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辐共一毂":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车毂上,
# 毂:指车轮中心的圆木,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有圆孔,可以插轴。
"当其无":正因为中间是空的,
"有车之用":车轮才能发挥运输的作用。
# 之:代车子、器皿、房屋。
"埏埴以为器":揉和陶土制成器皿,
# 埏埴:和泥制作陶器。
"当其无":正因为中间是空的(有空间),
"有器之用":器皿才能发挥盛放物品的作用。
"凿户牖以为室":开凿门窗建造房屋,
# 户牖:门窗。
"当其无":正因为中间是空的,
"有室之用":房屋才能发挥居住的作用。
"故有之以为利":所以,“有”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无之以为用":“无”才真正发挥了作用。
"企者不立":踮起脚想要站得高,反而站不长久,
# 企者不立: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企:抬起脚后跟站着。
"跨者不行":迈开大步想要走得快,反而走不远,
# 跨:抬起一只脚向前或向左右迈越。
"自见者不明":自我表现的人,反而不够明智,
# 自见者不明: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
"自是者不彰":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够彰显,
# 自是者不彰: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彰:明晰,清楚。
"自伐者无功":自我夸耀的人,反而没有功劳,
# 自伐:和下文的“自矜”都是自我夸耀的意思。
"自矜者不长":自高自大的人,反而不能长久。
# 长:长久。一说读zhǎng,意思是得到敬重。
"其在道也":从“道”的角度看,
# 其在道也: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
"曰余食赘行":这些行为就像残羹剩饭、多余的赘瘤,
# 赘行:身上的赘疣。行:同“形”。,余食:吃剩的食物。
"物或恶之":万物或许都会厌恶它们。
# 物:众人。
"故有道者不处":所以,有道的人不会这样做。
# 处:为,做。
"知人者智":能了解别人是智慧,
# 智:聪明。
"自知者明":能了解自己才是聪明。
# 明:圣明。
"胜人者有力":能战胜别人是有力量,
"自胜者强":能战胜自己才是强大。
"知足者富":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
"强行者有志":坚持力行的人是有志向的。
# 强行者有志: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不失其所者久":不失去根本的人才能长久,
# 不失其所者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
"死而不亡者寿":死后精神不朽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
# 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意思是,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寿。
"其安易持":事物安稳的时候容易维持,
# 其安易持: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
"其未兆易谋":尚未显露出迹象的时候容易谋划,
# 其未兆易谋: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
"其脆易泮":脆弱的时候容易分解,
# 其脆易泮: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泮,同“判”,分离。
"其微易散":细微的时候容易消散。
# 其微易散: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
"为之于未有":要在问题发生之前就处理它,
# 为之于未有: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
"治之于未乱":在混乱发生之前就治理它。
"合抱之木":合抱粗的大树,
"生于毫末":生长于细小的萌芽;
# 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九层之台":九层高台,
"起于累土":是由一筐筐泥土累积而成;
# 累土:一筐土。累,同“蔂”,土筐。
"千里之行":千里远途,
"始于足下":是从第一步开始的。
"为者败之":强行干预反而会失败,
"执者失之":偏执把持反而会失去。
"是以圣人无为":因此,圣人不强行干预,
"故无败":所以不会失败;
"无执":不偏执把持,
"故无失":所以不会失去。
"民之从事":世人做事,
"常于几成而败之":常常在接近成功时失败。
"慎终如始":如果在最后阶段仍像开始时那样谨慎,
"则无败事":就不会失败。
"是以圣人欲不欲":因此,圣人以“不欲”为欲,
# 欲不欲: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
"不贵难得之货":不贪求稀有之物,
"学不学":以“不学”为学,
# 学不学: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
"复众人之所过":纠正众人过度追求的错误,
# 复众人之所过: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复,弥补、 补救。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他所做的,不过是辅助万物自然生长,而不敢强行干预。
先秦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前571?~前471?),先秦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一说安徽涡阳人。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他与庄子并称“老庄”,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辩证法。他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道教则奉其为道祖,称“太上老君”。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哲理散文。借有无相生、戒骄自胜、防微杜渐等论述,写出了作者对人生、社会和宇宙的独到理解及对后人的深刻指导。
2. 写作手法
排比:“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四句结构对称并列,铺陈事物在安稳、未显、脆弱、细微时的易控性;“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三句句式一致,列举大物始于细微的实例,两组排比增强语势,凸显防微杜渐与积少成多的道理。铺垫:“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此四句通过铺陈不同状态下事物的易控性,为下文“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观点做铺垫,让后续论述的“防微杜渐”之道更具说服力,逻辑衔接自然。比喻:“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以踮脚站立难以久立、大步跨越难以远行作比喻。踮脚、跨步本想追求更高更快,结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如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人,看似在彰显自我,实则无法明辨事理、成就功业,用日常行为的失当喻示自满行为的危害。
3. 分段赏析
第十一章:本章通过车轮、陶器、房舍等器物观察,揭示“无”的本体价值。以车轮为例,辐条之实为用,而虚空之虚乃成其用;陶器之器型为实,中空之虚乃容其物;宫室之架构为实,门窗之虚乃通其气。老子通过三组辩证关系,阐明"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哲学命题,揭示无形之道对有形世界的统摄作用。第二十四章:本章以“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为喻,批判急功近利之行为。通过“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的四重否定,揭示违背自然律的妄为必然导致失败。强调修身当如“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需遵循"致虚极,守静笃"的自然节律。第三十三章:本章确立“自知者明,自胜者强”的修养标准。在“知人-胜人”与“自知-自胜”的辩证关系中,构建起由外及内的修养路径。提出“强行者有志”的实践观,强调“死而不亡者寿”的精神超越,将个体修养提升至与道合真的境界。第六十四章的内容可梳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自“其安易持”至“治之于未乱”,核心在于强调处理事务的人应当善于察觉事物的先兆,及时抓住状态——因为任何事物在初始阶段都最容易掌控,也最便于解决。第二层从“合抱之木”到“始于足下”,通过列举三个典型现象(合抱粗的大树由细小的萌芽长成,九层高台由一筐筐泥土累积,千里远途由一步步脚步丈量),阐明“宏大的事物皆源于微小开端,高耸的成就必经低处积累,漫长的进程始于短程起步”的道理,进而揭示若想达成远大宏伟的目标,必须重视细微之处与日常细节。第三层从“为者败之”到“故无失”,采用对比论证:肆意妄为之人终将招致失败,偏执地紧握权柄反而容易失去;由此引出圣人的处世之道——主张无为而治,对权力不生执着。第四层自“民之从事”至“则无败事”,着重剖析世人行事常功败垂成的根源,强调做事需自始至终保持谨慎态度,尤其在接近成功的关键阶段更要小心对待。第五层从“以圣人欲不欲”到“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指出圣人的行为准则:不以世俗众人追逐的欲望为自身追求,不将稀有难得之物视为珍贵;主动学习世人忽视的道理,以此弥补众人的过失。最终以顺应万物自然规律的方式行事,绝不强行干预。
上一篇:先秦·佚名《舆人诵》
下一篇:先秦·佚名《管子引逸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