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ǎo
èr
zhāng

朝代:先秦作者:老子浏览量:2
tiān
xià
jiē
zhī
měi
zhī
wéi
měi
è
jiē
zhī
shàn
zhī
wéi
shàn
shàn
yǒu
xiāng
shēng
nán
xiāng
chéng
cháng
duǎn
xiāng
xíng
gāo
xià
xiāng
qīng
yīn
shēng
xiāng
qián
hòu
xiāng
suí
héng
shì
shèng
rén
chǔ
wéi
zhī
shì
xíng
yán
zhī
jiào
wàn
zuò
yān
ér
wéi
shǐ
shēng
ér
yǒu
wéi
ér
shì
gōng
chéng
ér
wéi
shì
tiān
zhī
dào
yóu
zhāng
gōng
gāo
zhě
zhī
xià
zhě
zhī
yǒu
zhě
sǔn
zhī
zhě
zhī
tiān
zhī
dào
sǔn
yǒu
ér
rén
zhī
dào
rán
sǔn
fèng
yǒu
shú
néng
yǒu
fèng
tiān
xià
wéi
yǒu
dào
zhě
shì
shèng
rén
wéi
ér
shì
gōng
chéng
ér
chǔ
xiàn
xián

译文

当天下的人都知道都认为这件事是美好的话,就显露出丑来了;当天下人都认为这件事是善事的时候,就展现出恶来了。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与易相互促成,长和短相互体现,高与下相对共存,音与声互相谐和,前与后相互伴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培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因他不自我夸耀,所以他的功绩不会泯没。自然的规律,它不是和弯弓射箭所显示的道理一样吗?弓高了就要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抬高一些,弦拉得太满就放松一些,力量不足就补充一些。自然的法则,是减损有余来补充不足;人类社会的作法却不然,而是减损不足来供奉有余。谁能自己有余而用来奉献天下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圣人有所作为却不自恃,有所成就也不居功自傲,大概是不想要显现自己的贤能吧。

逐句剖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当天下的人都知道都认为这件事是美好的话,

"斯恶已":就显露出丑来了;

# 恶已:恶、丑。已,通“矣”。

"皆知善之为善":当天下人都认为这件事是善事的时候,

"斯不善已":就展现出恶来了。

# 斯:这。

"故有无相生":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

# 相:互相。

"难易相成":难与易相互促成,

"长短相形":长和短相互体现,

# 形:通“刑”,此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

"高下相倾":高与下相对共存,

"音声相和":音与声互相谐和,

# 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

"前后相随":前与后相互伴随,

"恒也":这是永恒的。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

# 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处:担当、担任。,圣人: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

"行不言之教":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

# 不为始:原本作“不辞”,据敦煌本改。,作:兴起、发生、创造。

"生而不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为而不恃":培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

"功成而弗居":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夫惟弗居":正因他不自我夸耀,

"是以不去":所以他的功绩不会泯没。

"天之道":自然的规律,

"其犹张弓乎":它不是和弯弓射箭所显示的道理一样吗?

# 张弓乎:一作“张弓欤”。

"高者抑之":弓高了就要压低一些,

"下者举之":低了就把它抬高一些,

"有余者损之":弦拉得太满就放松一些,

"不足者补之":力量不足就补充一些。

# 不足者补之:一作不足者与之。

"天之道":自然的法则,

"损有余而补不足":是减损有余来补充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人类社会的作法却不然,

# 人之道:指人类社会的一般法则、律例。

"损不足以奉有余":而是减损不足来供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谁能自己有余而用来奉献天下呢,

"唯有道者":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因此,圣人有所作为却不自恃,

#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是以圣人为而不恃”三句:陈鼓应先生认为这三句与上文不连贯疑为错简复出。此处仍予保留。

"功成而不处":有所成就也不居功自傲,

"其不欲见贤邪":大概是不想要显现自己的贤能吧。

# 见贤邪:一作见贤。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老子二章》是春秋战国时期老子所作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两个选段均出自《道德经》。首段揭示世间万物的相对性与相互依存关系,展现圣人的处世智慧,启示人们以包容豁达的心态看待世界,以顺应自然的方式处理事务,以淡泊名利的境界追求自我提升;次段以弓弦的松紧为喻,形象阐明天地自然规律与人类社会准则的差异,以及圣人应秉持的行为准则。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先秦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前571?~前471?),先秦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一说安徽涡阳人。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他与庄子并称“老庄”,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辩证法。他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道教则奉其为道祖,称“太上老君”。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论道题材的哲理散文。文章揭示了世界万物的相对性与相互依存关系,展现圣人的处世智慧,以弓弦为喻阐述天地自然之道与人类社会之道的差异,点明圣人应有的行为准则。

2. 写作手法

比喻:“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将“天之道”(自然规律)比作“张弓”的动作。拉弓时,过高就下压,过低就上举,多余的减少,不足的补充,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追求平衡调和的特点,把抽象的自然规律变得直观可感。

3. 分段赏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以美丑、善恶的对立依存为例,指出事物因相互定义而显现矛盾性,揭示出对立统一的辩证规律,为全篇哲学论述确立逻辑起点。“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通过排比铺陈,列举六组对立概念,强调“有与无”“难与易”等皆相互依存、互为条件,是永恒不变的法则,体现老子对世界本质的辩证认知。“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承上启下,提出圣人效法自然之道的处世原则:以“无为”行事,不强行干预;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主宰,生养万物却不占有,有所作为却不自恃,功成业就却不居功,展现道家谦退无执的智慧。“夫惟弗居,是以不去”进一步阐释“不居功”的结果:正因不将功绩据为己有,其价值反而不会消逝,从反面论证“无为”之教的长久性与合理性。“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以拉弓为喻,生动说明自然法则的均衡性——过高者压低,过低者举高,多余者减少,不足者补充,核心在于“损有余补不足”,追求整体和谐。“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直指人类社会的异化现象:与天道相反,世俗规则是剥夺匮乏者以供奉富足者,形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失衡格局,凸显老子对现实社会不公的批判。“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以设问引出答案,强调唯有遵循“道”的人,才能以自身有余去接济天下不足,既呼应前文对“有道者”的期待,亦为圣人形象注入济世担当的内涵。“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收束全段,再次申明圣人的行为准则:有所作为却不倚仗能力,成就功业却不居功自傲,其本质是不欲刻意彰显贤能,始终保持谦下内敛,与开篇“无为”之旨首尾呼应。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李耳《老子·小国寡民》

下一篇:先秦·诗经《褰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