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
sài

朝代:南北朝作者:薛道衡浏览量:2
gāo
qiū
bái
tuán
shàng
jiàng
chū
cháng
ān
chén
shā
sài
xià
àn
fēng
yuè
lǒng
tóu
hán
zhuǎn
péng
suí
fēi
shuāng
luò
jiàn
duān
níng
yún
dài
jùn
liú
shuǐ
dòng
sāng
gān
fēng
wēi
jié
gāo
yuǎn
qiáo
jùn
nán
cóng
jūn
duō
è
shào
zhào
jìn
cái
guān
shí
bīng
zhà
jiě
ān
liǔ
chéng
qín
cháng
bǎn
hán
shòu
xiáng
jīn
gèng
zhù
yān
rán
chóng
kān
hái
chī
jiè
xīn
lóu
lán

译文

深秋时节白露凝结成团,大将军率军离开长安。塞下尘沙弥漫暗无天日,陇头寒风凛冽冷月当空。蓬草随风飘转跟随着战马,寒霜飞溅落在剑刃之上。浓云笼罩代郡城池迷失方向,冰封的桑干河流水凝固如镜。烽火微弱,汲水装置远在天边,吊桥险峻,绳索辘轳难以转动。从军的士兵多是市井少年,征召的将士尽是精锐材官。潜伏时偃旗息鼓按兵不动,突袭时虚设疑兵突然解鞍收兵。曾在柳城擒获匈奴冒顿单于,又于长坂招降呼韩邪部族。如今重新修筑受降的城池,燕然山的勒功碑已再次刻立。却嘲笑傅介子当年刺杀楼兰王,何须如此冒险辛苦。

逐句剖析

"高秋白露团":深秋时节白露凝结成团,

# 白露团:凝重的露水。团,揉和聚集。

"上将出长安":大将军率军离开长安。

# 上将:这里指杨素。开皇十八年(598)杨素奉命以灵州行军总管,率师出塞,征讨突厥达头可汗。

"尘沙塞下暗":塞下尘沙弥漫暗无天日,

"风月陇头寒":陇头寒风凛冽冷月当空。

# 陇头:即今陕西北部延至甘肃省东部一带。这里的北面是广阔的草原或沙漠。而南面则是山陵起伏、地势险峻,因此这里一直是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的主要通道之一。

"转蓬随马足":蓬草随风飘转跟随着战马,

# 转蓬:随风飘荡的蓬草。

"飞霜落剑端":寒霜飞溅落在剑刃之上。

"凝云迷代郡":浓云笼罩代郡城池迷失方向,

# 代郡:地名。战国时属赵,置雁门郡。秦时因之,隋开皇五年改为代州,其地在今山西省代县、五台等县一带。

"流水冻桑干":冰封的桑干河流水凝固如镜。

# 桑干:水名、即桑乾河。源出山西马邑县桑乾山,东入河北省及北京市郊外,下流入注永定河。

"烽微桔槔远":烽火微弱,汲水装置远在天边,

# 烽微桔槔远:意思是说,边疆的烽火台上的桔槔,远远望去觉得很微小。桔槔,古时井上汲水的工具。因为烽火台筑得离地面很高,要将燃烧用的木材树枝从地面送烽火台上去,就得用桔槔这种省力的工具。即桔槔烽。

"桥峻辘轳难":吊桥险峻,绳索辘轳难以转动。

# 桥峻辘轳难:此句意思与上句同。桥,在此句中意为山行之具。辘轳,汲取井中水的起重装置井上树立支架两端各系水桶(亦有仅一端系桶的)摇转手柄,使水桶一起一落,汲取井水。这里的”桥”,疑是指搭建在烽火台上的空中支架。

"从军多恶少":从军的士兵多是市井少年,

# 恶少:无赖少年。

"召募尽材官":征召的将士尽是精锐材官。

# 材官:勇武之卒。

"伏堤时卧鼓":潜伏时偃旗息鼓按兵不动,

# 伏堤时卧鼓:士兵们隐藏在土堤下,战鼓也停息了,其意是说有意让士兵土堤下隐藏下来,以迷惑敌人。伏,藏匿。卧鼓,息鼓。堤:文苑作波。注云。一作堤。

"疑兵乍解鞍":突袭时虚设疑兵突然解鞍收兵。

# 解鞍:指骑兵也下马解开了马鞍,表示停止战斗。

"柳城擒冒顿":曾在柳城擒获匈奴冒顿单于,

# 柳城擒冒顿:汉将军擒获了匈奴的首领冒顿。这里的匈奴是指隋时的北方少数民族突厥族。柳城,即柳营。因西汉时周亚夫治军严明,曾驻营于细柳。后人因称柳营。这里代指汉将军。冒顿与下句中的“呼韩”均是汉时匈奴的首领单于。这里代指隋时的突厥族的首领。柳:文苑作龙。注云。一作柳。《诗纪》云。一作龙。

"长坂纳呼韩":又于长坂招降呼韩邪部族。

"受降今更筑":如今重新修筑受降的城池,

# 受降:即受降城。汉武帝时所筑,故城在今内蒙古乌拉特旗北。

"燕然已重刊":燕然山的勒功碑已再次刻立。

# 燕然已重刊:东汉永元元年,大将窦宪大破匈奴北单于,登燕然山,班固曾撰《封燕然山铭》刻石为纪。燕然,即燕然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重刊,重新刻石为纪。

"还嗤傅介子":却嘲笑傅介子当年刺杀楼兰王,

# 傅介子:汉北地人。西汉昭帝元凤年中傅介子出使西域大宛国以计斩楼兰王、归国后封义阳侯。

"辛苦刺楼兰":何须如此冒险辛苦。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出塞》是隋代诗人薛道衡创作的边塞诗作。此诗以征戍为背景,开篇点明季节与时空,渲染出肃杀的出征氛围;中段勾勒出苦寒荒凉的边塞图景,后段转写军威浩荡,结尾更以傅介子事作比,在追慕前贤中透露出建功立业的豪情。全诗融壮阔场景与深沉思考于一体,既有“凝云迷代郡”的雄浑气象,又含“流水冻桑干”的细腻观察,对唐代边塞诗的发展具有承启意义。诗中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刚健质朴的语言风格,以及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彰显了北朝诗歌向盛唐气象过渡的独特风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北朝末隋初诗人

薛道衡(540~609),隋代诗人。字玄卿,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人。历仕北齐、北周,隋时官至司隶大夫,后为隋炀帝所害。薛道衡与卢思道齐名,在隋代诗人中艺术成就最高。其诗词藻华艳,边塞诗雄健。千古名作《昔昔盐》感情真切,体物工致,音律和婉,其中“空梁落燕泥”句为人传诵。另有名作《人日思归》《出塞二首》等。著有《薛道衡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高秋白露团,上将出长安”两句开篇点题。以“高秋”点明季节,“白露团”既实写深秋晨露凝结之景,又暗含战云密布的肃杀氛围。“团”字强化了白露的密集感,与“上将出长安”的宏大叙事形成对照——露水之微与将帅之威、秋景之静与行军之动构成张力,暗示战争机器在看似平静的时序中悄然启动。“尘沙塞下暗,风月陇头寒”一联工整对仗。“尘沙”与“风月”形成荒凉与清冷的意象叠加,“暗”字既写塞外沙暴遮天蔽日的实景,又隐喻战争阴云的沉重;“寒”字双关自然气候与将士心境,陇头冷月与边塞苦寒共同构成视觉与触觉的通感,强化了边地征戍的艰险特质。“转蓬随马足,飞霜落剑端”运用隐喻与白描。“转蓬”意象源自《诗经》,以随风飘转的蓬草喻指征人漂泊无定,与“马足”动态结合,暗示士兵如军械般被驱驰的生存状态;“飞霜”既是边塞苦寒的实写,又以霜刃意象暗含金戈铁马的肃杀,霜落剑端的动态画面强化了战争随时爆发的紧张感。“凝云迷代郡,流水冻桑干”两句拓展空间维度。“凝云”与“流水”形成动静对照,代郡(今河北蔚县)作为古战场被浓云笼罩,桑干河(永定河)冰封的流水暗含时间凝固之感。地理名词的精确使用(代郡属代北,桑干河流经边塞)既具历史纵深,又通过自然异变(云凝、水冻)暗示战争对时空秩序的扭曲。“烽微桔槔远,桥峻辘轳难”聚焦战争细节。“烽微”写预警系统的失效,“桔槔”(汲水工具)与“辘轳”(吊桥装置)的故障暗示后勤保障的困境。诗人以器械名词入诗,将军事防御体系拆解为具体物象,在“远”“难”的感叹中透露出对战争残酷性的清醒认知。“从军多恶少,召募尽材官”转入人物群像。“恶少”与“材官”构成矛盾修辞:前者指代被强征的市井少年,后者指职业军人。这种身份错位既揭露了征兵制度的弊端,又以“多”“尽”二字暗示王朝扩军的规模,为后文战功的书写埋下伏笔。“伏堤时卧鼓,疑兵乍解鞍”描写战术运用。“卧鼓”指偃旗息鼓的潜伏战术,“疑兵”指虚张声势的疑阵。动词“伏”“解”的快速转换,与“时”“乍”的时间副词配合,展现战场瞬息万变的智谋较量,凸显军事指挥的灵活性。“柳城擒冒顿,长坂纳呼韩”用典明志。柳城之战(汉代破匈奴)擒冒顿单于、长坂坡(汉末降服匈奴呼韩邪部)两典连用,以历史功绩类比当下征战,既彰显对传统尚武精神的继承,又暗含建立不世之功的雄心,典故的密集铺排强化了诗歌的史诗性。“受降今更筑,燕然已重刊”收束全篇。“更筑”指重建受降城(汉代防御匈奴要塞),“重刊”呼应窦宪燕然勒功的典故。诗人以“今”“已”二字贯通古今,在时空叠印中完成对当下战功的礼赞,将个体征战升华为历史循环中的壮举。“还嗤傅介子,辛苦刺楼兰”结尾翻新。傅介子刺杀楼兰王是汉代著名事件,诗人却以“嗤”字表达不屑——认为当代将士无需如古人般冒险,凭借堂堂军威即可建功。这种对传统刺客式功勋的否定,折射出隋代尚武价值观的转变,结尾的反问语气为全诗注入昂扬之气。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何逊《下方山诗》

下一篇:南北朝·谢朓《游山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