hàn
gēng
liáng
jiǎ
wèi
zhé
yuè
shì
shì
jūn
wèi
pín
qióng
dài
dào
ér
qiān
shí
jià
zhī
kuǐ
ér
xiū
biē
qiān
lěi
ér
chuò
qiū
shān
chóng
chéng
yàn
yuán
kāi
jiāng
jié
jìn
tuì
退
zuǒ
yòu
liù
zhì
rén
zhī
cái
xìng
zhī
xiāng
xuán
ruò
biē
zhī
liù
zāi
rán
ér
biē
zhì
zhī
liù
zhì
shì
yān
huò
wéi
zhī
huò
wéi
ěr
dào
suī
ěr
xíng
zhì
shì
suī
xiǎo
wéi
chéng
wéi
rén
duō
xiá
zhě
chū
rén
yuǎn

译文

看到善良的行为,一定一丝不苟地拿它来对照自己;看到不好的行为,一定心怀恐惧地拿它来反省自己;善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因此坚定不移地爱好自己;不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像有灾祸一样似地厌恶自己。所以指出我的缺点而批评又恰当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而赞赏又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阿谀奉承我的人,就是害我的人。所以君子尊重老师,亲近朋友,而极端痛恨那些谄媚自己的贼人;追求好的德行永远不满足,受到劝告能够警惕,这样即使不想进步,可能吗?小人则与此相反,自己极其昏乱,却还憎恨别人指出自己的过失;自己极其无能,却要别人说自己贤能;自己的心地像虎、狼,行为像禽兽,却又恨别人指出其罪恶;对阿谀奉承自己的就亲近,对规劝自己改正错误的就疏远,把纠正自己错误的话当作讥笑,把极端忠诚的行为看成是对自己的戕害,这样的人即使想不灭亡,可能么?用善良的言行来引导别人的叫做教导,用善良的言行来附和别人的叫做顺应;用不良的言行来引导别人的叫做谄媚,用不良的言行来附和别人的叫做阿谀。肯定正确的(言行)、否定错误的(言行)叫做明智,否定正确的(言行)、肯定错误的(言行)叫做愚蠢。中伤贤良叫做谗毁,陷害贤良叫做残害。对的就说对、错的就说错叫做正直。偷窃财物叫做盗窃,隐瞒自己的行为叫做欺诈,轻易乱说叫做荒诞。取舍没有个定规叫做反复无常,为了保住利益而背信弃义的叫做大贼。志向和意趣修养高了,就会蔑视富贵,把道义看得重就能藐视王公;内心醒明,那么身外之物就微不足道了。古书上说:“君子役使外物,小人被外物所役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身体劳累而心安理得的事,就做它;利益少而道义多的事,就做它;侍奉昏乱的君主而显贵,不如侍奉陷于困境的君主而顺行道义。所以优秀的农夫不因为遭到水灾旱灾就不耕种,优秀的商人不因为亏损而不做买卖,有志操和学问的人不因为贫穷困厄而怠慢道义。那骏马一天能跑千里,劣马走十天也就能达到了。所以一步半步地走个不停,瘸了腿的甲鱼也能走到千里之外;堆积泥土不中断,土山终究能堆成;塞住那水源,开通那沟渠,那么长江黄河也会枯竭;一会儿前进一会儿后退,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就是六匹骏马拉车也不能到达目的地。各人的资质悬殊,哪会像瘸了腿的甲鱼和六匹骏马之间那样大呢?然而,瘸了腿的甲鱼能够到达,六匹骏马却不能到达,这没有其他的缘故啊,有的去做、有的不去做罢了!路程即使很近,但不走就不能到达;事情即使很小,但不做就不能成功。那些活在世上而闲荡的时间很多的人,他们即使能超出别人,也决不会很远的。

逐句剖析

"见善":看到善良的行为,

"修然必以自存也":一定一丝不苟地拿它来对照自己;

# 存:察,审查。,修然:整饬的样子。

"见不善":看到不好的行为,

"愀然必以自省也":一定心怀恐惧地拿它来反省自己;

# 愀然:忧惧的样子。

"善在身":善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

"介然必以自好也":一定因此坚定不移地爱好自己;

# 介然:坚固的样子。

"不善在身":不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

"菑然必以自恶也":一定像有灾祸一样似地厌恶自己。

# 菑然:意思是如同有灾害在身。菑,同“灾“。

"故非我而当者":所以指出我的缺点而批评又恰当的人,

"吾师也":就是我的老师;

"是我而当者":肯定我,而赞赏又恰当的人,

"吾友也":就是我的朋友;

"谄谀我者":阿谀奉承我的人,

"吾贼也":就是害我的人。

# 贼:害。

"故君子隆师而亲友":所以君子尊重老师,亲近朋友,

"以致恶其贼":而极端痛恨那些谄媚自己的贼人;

"好善无厌":追求好的德行永远不满足,

"受谏而能诫":受到劝告能够警惕,

"虽欲无进":这样即使不想进步,

"得乎哉":可能吗?

"小人反是":小人则与此相反,

"致乱":自己极其昏乱,

"而恶人之非己也":却还憎恨别人指出自己的过失;

"致不肖":自己极其无能,

"而欲人之贤己也":却要别人说自己贤能;

"心如虎狼":自己的心地像虎、狼,

"行如禽兽":行为像禽兽,

"而又恶人之贼己也":却又恨别人指出其罪恶;

"谄谀者亲":对阿谀奉承自己的就亲近,

"谏诤者疏":对规劝自己改正错误的就疏远,

"修正为笑":把纠正自己错误的话当作讥笑,

"至忠为贼":把极端忠诚的行为看成是对自己的戕害,

"虽欲无灭亡":这样的人即使想不灭亡,

"得乎哉":可能么?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用善良的言行来引导别人的叫做教导,

"以善和人者谓之顺":用善良的言行来附和别人的叫做顺应;

# 和:附和,响应。

"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用不良的言行来引导别人的叫做谄媚,

"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用不良的言行来附和别人的叫做阿谀。

"是是、":肯定正确的(言行)、

# 是是:意思是能辨别是非。是,正确的。非,错误的。这里的第一个“是”和“非”作动词用,表示肯定和否定的意思。

"非非谓之知":否定错误的(言行)叫做明智,

# 非非:意思是能辨别是非。是,正确的。非,错误的。这里的第一个是和非作动词用,表示肯定和否定的意思。

"非是、":否定正确的(言行)、

"是非谓之愚":肯定错误的(言行)叫做愚蠢。

"伤良曰谗":中伤贤良叫做谗毁,

# 谗:用言语陷害人、攻击人。

"害良曰贼":陷害贤良叫做残害。

"是谓是、":对的就说对、

"非谓非曰直":错的就说错叫做正直。

"窃货曰盗":偷窃财物叫做盗窃,

"匿行曰诈":隐瞒自己的行为叫做欺诈,

"易言曰诞":轻易乱说叫做荒诞。

# 易言:轻易说话,说话轻率。

"趣舍无定谓之无常":取舍没有个定规叫做反复无常,

# 趣舍:取舍。趣,通“取“。

"保利弃义谓之至贼":为了保住利益而背信弃义的叫做大贼。

"志意修则骄富贵":志向和意趣修养高了,就会蔑视富贵,

# 修:荀子书中常用语,表示修正、修炼、美好。,志意:志向。

"道义重则轻王公":把道义看得重就能藐视王公;

"内省而外物轻矣":内心醒明,那么身外之物就微不足道了。

"传曰":古书上说:“

# 传:古书所传之言。先秦典籍中常用“传曰“表示引用古代的话。

"君子役物":君子役使外物,

"小人役于物":小人被外物所役使。”

"此之谓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身劳而心安":身体劳累而心安理得的事,

"为之":就做它;

"利少而义多":利益少而道义多的事,

"为之":就做它;

"事乱君而通":侍奉昏乱的君主而显贵,

# 乱君:大国暴乱之君。

"不如事穷君而顺焉":不如侍奉陷于困境的君主而顺行道义。

# 顺:顺利。这里指顺行道义。,穷君:小国窘迫之君。

"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所以优秀的农夫不因为遭到水灾旱灾就不耕种,

"良贾不为折阅不市":优秀的商人不因为亏损而不做买卖,

# 折阅:亏损出售。折,亏损。阅,卖。

"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有志操和学问的人不因为贫穷困厄而怠慢道义。

"夫骥一日而千里":那骏马一天能跑千里,

"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劣马走十天也就能达到了。

"故跬步而不休":所以一步半步地走个不停,

"跛鳖千里":瘸了腿的甲鱼也能走到千里之外;

"累土而不辍":堆积泥土不中断,

"丘山崇成":土山终究能堆成;

# 崇:通“终“,最终。

"厌其源":塞住那水源,

# 厌:塞。

"开其渎":开通那沟渠,

# 渎:沟渠。

"江河可竭":那么长江黄河也会枯竭;

"一进一退":一会儿前进一会儿后退,

"一左一右":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

"六骥不致":就是六匹骏马拉车也不能到达目的地。

"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各人的资质悬殊,

# 县:同“悬“,悬殊。

"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哪会像瘸了腿的甲鱼和六匹骏马之间那样大呢?

"然而跛鳖致之":然而,瘸了腿的甲鱼能够到达,

"六骥不致":六匹骏马却不能到达,

"是无他故焉":这没有其他的缘故啊,

"或为之、":有的去做、

"或不为尔":有的不去做罢了!

"道虽迩":路程即使很近,

"不行不至":但不走就不能到达;

"事虽小":事情即使很小,

"不为不成":但不做就不能成功。

"其为人也多暇日者":那些活在世上而闲荡的时间很多的人,

# 多暇日:指怠惰。

"其出人不远矣":他们即使能超出别人,也决不会很远的。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荀子·修身(节选)》是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的作品。这篇文章通过明确界定善恶、是非的评判准则,着重强调正直与真诚的可贵品质,对虚伪谄媚的行径予以严厉批判。文中深入阐释了君子修身立德、坚守道义的准则与态度,以及面对善恶、是非时应有的明智抉择。同时,鼓励人们秉持持之以恒的精神,积极投身实践,不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动摇对道义的追求,这正是君子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战国末思想家、教育家

荀子(前313~前238),战国末思想家、教育家。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又称孙卿,赵国人。游学于齐,曾三次任齐国稷下学宫祭酒,后为楚兰陵令,著书终老其地,韩非、李斯据传皆为其学生。荀子批判总结先秦诸子学术思想,其思想达到先秦哲学的高峰。他反对天命、鬼神之说,主张“制天命而用之”,提出性恶论。政治上,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经济上,提出“强本节用”等主张;文学上,荀子是现存文献中最早以赋名篇的作家。其文学观点守质尚用,反对繁复,主张文学为政治服务,强调学习儒家的五经,文风犀利,磊落宏伟,辞采纷呈。主要作品有《劝学》等。著有《荀子》一书。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论说性质的文言文。文章围绕修身主题,先阐述见善自省、亲师远佞的修身态度,明确善恶言行的判断标准;进而强调通过内省超越外物,以义重利轻的精神境界立身;最后以比喻论证持之以恒的修身方法,系统论述了君子修身立德、坚守道义的原则与实践路径。

2. 分段赏析

第一段开篇提出修身的基本方法:见到善行要自觉对照自身,见恶行则需深刻自省;自身有善应坚守珍视,有不善则应厌恶改正。随后明确人际交往的评判标准,将批评中肯者视为老师,肯定恰当者当作朋友,谄媚奉承者认定为贼人。通过对比君子“隆师亲友”与小人“谄谀者亲”的不同选择及后果,强调修身需以明辨是非、亲善远恶为前提,为后文论述做了铺垫。第二段对不同言行进行道德定义,指出以善引导、附和他人分别为“教”与“顺”,以不善为之则是“谄”与“谀”;能正确分辨是非为“知”,颠倒是非为“愚”,并对谗、贼、盗、诈等恶行作出界定,最后点明“保利弃义”是最大的恶。通过细致的概念划分,为读者提供了清晰的道德判断标准,使抽象的善恶观念具象化,增强了文章的现实指导意义。第三段论述修身达到的精神境界,提出志意修养高便能轻视富贵,坚守道义则可看轻王公,通过“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的古训,说明内省可使人超越对外物的依赖。同时,以“良农”“良贾”为例,类比士君子不应因贫穷而懈怠于道义,体现了荀子重义轻利、以精神修养主导物质追求的思想,深化了修身的内涵。末段以“骥”与“驽马”、“跛鳖”与“六骥”的对比,以及“跬步不休,跛鳖千里”“累土不辍,丘山崇成”的比喻,生动阐明坚持不懈的重要性。通过正反事例强调,修身如行路,即便路途近、事情小,不付诸行动也无法达成目标,批判了“一进一退”的投机态度,为修身实践提供了具体方法论,呼应前文的修身理念,使文章逻辑完整。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屈原《九歌·湘君》

下一篇:先秦·韩非《宋人酤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