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涸":泉水干了,
"鱼相与处于陆":两条鱼一同被搁浅在陆地上,
"相呴以湿":互相呼气,
# 呴:张口呼吸;嘘气。
"相濡以沫":互相吐沫来润湿对方,
# 沫:唾沫。,濡:沾湿。
"不如相忘于江湖":不如在湖水涨满时,各自游回江河湖海,从此相忘,来的悠闲自在。
"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与其称誉尧而谴责桀,
"不如两忘而化其道":不如把两者都忘掉而把他们的作为都归于事物的本来规律。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庄子(前369?~前286),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在蒙地担任过漆园吏,曾借粟于监河侯(官名),但拒绝楚威王的厚币礼聘。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最早提出“内圣外王”的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其文想象力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作品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名篇有《庄子》《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相濡以沫》是出自《庄子・大宗师》的一篇古文,前半以涸泉之鱼为喻:泉水干涸,鱼儿困于陆地,靠相互呵湿、唾沫濡养续命,可庄子认为,这艰难维系的“相濡以沫”,远不及游回江湖、自在相忘。借此喻示,不必执着困境中的勉强关联,应追寻广阔自由的生存状态。后半延伸人事评判,主张超脱“誉尧非桀”的世俗是非,融入自然无为大道,表达了一种超越世俗纷扰,追求自然无为、心灵自由的哲学境界。
2. 分段赏析
《相濡以沫》“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此句描绘出泉水干涸后,鱼儿被困陆地,相互用湿气湿润彼此、以唾沫相互沾湿的艰难处境。简单数语,勾勒出一幅困窘却又充满温情互助的画面,生动展现出生命在绝境中挣扎求生、彼此扶持的状态,为后文观点铺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前半句从鱼的处境延伸,点明与其在困境中艰难维持,不如回归广阔天地自由生活,蕴含着对自由与自然状态的向往;后半句将视角拓展到人事评价,指出不应局限于对尧、桀等人物的褒贬,而应超越世俗评判,领悟自然无为之道,深化了道家追求超脱、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
上一篇:先秦·楚辞(先秦及汉代)《渔父》
下一篇:先秦·荀子《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