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ēng
zheng

朝代:唐作者:鲍溶浏览量:1
xiǎng
tiān
tōng
yáo
zhēng
guà
wàng
zhōng
cǎi
xián
fēi
chù
zhǐ
jǐn
wén
fēng
yàn
zhù
lián
shì
luán
qiě
zhuì
kōng
shuāng
qìng
qíng
yǐn
fèng
guī
tóng
yōu
shuí
shēng
yuàn
qīng
líng
fēi
gōng
qín
shōu
bǎo
xiá
sāo
shǒu
chéng
gōng

译文

是何物的响声能与天通,瑶筝高高地悬挂在当空。丝弦张开很不容易按指,调弦听音幸喜当面迎风。只见琴柱虚连形成阵势,但听鸾歌响起落入空濛。夜里这声音与霜同击磬,晴天这声音引凤落梧桐。这声音如幽咽是谁生怨,这声音多清脆怎能自容。看秦姬将风筝收入宝匣,遗憾的搔首恨非己之功。

逐句剖析

"何响与天通":是何物的响声能与天通,

"瑶筝挂望中":瑶筝高高地悬挂在当空。

# 望中:指空中。

"彩弦非触指":丝弦张开很不容易按指,

"锦瑟忽闻风":调弦听音幸喜当面迎风。

"雁柱虚连势":只见琴柱虚连形成阵势,

# 雁柱:古筝的弦柱倾斜排列,如飞雁一般,故称“雁柱”。

"鸾歌且坠空":但听鸾歌响起落入空濛。

# 鸾歌:鸾鸟的歌声,此指风筝的响声。

"夜和霜击磬":夜里这声音与霜同击磬,

# 磬:打击乐器,用玉石制造,故也称霜磬。

"晴引凤归桐":晴天这声音引凤落梧桐。

# 凤归桐:传说凤喜欢栖于梧桐枝上。桐又是琴之材质,故代指琴。琴操中有《凤求凰》曲。

"幽咽谁生怨":这声音如幽咽是谁生怨,

# 怨:指《怨歌行》,古乐府词,曹植有拟作。

"清泠自匪躬":这声音多清脆怎能自容。

# 匪躬:不是自己。匪,通“非”。

"秦姬收宝匣":看秦姬将风筝收入宝匣,

# 宝匣:筝匣。,秦姬:弹筝的秦女。

"搔首不成功":遗憾的搔首恨非己之功。

# 不成功:谓不成曲,自愧弗如,故不能奏毕全曲。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风筝》是唐代鲍溶创作的五言排律。开篇便描绘风筝在高空中随风飘荡的姿态,赋予风筝灵动鲜活之感。他将风筝置于广袤天地间,借其飞翔,探讨自由与束缚、高远志向与现实羁绊的关系。风筝凭借风力扶摇直上,如同人在世间努力追寻理想,然而丝线却限制着它的全然自由,恰似现实中的诸多无奈阻碍。鲍溶通过细腻笔触,从风筝的外观、动态,到其蕴含的深层寓意层层递进。抒发内心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索,展现出其诗歌生动画面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

鲍溶(?~?),唐代诗人。字德源,自称“楚客”。早年北游太原,后游宣州、越州。元和进士,仕宦不显。一生漂泊四方,穷愁潦倒,终客死异乡。诗论家张为的《诗人主客图》尊其为“博解宏拔主”,将其与“广大教化主”白居易、“高古奥逸主”孟云卿、“清奇雅正主”李益、“清奇僻苦主”孟郊、“瑰奇美丽主”武元衡并列为“六主”。其诗多怀古感兴、道途旅思之作。代表作品有《怀仙二首》《将归旧山留别孟郊》。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何响与天通,瑶筝挂望中”开篇以哲思之问“何响与天通”破空而起,仿佛探寻琴声的终极本源——究竟是什么声音能直通天际?既设置悬念,又赋予瑶筝以神性色彩。“瑶筝挂望中”则将镜头定格:精美的瑶筝悬于视野,似静实动,“挂”字既写出筝的悬空姿态,又暗含观者仰望凝视的动作,虚实交织间,营造出“筝通天地”的超验氛围,为全诗奠定空灵缥缈的基调。“彩弦非触指,锦瑟忽闻风”打破现实逻辑,以奇幻笔法写琴声缘起:“彩弦非触指”直言琴弦未被手指拨弄,却自鸣发声;“锦瑟忽闻风”则将风拟作无形乐师,赋予自然之力以演奏的主动性。诗人刻意消解“人为”痕迹,强调琴声的“天成”——非关技艺,只缘天意,暗合道家“大音希声”的哲学意境。“彩弦”“锦瑟”的华美意象,与“风”的无形特质形成鲜明对照,既凸显乐器的精致,又烘托乐声的超凡脱俗。“雁柱虚连势,鸾歌且坠空。夜和霜击磬,晴引凤归桐”前两句从视觉与听觉双重维度刻画:“雁柱”状筝柱如雁阵排空,“虚连势”以“虚”字写其若即若离的缥缈感,仿佛连接天地虚空;“鸾歌且坠空”将乐声比作鸾鸟清鸣,自云端坠落,既见乐声的流动轨迹,又以“坠空”强化其空灵悠远。后两句拓展时空场景:夜晚,琴声与霜天击磬之声相和,清冽如冰,冷寂中见孤高;晴日,琴声似引凤凰归栖梧桐,华贵雍容,明媚中显祥瑞。“霜击磬”“凤归桐”以高洁物象为喻,通感手法交织,让琴声兼具听觉的穿透力与视觉的画面感,尽显“通神”之姿。“幽咽谁生怨,清泠自匪躬。秦姬收宝匣,搔首不成功”转笔以设问切入情感内核:“幽咽谁生怨”似问琴声中的幽怨从何而来,却不答而答——“清泠自匪躬”直指琴声的清寒孤绝本非出自人为,而是源自乐器本身的神性特质。末两句以“秦姬收宝匣,搔首不成功”收束,刻画女子欲收筝入匣却迟疑搔首的情态,从侧面烘托琴声的摄人心魄:一曲既终,余韵绕梁,奏者犹自沉醉,难以抽离。“搔首”的细节描写,将抽象的音乐魅力转化为具体的人物反应,以凡人之态反衬琴声的超凡感染力,言有尽而意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首二联)戛玉敲金。(三四联)搜抉尽致,芳采缤纷。

不详叶忱《唐诗应试备体》

# 收借秦筝衬写,亦极醒彻。咏物题,雕琢不难,难在闲雅,全璧甚少。

清朱琰《唐试律笺》

# 呼应法起,已见别致。“按指”句衬出当风。五六从正面刻画“风”字,七八从旁面衬托“风”字。末四句拙。

宋谈苑《唐诗试体分韵》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申欢《兜玄国怀归诗》

下一篇:唐·李白《古风(其二十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