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ēng
yōu
huàn
ān

朝代:先秦作者:孟子及其弟子浏览量:1
shùn
quǎn
zhī
zhōng
yuè
bǎn
zhù
zhī
jiān
jiāo
yán
zhī
zhōng
guǎn
shì
sūn
shū
áo
hǎi
bǎi
shì
tiān
jiāng
jiàng
rèn
rén
xiān
xīn
zhì
láo
jīn
è
饿
kòng
shēn
xíng
luàn
suǒ
wéi
suǒ
dòng
xīn
rěn
xìng
zēng
suǒ
néng
rén
héng
guò
rán
hòu
néng
gǎi
kùn
xīn
héng
ér
hòu
zuò
zhēng
shēng
ér
hòu
jiā
shì
chū
guó
wài
huàn
zhě
guó
héng
wáng
rán
hòu
zhī
shēng
yōu
huàn
ér
ān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人常常犯错,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逐句剖析

"舜发于畎亩之中":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

# 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在历山耕田,后被尧起用,成为尧的继承人。舜:姚姓,名重华。唐尧时耕于历山(在今山东济南东南,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南),“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人山林川泽,遇暴风雷雨,舜行不迷,于是传以天子之位。国名虞,史称虞舜。事迹见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等。发,兴起,指被任用。畎亩,田地。畎:田间的水沟。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

#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后被殷王武丁任用为相。傅说:殷商时为胥靡(一种刑徒),筑于傅险(又作傅岩,在今山西平陆东)。商王武丁欲兴殷,梦得圣人,名曰说,视群臣皆非,使人求于野,得傅说。见武丁,武丁曰:“是也。”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遂以傅险为姓,名为傅说。事迹见于《史记·殷本纪》等。举,选拔、任用。版筑,古人筑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再用杵(chǔ)夯(hāng)实。筑,捣土用的杵。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

#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胶鬲原以贩卖鱼盐为生,西伯(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王。后来,他又辅佐周武王。胶鬲:商纣王大臣,与微子、箕子、王子、比干同称贤人。鱼盐:此处意为在海边捕鱼晒盐。《史记》称燕在渤碣之间,有鱼盐之饶;齐带山海,多鱼盐。

"管夷吾举于士":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

# 管夷吾举于士:管仲(名夷吾)原是齐国公子纠的家臣,纠与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君位失败,管仲作为罪人被押回齐国,后经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用为相。管夷吾:管仲,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家贫困。辅佐齐国公子纠,公子纠未能即位,公子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齐桓公知其贤,释其囚,用以为相,尊称之为仲父。《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士,狱官。举于士,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

"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

# 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相。孙叔敖:蒍姓,名敖,字孙叔,一字艾猎。春秋时为楚国令尹。本为“期思之鄙人”,期思在今河南固始,偏僻之地称为鄙。海:海滨。

"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 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春秋时期虞(yú)国大夫。虞亡后被俘,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张公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百里奚:又作百里傒。本为虞国大夫。晋国灭虞国,百里奚与虞国国君一起被俘至晋国。晋国嫁女于秦,百里奚被当作媵臣陪嫁到秦国。百里奚逃往楚国,行至宛(今河南南阳),为楚国边界之鄙人所执。秦穆公闻其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楚人于是与之。时百里奚年已七十余,至秦,秦穆公亲释其囚,与语国事三日,大悦。授以国政,号称“五羖大夫”。史称秦穆公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政,“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事迹见于《史记·秦本纪》。市:集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

# 也:语气词,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顿,后半句将加以申说。,任:责任,担子。,故:所以。

"必先苦其心志":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 心志:意志。,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苦恼。,必:一定。

"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劳累,

# 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饿其体肤":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 饿其体肤:使他经受饥饿之苦。饿,饥饿,这里是使动用法。体肤:肌肤。

"空乏其身":使他身处贫困之中,

# 空乏其身:使他身处贫困之中。空乏,财资缺乏。

"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

# 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拂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拂,违背。乱,扰乱。所为:所行。

"所以动心忍性":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

# 所以动心忍性:借此使他们心里常常保持警惕,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坚强。所以:用这些办法。动心忍性: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

"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 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们所欠缺的本领。曾(zēnɡ)益:增加。曾,同“增”。益:与曾同义。能:才干。

"人恒过":人常常犯错,

# 人恒过:人经常会有过错。恒过:常常犯错误。恒:常常。过:过错,过失。

"然后能改":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 然后:这样以后。

"困于心":内心忧困,

# 困于心:心中有困苦。

"衡于虑":思想阻塞,

# 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而后作":然后才能奋起;

# 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征于色":(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

# 征于色:表现在脸色上。征,征验、表现。色,颜面,面色。赵岐《孟子注》:“若屈原憔悴,渔父见而怪之。”《史记·屈原贾谊列传》:“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发于声":流露在言谈中,

# 发于声:流露在言谈中。赵岐《孟子注》:“若甯戚商歌,桓公异之。”甯戚,春秋时卫国人。家贫,为人挽车。至齐,喂牛于车下,齐桓公夜出迎客,甯戚见之,疾击其牛角而商歌。歌曰:“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短布单衣适至骭,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齐桓公召与语,悦之,以为大夫。发,显露、流露。

"而后喻":才能被人们了解。

# 而后喻:才能被人们了解。喻,知晓,明白。

"入则无法家拂士":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

#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法家:有法度的世臣。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

# 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敌,匹敌、相当。,出:指在国外。

"国恒亡":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 亡:灭亡。,恒:常常。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样就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源自《孟子·告子下》,是战国时期的一篇经典议论文。该文通过历史典故与哲理阐述相结合,深入探讨了逆境对于个人成长与国家兴衰的深远影响。文章结构清晰,分为两大板块:前半部分以舜、傅说等古代贤人为例,生动展示了困境如何激发人的内在潜力;后半部分则从个体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双重视角,进一步阐释了忧患意识对于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全篇论证严密,语言凝练,运用排比与对仗等修辞手法,使行文节奏鲜明,气势磅礴。其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句,更是成为千古传诵的至理名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孟子及其弟子的主要作品有《孟子》。《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孟子》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各项活动,及政治、教育、哲学、美学、伦理等学说和思想,是研究孟子思想和孟子学派的主要材料。《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南宋朱熹把《孟子》和《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长、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直到清末都是科举必考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孟子·告子下》。《孟子》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全书共七篇,主要收录了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与思想。这部著作不仅记录了孟子与各家学派的激烈辩论,还包含了他对弟子的教诲以及游说诸侯的经历。孟子与其弟子共同编撰了这部作品,使其成为研究孟子思想的重要文献。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议论文,也是一篇哲理散文。文章通过列举舜、傅说等古代圣贤在困境中奋发有为的事例,阐述了个人完成天赋使命必须经历挫折和考验的道理,并由此推及国家的兴衰存亡,最终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深刻论点。全文语言流畅,逻辑严密,运用类推方法层层推进,论证紧凑而富有说服力。

2. 写作手法

排比:“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连用六个“……于……”的句式,列举多位贤士出身低微却成就大业,增强语势,有力论证困境造才的观点。对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入则”与“出则”相对,“无法家拂士”与“无敌国外患”对应,句式整齐,从内外两个角度论述国家灭亡的原因,节奏分明。对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将“生”与“死”、“忧患”与“安乐”对举,形成鲜明对比,深刻揭示不同境遇对个人和国家命运的影响,突出主旨。

3. 分段赏析

第一段,文章开篇并未直接点明主旨,而是依次列举虞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六位先贤从低微困境中崛起的事迹。虞舜耕于历山,傅说为筑墙役徒,胶鬲卖鱼贩盐,管仲囚于缧绁,孙叔敖隐居海滨,百里奚流落市井,他们在承担重大使命前,皆历经生活的千锤百炼。正是这些超乎寻常的磨难,让他们实现“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从而成就不朽功勋。“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属于使动用法,艰难困苦使他们内心受到强烈触动,也让其能够充分发挥本性、施展才能。孟子秉持性善论,认为仁义礼智根植于心,所谓“忍性”,便是以仁义为己任,顺从本善之性。命运的挫折与身心的煎熬,不仅未将他们击垮,反而砥砺其品格,增长其才干,促使他们成熟蜕变,最终成为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星辰。由此可以推断,上天若要赋予一个人重大使命,必定会先磨炼其意志,锻炼其体魄,使其忍受物质匮乏、穷困窘迫之苦,如此方能让其适应各种艰难处境,为日后成就大业筑牢根基。第二段,孟子进一步提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此句深刻阐释了“生于忧患”的内涵,构成并列复句,每个分句前半部分展现“忧”的处境,后半部分呈现“生”的转机。人在现实世界中,犯错在所难免,而能认识错误并加以改正,便是获得成长与新生的契机。这种改正错误的能力,不仅体现为个人道德修养符合仁义礼智信的标准,更表现在对客观世界认知与改造能力的提升。人恰恰是在忧患困境中,磨砺意志、深化认知、突破自我,进而有所作为。人作为情感丰富的个体,常被外界引发喜怒哀乐等复杂情绪,深陷情感困扰之中。当通过表情、言语将内心想法表达出来,获得他人理解与共鸣时,便在与忧患的对抗中,寻得生存发展的路径,领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获取成长的信心与力量,这便是“生于忧患”的真谛。前文多从物质层面探讨忧患,此段则侧重精神层面的忧患对人的塑造。最后,“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清晰点明“死于安乐”的道理。若在国家内部,缺乏严守法度、直言进谏的贤才来修正治国方略;在外部,没有与之抗衡、形成威胁的敌国来激发警惕,那么国君极易耽于安逸享乐。在这种安逸宽松的环境下,国家逐渐丧失进取动力,最终走向灭亡,这便是过度沉溺安乐导致的恶果。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大力倡导自觉磨炼的精神,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唯有主动迎接艰难困苦的挑战,在困境中不断磨砺自我,方能扛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

4. 作品点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立论深刻,见解独到,揭示人生与治国哲理。文章论证逻辑严密,说理清晰,极具说服力;同时大量运用排比,层层推进,气势磅礴,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敌存灭祸,敌去召过。

唐柳宗元《敌戒》

#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宋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 通体盘旋,为末二句蓄势,章法极奇,贾生《过秦》.所自出。千盘百折,厚集其阵,纯用劲折,无波磔痕。

清吴闿生《重订孟子文法读本》

# 忧患安乐在人,自心上看,方得此章秘旨。

明末清初张岱《四书遇》

# “苦心志”是“动心”,“劳筋骨”三句是“忍性”,“行拂乱”是“益不能”,陈定宇分配极好。又曰:“而后作”,如太甲悔过,自怨自艾,处仁迁义。“后”字对上“先”字,“法家拂士”对上“征色”“发声”,“敌国外患”对上“困心”“衡虑”。举有国以包在下者,不是又推开说。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卷六

# 忧患未必便生,然忧患则警戒而其虑深,有生全之理。安乐未必便死,然安乐则多怠肆而其志荒,有死亡之理。又引绍闻语:盖忧患逆其情欲而存其戒惧之心,此所以生也;安乐顺其情欲而滋其怠肆之意,此所以死也。“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人当日诵斯言。

清王步青《孟子集注本义汇参》引陈氏语

# 是恁么眼,大贤!大贤!

明李贽《四书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佚名《老子(节选)》

下一篇:先秦·韩非《杨子过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