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īng
qīng
pàn
cǎo

朝代:南北朝作者:鲍令晖浏览量:2
niǎo
niǎo
lín
chuāng
zhú
ǎi
ǎi
chuí
mén
tóng
zhuó
zhuó
qīng
xuān
líng
líng
gāo
tái
zhōng
míng
zhì
qiū
shuāng
yán
yǎn
chūn
hóng
rén
shēng
shuí
bié
hèn
jūn
zǎo
cóng
róng
míng
xián
cán
yuè
gàn
dài
xiū
chūn
fēng

译文

临窗的细长翠竹随风轻轻摇曳,门边的梧桐枝叶茂盛低垂,绿荫笼罩门庭。青漆轩窗内站着一位光彩照人的女子,她神情凄清地独自立于高台之上。她的贞操比那秋霜更加高洁,她的容颜比那春花更加艳丽。人生难免有别离之苦,只恨你过早从军远征,久去不归。弹琴倾诉心曲,却愧对夜月孤照,对镜描画黛眉,却羞于春风空拂。

逐句剖析

"袅袅临窗竹":临窗的细长翠竹随风轻轻摇曳,

# 袅袅:随风摇摆的样子。

"蔼蔼垂门桐":门边的梧桐枝叶茂盛低垂,绿荫笼罩门庭。

# 蔼蔼:茂盛的样子。

"灼灼青轩女":青漆轩窗内站着一位光彩照人的女子,

# 灼灼:鲜艳的样子。

"泠泠高台中":她神情凄清地独自立于高台之上。

# 台:一作堂。,泠泠:轻盈的样子。

"明志逸秋霜":她的贞操比那秋霜更加高洁,

# 逸:超过。,明志:高洁的志操。

"玉颜掩春红":她的容颜比那春花更加艳丽。

# 春红:春花。,掩:一作艳。

"人生谁不别":人生难免有别离之苦,

"恨君早从戎":只恨你过早从军远征,久去不归。

"鸣弦惭夜月":弹琴倾诉心曲,却愧对夜月孤照,

# 鸣弦:弹琴,有向亲人诉述心声之意。

"绀黛羞春风":对镜描画黛眉,却羞于春风空拂。

# 绀黛:美女丹青色的秀眉。绀,一种深青带红的颜色;黛,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用以画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拟青青河畔草》是南朝宋时期鲍令晖的一首模仿《古诗十九首》的闺怨诗,通过白描手法刻画了一位征人妻子的孤寂与哀愁。诗中先写她居住的环境:临窗竹影轻摇,门前梧桐茂密;再写她登上高台远眺,容颜如春花般明艳,志节比秋霜更高洁。她并非不能承受离别之苦,而是怨恨丈夫过早从军、久不归家。深夜弹琴时只有冷月相伴,对镜梳妆时春风也令她羞惭——这些细节将战乱年代征人之妇的思念、孤寂与不甘刻画得极为真切。全诗语言凝练,对仗工整,既延续了古典诗歌的清雅意境,又因情感深挚而格外动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宋诗人

鲍令晖(?~?),南朝宋诗人。东海(今属山东苍山南)人。鲍照之妹,出身贫寒却能诗文,是南朝宋、齐两代唯一留下著作的女文学家。鲍令晖存世的作品均为拟古乐府诗题之作。其诗多凄婉之辞,真挚感人。钟嵘《诗品》评其诗文风格为:“往往崭绝清巧,拟古尤胜。”代表作品有《拟青青河畔草》《寄行人》《古意赠今人》等。曾有《香茗赋集》传世,今已散佚。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鲍令晖是南朝宋著名诗人鲍照的妹妹,她出嫁后与丈夫感情深厚,两人常以诗文交流。但新婚不久,丈夫就随军队出征,从此杳无音信。鲍令晖独守空闺,日夜思念却始终等不到丈夫归来,只能通过写诗排遣愁绪。在这种背景下,她模仿《古诗十九首》中的《青青河畔草》,创作了《拟青青河畔草》,借诗抒写自己的孤寂与期盼。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拟古诗,也是一首闺怨诗。通过细腻的景物与人物刻画,抒发了战乱年代征人妻子独守空闺的孤寂与哀怨,情感含蓄而深沉。

2. 写作手法

叠字:“袅袅临窗竹,蔼蔼垂门桐”连用“袅袅”(竹枝轻盈摇曳)、“蔼蔼”(桐荫繁茂低垂)两组叠词,既描绘出清幽雅致的居所环境,又以声韵摹写形态——竹影婆娑似女子步履轻盈,桐叶垂荫如愁绪绵延不绝。这种叠字手法继承《诗经》“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的音韵传统,为人物出场营造静谧而哀婉的氛围。“灼灼青轩女,泠泠高台中”中,“灼灼”如火光般明亮,凸显女子青春盛年的光彩;“泠泠”似清泉流淌,既形容登台时步履轻妙,又暗指神情凄清孤寂。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袅袅临窗竹,蔼蔼垂门桐”​​以叠词“袅袅”、“蔼蔼”描绘了女子居所清幽雅致的环境,在一片寂静安详的氛围里,她独自缓缓登上了高台,倚着栏杆向远方凝望。三四句“灼灼青轩女,泠泠高堂中”​​中“灼灼”突出女子容颜明艳如花,“泠泠”这个词,既形容她脚步轻盈、姿态端庄优雅,又透露出她神情凄清落寞,那份孤寂与哀愁让人看了不由得心生怜惜。诗中对这位女主人公的刻画进一步展现了她品貌兼优的贤淑形象。后几句揭示了她独自登高、面露哀伤的内心根源。其中,五六句作了进一步介绍:“明志逸秋霜,玉颜艳春红。”明志,高洁的志操。逸,超过。春红,春花。这两句是说,她的贞操比秋霜更高洁,她的容颜比春花更艳丽。这就使人更加看清,这位女子是一位品貌俱佳的贤良淑女。七八句“人生谁不别,恨君早从戎。”进一步刻画了这位女子,让人更清楚地认识到,她不仅容貌美丽,更是一位品德贤淑、举止得体的好女子。她的“恨”,全落在一个“早”字上!这个“早”字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意味:既有对丈夫年纪轻轻就离家远行、一去多年杳无音信的幽怨;也饱含着时光无情流逝、青春容颜在漫长等待中悄然黯淡凋零的深深悲哀。她正值如花朵般“灼灼”盛放的美好年华,本应享受幸福,却被困在空寂的闺房中独自凋零,面对眼前的良辰美景(或是由景及己),她怎能不触目伤怀、感慨万千呢?末两句“鸣弦惭夜月,绀黛羞春风”更是将闺中思妇千回百转的情思和无处诉说的苦恼,刻画得入木三分。古语说得好:“女为悦己者容。”她拨动琴弦,精心打扮(“鸣弦”、“绀黛”),这一切举动都深藏着期盼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愿,急切地想要将最美的自己展现给久别的良人看。不幸的是,此时此刻,能聆听她“鸣弦”倾诉心声的,唯有空中那轮孤零零的“皎皎明月”;能留意到她精心描画的“绀黛”眉妆的,也只有那轻轻吹拂的“春风”。月儿团圆了,人却天各一方未能团聚,这让她感到无比“惭”愧;春风仿佛善解人意,撩动她的衣襟,可心上人却远在天边,这又让她觉得分外的“羞”涩。这一“惭”一“羞”,极其深刻地传达了她内心深处那份热切的期盼终成泡影所带来的巨大痛苦与失落。诗篇结尾这饱含血泪的悲苦之语,不仅仅是她一人的哀叹,它更是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千千万万征人之妻所共有的、无法逃脱的内心悲鸣与创伤的真实写照。

4. 作品点评

诗中的思妇形象很可能寄托了诗人自身的身影。尽管难以考证鲍令晖是否有从军远行的丈夫,但诗中人物温婉深沉的言行气质与出众才情,恰折射出诗人自身的精神特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在男权统治时代,没有男性的赏爱,妻子美丽容颜和青春年华也就完全失去了意义,而只能任其白白地凋谢和消逝。在这种情况下,她们对于自己的容颜和青春当然会十分敏感,并由此而产生“恨”、“惭”和“羞”。按道理,她们的恨和怨应当指向造成这种痛苦和不幸的男性,即她的丈夫和男权统治,然而由于封建道德观念的东缚,她们没有这样做,而只是对自己“恨”、“惭”和“羞”,也即自怨自艾、愧怍和感伤。诗歌通过这种变态心理,把封建时代男权统治下女性心理的复杂而微妙的变化深微有致地反映出来。可以想象,隐含于女性内心世界深处的这些情愫,男性很难体会到,更不要说把它表现出来了。

中国诗经学会原副会长兼秘书长赵沛霖《南朝女诗人鲍令晖诗歌简论》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何逊《酬范记室云》

下一篇:南北朝·庾信《游山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