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ǎo
·
·
zhāng

朝代:先秦作者:老子浏览量:2
shàng
shàn
ruò
shuǐ
shuǐ
shàn
wàn
ér
zhēng
chǔ
zhòng
rén
zhī
suǒ
è
dào
shàn
xīn
shàn
yuān
shàn
rén
yán
shàn
xìn
zhèng
shàn
zhì
shì
shàn
néng
dòng
shàn
shí
wéi
zhēng
yóu

译文

最高境界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都厌恶的低洼之地,所以最接近“道”的本质。处世要像水那样选择低下的位置,心态要像水那样深沉宁静,待人要像水那样仁慈包容,说话要像水那样真诚可信,为政要像水那样条理清明,做事要像水那样灵活胜任,行动要像水那样顺应时机。正因为不与人相争,所以永远没有过失。

逐句剖析

"上善若水":最高境界的善就像水一样。

# 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上善即最善。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圣人的言行有类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的。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

"处众人之所恶":它停留在众人都厌恶的低洼之地,

# 处众人之所恶:即居处于众人所不愿去的地方。

"故几于道":所以最接近“道”的本质。

# 几于道:几,接近。即接近于道。

"居善地":处世要像水那样选择低下的位置,

"心善渊":心态要像水那样深沉宁静,

# 渊:沉静、深沉。

"与善仁":待人要像水那样仁慈包容,

# 善仁:指有修养之人。,与:指与别人相交相接。

"言善信":说话要像水那样真诚可信,

"政善治":为政要像水那样条理清明,

# 政善治:为政善于治理国家,从而取得治绩。政:一作正。

"事善能":做事要像水那样灵活胜任,

"动善时":行动要像水那样顺应时机。

# 动善时:行为动作善于把握有利的时机。

"夫唯不争":正因为不与人相争,

"故无尤":所以永远没有过失。

# 尤:怨咎、过失、罪过。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道德经·第八章》源于先秦经典,此章以水为喻,深刻阐释道的精义。水既无火的炽烈张扬,亦无石的刚硬棱角,然世人皆知:水可熄火,滴能穿石。王夫之曾言:“五行之体,水为至微。善循道者,取其微而不恃其显;甘居众人之后,却常得众人之先。”此语道破水的根本特质——以不争之心行争之事,以无私之念成私之德。它滋养万物却功成弗居,甘愿栖身于最卑湿、最幽隐的角落,恰是圣人立身处世的核心准则,所谓“居下而不争”,便在这水的品格中得以全然彰显。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先秦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前571?~前471?),先秦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一说安徽涡阳人。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他与庄子并称“老庄”,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辩证法。他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道教则奉其为道祖,称“太上老君”。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所著《道德经》第八章。《道德经》,一名《道德真经》,又名《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先秦诸子学派分化前的一部重要典籍,为当时诸子百家所尊崇。其作者相传为春秋时期老子(李耳,河南鹿邑人),是道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源头。原书在流传过程中经历了版本演变:最初不分章节,上篇称《德经》,下篇称《道经》;后经整理,调整为《道经》三十七章在前,《德经》四十四章在后,合为八十一章,成为今本面貌。作为中国历史上首部体系完整的哲学专著,《道德经》在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00年间被奉为道教经典后,有学者指出,将全书分为八十一章的做法,明显带有道教“九九归一”的思想印记,内容分割稍显牵强。从思想内核看,《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论“道”,后四十四章言“德”,二者虽有体用之关联(道为根本,德为道的显现),却不可简单等同。直至清代魏源首次打破这一分章惯例,将其划分为六十八章,相对更完整地保留了各章原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哲理文,文中描绘水甘愿流向低洼之处,寓意优秀之人愿往他人不愿去之地,做他人不愿为之事,体现出一种奉献与担当,通过阐述这些,表达了一种“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处世哲学。

2. 写作手法

比喻:​​“上善若水”将水德比喻成道,提出最高境界的善行如同水的品性,暗含道家“以柔制刚”的哲学智慧。

3. 分段赏析

​​“上善若水”开篇点题,以水喻道,提出最高境界的善行如同水的品性。水滋养万物却不争夺,甘居低洼污秽之地,这种谦卑包容的特质最接近“道”的本质。水看似柔弱,却能穿石克刚,以无形之力成就万物,暗含道家“以柔制刚”的哲学智慧。“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具体阐释水的德行。水滋养大地却无声无息,不求回报;即使流向泥泞低洼处,仍默默接纳万物。这种“不争”并非懦弱,而是超越世俗得失的豁达,呼应后文“夫唯不争,故无尤”的处世哲学。“居善地,心善渊”等七组“善”字,从不同维度展现圣人品格:​​居善地​​:甘居下位,如江河奔涌必向低处,体现谦逊自持;​​心善渊​​:心境如深潭静水,包容万物而不被外物扰乱;​​与善仁​​:待人真诚无私,如水润物无声;​​言善信​​:言行如一,如水映照天地本真;​​正善治​​:治国如疏导水流,顺应自然规律;​​事善能​​:行事灵活通达,如水随器赋形;​​动善时​​:把握时机,如潮汐应时而动。“夫唯不争,故无尤”总结全章。水因不争而化解矛盾,避免怨恨,最终成就自身价值。这启示世人:真正的智慧在于顺应自然、淡泊名利,以退为进中实现和谐共生。

4. 作品点评

本章中,老子以水的特性与功用为喻,深刻阐释了卓越领导者应具备的人格特质。水的核心特质与功能可归纳为四:其一,柔弱之性——水乃天下至柔之物;其二,处下之智——水善趋下,甘居低洼之位;其三,包容之量——溪流汇江,江海纳川,水以宽广胸襟容纳万类;其四,利他之德——水滋养生灵而不与万物争利。老子强调,具备水之特质的领导者,方为最完善的理想人格。此类人愿往众人避之之地,愿行他人不愿之事;怀骆驼之坚韧、大海之胸襟,能忍辱负重、宽宏大度;怀仁爱之心,尽力助人济困,即便对所谓“恶人”亦不吝援手;更不恋栈功名利禄,以“善利万物而不争”之姿,成就真正的王者风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尹文子《周人怀璞》

下一篇:先秦·先秦无名氏《被衣为啮缺歌(形若槁骸)》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