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曰":桓公说:“
"周其弊乎":周朝将会衰败吗?”
# 弊:衰败。
"对曰":史伯回答说:“
"殆于必弊者也":差不多一定要衰败了。
"《泰誓》曰":《尚书·泰誓》上说:
"‘":‘
"民之所欲":老百姓所向往的,
"天必从之":上天必定会遵从。
"’":’
"今王弃高明昭显":现在周幽王抛弃光明正大有德行的人,
# 高明:指崇高明睿的人。
"而好谗慝暗昧":喜欢挑拨是非、奸邪阴险的人;
# 暗昧:愚昧,昏庸。
"恶角犀丰盈":讨厌贤明正直的人,
"而近顽童穷固":亲近愚顽鄙陋的人。
# 顽童穷固:愚顽鄙陋的人。
"去和而取同":排斥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正确主张,采纳与自己相同的错误说法。
"夫和实生物":其实和谐才能生成万物,
"同则不继":同一就不能发展。
"以他平他谓之和":把不同的东西加以协调平衡叫做和谐,
"故能丰长而物归之":所以能丰富发展而使万物归于统一;
# 丰长:丰富而长久。丰盛而长大。
"若以同裨同":如果把相同的东西相加,
"尽乃弃矣":用尽了之后就完了。
"故先王以土与金、":所以先王把土和金、
"木、":木、
"水、":水、
"火杂":火相配合,
"以成百物":而生成万物。
"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因此调配五种滋味以适合人的口味,
"刚四支以卫体":强健四肢来保卫身体,
# 四支:即四肢。
"和六律以聪耳":调和六种音律使它动听悦耳,
# 六律:古书所说的六律,通常是就阴阳各六的十二律而言的。此处指音乐。
"正七体以役心":端正七窍来为心服务,
# 役心:养心。,七体:人体的眼、耳、口、鼻七孔。
"平八索以成人":协调身体的八个部分使人完整,
# 八索:《左传》记载的一种古书名。后代多以指称古代典籍或八卦。本文中郑人认为八卦与身体八个部位对应。
"建九纪以立纯德":设置九脏以树立纯正的德行,
# 九纪:指九脏的功能。
"合十数以训百体":合成十种等级来训导百官。
# 十数:十种等级。
"出千品":于是产生了千种品级,
# 千品:犹言百官。
"具万方":具备了上万方法,
# 万方:万官。
"计亿事":计算成亿的事物,
"材兆物":经营万亿的财物,
# 材兆物:万物。
"收经入":取得万兆的收入,
"行姟极":采取无数的行动。
# 行姟极:采取了万万兆的行动。姟极:姟是数的极点。
"故王者居九畡之田":所以君王拥有九州辽阔的土地,
"收经入以食兆民":取得收入来供养万民,
"周训而能用之":用忠信来教化和使用他们,
"和乐如一":使他们协和安乐如一家人。
"夫如是":这样的话,
"和之至也":就是和谐的顶点了。
"于是乎先王聘后于异姓":于是先王从异姓的家族中聘娶王后,
"求财于有方":向四方各地求取财货,
"择臣取谏工而讲以多物":选择敢于直谏的人来做官吏,处理众多的事情,
# 谏工:谏官。
"务和同也":努力做到和谐而不是同一。
"声一无听":只是一种声音就构不成动听的旋律,
"色一无文":只是一种颜色就不会多姿多彩,
"味一无果":只是一种味道就不成其为美味,
"物一不讲":只是一种事物就无法进行衡量比较。
"王将弃是类也而与剸同":周幽王却要抛弃这种和谐的法则,而专门喜欢同一。
"天夺之明":上天夺取了他的聪明,
"欲无弊":要想不衰败,
"得乎?":可能吗?”
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
左丘明(前556~前451),春秋时史学家。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双目失明,曾任鲁太史。孔子曾称赞其为人。相传他著有《左传》,又传《国语》亦出其手。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文言文,也是一篇政论性文章。围绕周朝兴衰问题,史伯指出君主背离先王之道致周濒临衰败,阐述“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思想,警告背离明智治国方式将失天道、国家必衰,强调和谐多样性的重要性。
2. 分段赏析
“公曰:‘周其弊乎?’对曰:‘殆于必弊者也。’”这两句是对话的开端,桓公询问周朝是否会衰败,史伯直接给出“殆于必弊”的明确判断,开门见山地点明主题,为后续分析埋下伏笔。“《泰誓》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今王弃高明昭显,而好谗慝暗昧;恶角犀丰盈,而近顽童穷固。去和而取同。”史伯引用《泰誓》强调民心向背的重要性,指出周王舍弃光明正大之人,亲近奸邪愚昧之辈,厌恶贤明正直之士,宠信愚顽鄙陋之徒,本质是“去和取同”,直接点明周王统治的根本弊端,为“必弊”论提供现实依据。“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支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正七体以役心,平八索以成人,建九纪以立纯德,合十数以训百体。出千品,具万方,计亿事,材兆物,收经入,行姟极。”此段系统阐述“和同之辨”的核心思想。先以“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提出论点,强调不同元素相互调和才能生成万物、持续发展,相同元素叠加则会停滞衰败。接着以“土与金、木、水、火杂成百物”为喻,类比到五味调和、四肢强健、六律和谐等生活与治国层面,层层递进地论证“和”的重要性,通过排比句式增强论述的逻辑性与说服力,构建起从自然到人事的完整理论体系。“故王者居九畡之田,收经入以食兆民,周训而能用之,和乐如一。夫如是,和之至也。于是乎先王聘后于异姓,求财于有方,择臣取谏工而讲以多物,务和同也。声一无听,色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王将弃是类也而与剸同。天夺之明,欲无弊,得乎?”史伯从先王治国实践进一步论证“和”的必要性:通过异姓联姻、多方求财、选拔谏臣等方式“务和同”,实现天下和乐。再以“声一无听”等排比句反面强调单一化的弊端,最后直指周王摒弃“和”而追求“同”,如同失去上天庇佑,必然走向衰败。整段论述正反对比鲜明,以先王之“务和”与今王之“取同”形成强烈反差,结语以反问收束,增强警示力度,完整推导出“周必弊”的结论。
下一篇:先秦·诗经《击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