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岭恓惶客":我这漂泊五岭的惶惶旅人,
# 恓惶:表明诗人惶恐不安。
"三湘憔悴颜":在湘江边泊定,看到江水中自己的身影,人已憔悴。
# 憔悴:表明诗人心事重重、顾影自怜。
"况复秋雨霁":更何况秋雨初停,云雾消散,
"表里见衡山":衡山的影子也倒映水中。
"路逐鹏南转":行程如大鹏南飞般不断南转,
# 鹏:一作江。
"心依雁北还":衡山有回雁峰,据说南归鸿雁至此北回,人在南行,心系北归。
"唯余望乡泪":两头空空,最后只剩下辛酸的泪水,
"更染竹成斑":点点滴在湘竹上,染成斑斑泪痕。
初唐诗人,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
宋之问(656?~712?),唐代诗人。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上元二年进士,后因趋附谄事张易之兄弟受牵连被贬。宋之问是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与沈佺期齐名,时称“沈宋”。其诗多应制唱和之作,格律严整,文辞华丽。早期作品词采音韵精切工整,晚期流放途中所作诗,写景抒情,内容充实,含蓄凝炼。代表作品有《题大庾岭北驿》《过蛮洞》《渡汉江》等。著有《宋之问集》。
1.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路逐鹏南转,心依雁北还”“唯余望乡泪,更染竹成斑”,选取“鹏”“雁”“竹”等意象。鹏鸟南行呼应自身被贬南下的行程,北飞的雁群寄托归乡的渴望,湘竹则关联楚地特色,诗人以望乡泪染竹的想象,将这些意象与流放的悲苦、思乡之情相勾连,组合成充满愁绪的画面,凸显内心的凄切。情景交融:“五岭恓惶客,三湘憔悴颜”“况复秋雨霁,表里见衡山”,秋雨初霁中衡山清晰可见,却映衬出“恓惶客”“憔悴颜”的悲苦心境,以秋景的苍茫烘托内心的凄凉,景与情相互交融,强化了被贬的哀伤。
2. 分段赏析
首联“五岭恓惶客,三湘憔悴颜”,开篇直接点出自己的处境。“恓惶客”写出了在五岭一带漂泊的不安与惶恐,“憔悴颜”则刻画了在三湘之地奔波后面容的疲惫枯槁,短短两句,将被贬途中的愁苦状态清晰展现。颔联“况复秋雨霁,表里见衡山”,承接上文,描绘了眼前的景象。秋雨刚刚停歇,天空放晴,衡山的里里外外都看得格外清晰。可这明朗的景色,却反衬出诗人内心的黯淡,山的清晰愈发显得自己的迷茫与孤独。颈联“路逐鹏南转,心依雁北还”,借“鹏”和“雁”两个意象抒情。鹏鸟向南飞去,自己的路途也跟着向南延伸,这是被贬的无奈;而大雁向北归去,自己的心也随着大雁飞向北方,那是对家乡的深切眷恋,一“南”一“北”,对比鲜明,突出了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尾联“唯余望乡泪,更染竹成斑”,收束全诗,将思乡之情推向高潮。只剩下望乡的泪水不断流淌,仿佛要像传说中湘妃的泪水那样,把竹子都染成斑点。这里借湘竹的典故,把无形的思乡泪与有形的斑竹联系起来,让浓浓的愁绪有了具体的寄托,格外动人。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和《度大庾岭》一同成为宋之问贬谪诗的代表作,它所运用的“以景写情”的手法,直接对王维等盛唐诗人的山水诗创作产生了影响。明代胡震亨评价这首诗“密藻精思,步步有情”,这体现出初唐律诗在向盛唐气象过渡的过程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下一篇:唐·陈子昂《登泽州城北楼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