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寂无与晤":寂静中无人可交谈,
"朝端去总戎":朝中的高位已不再统帅军队。
"空庭聊步月":空旷的庭院里漫步赏月,
"闲坐独临风":独自坐着面对风。
"临风时太息":面对风时常常叹息,
"步月山泉侧":漫步在山泉边赏月。
"朝朝散霞彩":每天早晨霞光散开,
"暮暮澄秋色":每天傍晚秋色澄明。
"秋色遍皋兰":秋色遍布水边的兰草,
"霞彩落云端":霞光落在云端。
"吹旌朔气冷":风吹旗帜,北方寒气冷冽,
"照剑日光寒":剑光映照,日光寒冷。
"光寒塞草平":寒光中边塞的草平展,
"气冷咽笳声":冷气里笳声低沉。
"将军献凯入":将军献上凯歌进入,
"蔼蔼风云生":云气弥漫风云涌动。
南北朝末隋初诗人
薛道衡(540~609),隋代诗人。字玄卿,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人。历仕北齐、北周,隋时官至司隶大夫,后为隋炀帝所害。薛道衡与卢思道齐名,在隋代诗人中艺术成就最高。其诗词藻华艳,边塞诗雄健。千古名作《昔昔盐》感情真切,体物工致,音律和婉,其中“空梁落燕泥”句为人传诵。另有名作《人日思归》《出塞二首》等。著有《薛道衡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诗,也是一首边塞诗。诗歌借“寂寥无晏语”“独步月临风”等意象,巧妙融合北朝边塞苍凉与南朝诗风格,抒发诗人独处之寂寥心境。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寂寥无晏语”以及“独步月临风”,“独步”清晰刻画出诗人独自一人的形象,而“月临风”描绘出明月高悬、清风拂面的清冷环境,借这清冷之景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景中含情,将诗人独处时的寂寥心境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3. 分段赏析
“寂寂无与晤,朝端去总戎。”诗一开头,“寂寂”二字,就把那种孤单冷清的氛围给营造出来了。“无与晤”直接点明,身边没什么能一起交谈的人,人际关系很是疏离。而“去总戎”呢,则暗示着主人公要离开朝廷,踏上从军出征的道路,这画面冷冷清清的,还透着一股苍凉劲儿。“空庭聊步月,闲坐独临风。”在这空荡荡的庭院里,主人公只能无聊地踱着步赏月,一个人静静地坐着面对清风。“空庭”“闲坐”进一步强调了孤独的感觉,月下独自徘徊是动态,临风静坐是静态,一动一静的对比,更突出了没人陪着说话的那种寂寥。“临风时太息,步月山泉侧。”这里又接着用“临风”“步月”来描绘主人公漂泊在外的场景。“太息”就是长叹,直接点破了主人公内心藏着解不开的愁绪。山泉边本应是清幽宁静的,可在这寂静中,主人公的愁思却像泉水一样,绵绵不绝,也隐隐透露出他对未来的迷茫。“朝朝散霞彩,暮暮澄秋色。”诗人用“朝朝”“暮暮”这样的叠词,反复强调时间的流逝。早上,绚丽的霞彩四处散开;傍晚,清冷的秋色笼罩大地。绚烂的霞彩和清冷的秋色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就好像征途上,有短暂的美好,但更多的是无尽的萧瑟。“秋色遍皋兰,霞彩落云端。”皋兰被秋色笼罩,暗示着季节在不断更替,一片萧索的景象。而霞彩升腾到云端,让画面变得壮阔起来。可在这美丽的景色背后,却藏着繁华易逝的哀伤。“吹旌朔气冷,照剑日光寒。”“朔气冷”说的是北方的寒气逼人,“日光寒”则让人感觉阳光都带着冷意。诗人通过旌旗和兵器这两个意象,把大自然的严寒和战场的肃杀之气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肃穆悲壮的氛围。“光寒塞草平,气冷咽笳声。”边塞的草都枯败了,在寒冷的阳光下显得更加凄凉;笳声悲悲切切,仿佛被寒冷的气息堵住了喉咙。“光寒”“气冷”再次强调了边塞的荒凉,笳声的“咽”字,更是增添了几分凄怆的感觉。“将军献凯入,蔼蔼风云生。”到了诗的结尾,笔锋突然一转。将军得胜归来,献上战功,“蔼蔼风云”描绘出胜利时那种辉煌壮观的场面。但“风云”变幻莫测,这里也暗藏着功名利禄难以长久、充满无常的深意,和开头那种孤寂冷清的氛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4. 作品点评
曹道衡等学者将薛道衡与杨素的边塞诗作进行对比后指出,本诗虽包含“朔气”“戎衣”等军事意象,却更侧重于意境的营造,而非直接描写战事。郑振铎认为,此诗彰显了“隋诗最值得关注之处在于能融合南北文风”的文学史价值。现代研究普遍认为,薛道衡借这类作品呈现出清新工丽的风格,对初唐的王维、孟浩然等诗人有先导作用,尤其在山水描写以及五言律诗发展方面具有过渡意义。
下一篇:南北朝·《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