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当天下的人都知道都认为这件事是美好的话,
"斯恶已":就显露出丑来了;
# 恶已:恶、丑。已,通“矣”。
"皆知善之为善":当天下人都认为这件事是善事的时候,
"斯不善已":就展现出恶来了。
# 斯:这。
"故有无相生":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
# 相:互相。
"难易相成":难与易相互促成,
"长短相形":长和短相互体现,
# 形:通“刑”,此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
"高下相倾":高与下相对共存,
"音声相和":音与声互相谐和,
# 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
"前后相随":前与后相互伴随,
"恒也":这是永恒的。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
# 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处:担当、担任。,圣人: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
"行不言之教":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
# 不为始:原本作“不辞”,据敦煌本改。,作:兴起、发生、创造。
"生而不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为而不恃":培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
"功成而弗居":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夫惟弗居":正因他不自我夸耀,
"是以不去":所以他的功绩不会泯没。
"天之道":自然的规律,
"其犹张弓乎":它不是和弯弓射箭所显示的道理一样吗?
# 张弓乎:一作“张弓欤”。
"高者抑之":弓高了就要压低一些,
"下者举之":低了就把它抬高一些,
"有余者损之":弦拉得太满就放松一些,
"不足者补之":力量不足就补充一些。
# 不足者补之:一作不足者与之。
"天之道":自然的法则,
"损有余而补不足":是减损有余来补充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人类社会的作法却不然,
# 人之道:指人类社会的一般法则、律例。
"损不足以奉有余":而是减损不足来供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谁能自己有余而用来奉献天下呢,
"唯有道者":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因此,圣人有所作为却不自恃,
#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是以圣人为而不恃”三句:陈鼓应先生认为这三句与上文不连贯疑为错简复出。此处仍予保留。
"功成而不处":有所成就也不居功自傲,
"其不欲见贤邪":大概是不想要显现自己的贤能吧。
# 见贤邪:一作见贤。
先秦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前571?~前471?),先秦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一说安徽涡阳人。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他与庄子并称“老庄”,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辩证法。他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道教则奉其为道祖,称“太上老君”。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论道题材的哲理散文。文章揭示了世界万物的相对性与相互依存关系,展现圣人的处世智慧,以弓弦为喻阐述天地自然之道与人类社会之道的差异,点明圣人应有的行为准则。
2. 写作手法
比喻:“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将“天之道”(自然规律)比作“张弓”的动作。拉弓时,过高就下压,过低就上举,多余的减少,不足的补充,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追求平衡调和的特点,把抽象的自然规律变得直观可感。
3. 分段赏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以美丑、善恶的对立依存为例,指出事物因相互定义而显现矛盾性,揭示出对立统一的辩证规律,为全篇哲学论述确立逻辑起点。“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通过排比铺陈,列举六组对立概念,强调“有与无”“难与易”等皆相互依存、互为条件,是永恒不变的法则,体现老子对世界本质的辩证认知。“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承上启下,提出圣人效法自然之道的处世原则:以“无为”行事,不强行干预;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主宰,生养万物却不占有,有所作为却不自恃,功成业就却不居功,展现道家谦退无执的智慧。“夫惟弗居,是以不去”进一步阐释“不居功”的结果:正因不将功绩据为己有,其价值反而不会消逝,从反面论证“无为”之教的长久性与合理性。“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以拉弓为喻,生动说明自然法则的均衡性——过高者压低,过低者举高,多余者减少,不足者补充,核心在于“损有余补不足”,追求整体和谐。“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直指人类社会的异化现象:与天道相反,世俗规则是剥夺匮乏者以供奉富足者,形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失衡格局,凸显老子对现实社会不公的批判。“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以设问引出答案,强调唯有遵循“道”的人,才能以自身有余去接济天下不足,既呼应前文对“有道者”的期待,亦为圣人形象注入济世担当的内涵。“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收束全段,再次申明圣人的行为准则:有所作为却不倚仗能力,成就功业却不居功自傲,其本质是不欲刻意彰显贤能,始终保持谦下内敛,与开篇“无为”之旨首尾呼应。
上一篇:先秦·李耳《老子·小国寡民》
下一篇:先秦·诗经《褰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