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良家子":我本是良家女子,
"充选入椒庭":被选入皇宫的椒房殿。
"不蒙女史进":未得女史推荐引荐,
"更失画师情":更因画师的刁难而失势。
# 失:乐府作无。
"蛾眉非本质":原本的蛾眉并非天生丽质,
"蝉鬓改真形":秀美的鬓发也被改变了真实模样。
"专由妾命薄":只怪我命运浅薄,
# 薄:文苑云。一作蹇。
"误使君恩轻":竟辜负了君王的恩宠。
"啼沾渭桥路":在渭桥边啼哭,泪水沾湿衣襟,
# 沾:乐府作落。文苑云。一作落。
"叹别长安城":感叹着告别了长安城。
"夜依寒草宿":夜晚依傍着寒草露宿,
# 夜依:文苑作今夜。乐府同。
"朝逐转蓬征":清晨追逐着飞蓬般漂泊远行。
# 朝逐:文苑云。一作朝朝。乐府作明朝。
"却望关山迥":回头望关山阻隔遥远,
# 迥:一作“逈”。
"前瞻沙漠平":向前看沙漠一片平坦苍茫。
"胡风带秋月":胡地的风裹挟着秋月清冷,
"嘶马杂笳声":胡马嘶鸣夹杂着胡笳的悲声。
"毛裘易罗绮":皮裘换下了往日的绫罗绸缎,
"毡帐代金屏":毡帐取代了华美的屏风。
# 金:文苑作帷。乐府同。
"自知莲脸歇":自知莲花般的容颜已衰谢,
# 歇:光府误作歌。
"羞看菱镜明":羞于再照那明亮的菱花镜。
"钗落终应弃":发钗脱落终究会被丢弃,
"髻解不须萦":发髻解散也不必再费力缠绕。
# 髻:文苑作发。注云。一作髻。
"何用单于重":哪里需要单于的看重,
"讵假阏氏名":何必借助阏氏的名号。
"𫘝𫘨聊强食":勉强吃着胡地的𫘝𫘨肉,
"筒酒未能倾":筒中的酒也难以一饮而尽。
# 筒:文苑作桐。乐府同。
"心随故乡断":思乡之心随故乡的方向断绝,
"愁逐塞云生":愁绪随着边塞的云不断涌起。
"汉宫如有忆":汉宫若有人将我思念,
"为视旄头星":请抬头看看那旄头星的光芒。
南北朝末隋初诗人
薛道衡(540~609),隋代诗人。字玄卿,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人。历仕北齐、北周,隋时官至司隶大夫,后为隋炀帝所害。薛道衡与卢思道齐名,在隋代诗人中艺术成就最高。其诗词藻华艳,边塞诗雄健。千古名作《昔昔盐》感情真切,体物工致,音律和婉,其中“空梁落燕泥”句为人传诵。另有名作《人日思归》《出塞二首》等。著有《薛道衡集》。
1. 分段赏析
前四句“我本良家子,充选入椒庭。不蒙女史进,更失画师情”,点明昭君出身普通却被选入宫廷的背景。“椒庭”代指宫廷,本应是荣耀之地,却因未被女史推荐、不受画师青睐,埋下命运转折的伏笔。“蛾眉非本质,蝉鬓改真形”进一步强调她被迫改变容貌的无奈,原本自然的眉发被刻意修饰,暗示她在宫中失去本真的生存状态。“专由妾命薄,误使君恩轻”是自我归因的自嘲,将不得宠的原因归于“命薄”,表面认命,实则暗含对君王不察的怨怼。中间八句“啼沾渭桥路,叹别长安城。夜依寒草宿,朝逐转蓬征。却望关山迥,前瞻沙漠平。胡风带秋月,嘶马杂笳声”,聚焦离乡与途中的艰辛。“啼沾”“叹别”直接刻画昭君离开长安时的悲切,泪水沾湿道路,叹息回荡城墙,画面感强烈。“夜依寒草”“朝逐转蓬”以“寒草”“转蓬”的意象,表现旅途的漂泊无依;“关山迥”“沙漠平”的对比,凸显从长安到匈奴的遥远与荒凉。“胡风带秋月,嘶马杂笳声”用秋夜的冷风、胡地的明月、马的嘶鸣、胡笳的哀音,共同渲染出苍凉萧瑟的氛围,强化了离乡的孤独感。后六句“毛裘易罗绮,毡帐代金屏。自知莲脸歇,羞看菱镜明。钗落终应弃,髻解不须萦”转向胡地生活的孤寂。“毛裘”“毡帐”取代了汉宫的“罗绮”“金屏”,物质生活的落差背后是身份的跌落;“莲脸歇”“羞看镜”则写她因憔悴而羞于面对镜子,暗示内心的痛苦已外化为容颜的衰颓。“钗落”“髻解”的细节,进一步刻画她放弃梳妆、心灰意冷的模样,层层递进地展现胡地生活的煎熬。结尾四句“何用单于重,讵假阏氏名。𫘝𫘨聊强食,筒酒未能倾。心随故乡断,愁逐塞云生。汉宫如有忆,为视旄头星”,直抒胸臆与深沉思念。“何用”“讵假”以反问否定匈奴的尊荣,表明她对“单于重”“阏氏名”的漠视;“强食”“未能倾”则通过饮食的勉强,反映内心的抗拒。最动人的是“心随故乡断,愁逐塞云生”,将愁绪描写为随塞云飘生的愁云,写尽对故乡的牵挂;末句“为视旄头星”更以浪漫想象收尾,若汉宫思念自己,就看看那颗星吧,将对故乡的眷恋联结,余韵悠长。
上一篇:南北朝·沈约《和竟陵王游仙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