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ǎo
bèi

朝代:唐作者:李颀浏览量:2
bǎi
suì
lǎo
wēng
zhòng
tián
wéi
zhī
bèi
cán
nián
yǒu
shí
mén
shī
sāo
shǒu
sòng
guī
hóng
鸿
xià
mián

译文

百岁高龄的老翁已不能耕地种田,只知道在太阳下晒背取暖以娱乐晚年。有时候捉摸身上的虱子,独自搔几下头,有时候身子斜靠着篱笆,目送着归雁,无忧无虑,不知不觉地就进入了梦乡。

逐句剖析

"百岁老翁不种田":百岁高龄的老翁已不能耕地种田,

"惟知曝背乐残年":只知道在太阳下晒背取暖以娱乐晚年。

# 残年:老年,暮年。,曝背:背晒太阳。

"有时扪虱独搔首":有时候捉摸身上的虱子,独自搔几下头,

# 搔首:在人前摸虱子。

"目送归鸿篱下眠":有时候身子斜靠着篱笆,目送着归雁,无忧无虑,不知不觉地就进入了梦乡。

# 目送归鸿:看着归返的大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野老曝背》是唐代李颀创作的七言绝句。此诗主题围绕描绘一位老农夫的闲适生活,表达超然情趣。诗中刻画了一位百岁老翁,不再从事田间劳作,以晒太阳为乐度过残年,有时还会独自抓虱子、搔头,在篱下一边目送归鸿,一边安然入眠。前两句写老翁不事农作、曝背残年之态,后两句进一步描绘其日常小景。该诗质朴自然,以简洁笔触绘出老翁闲适画面,传达出一种对简单生活的满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

李颀(?~753?),唐代诗人,家居河南颍阳(今河南登封西)。开元进士,曾任新乡县尉,后长期隐居嵩山、少室山一带的“东川别业”。交游广泛,与盛唐时一些著名诗人,都有诗作往还。其所作边塞诗,风格豪壮奔放、慷慨深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寄赠友人之作,刻画人物形貌神情颇为生动。笃信道教,相关作品亦多。代表作品有《送魏万之京》。有《李颀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田园隐逸的七言绝句。描绘了百岁老翁不事农作,仅以曝背乐享残年,时而扪虱搔首、目送归鸿,于篱下安眠的生活场景,展现其超然物外、抛却烦恼的悠闲状态,传递出隐逸生活的恬淡意趣,也隐含诗人对这种超脱尘世生活的观照与向往。

2. 写作手法

用典:“有时扪虱独搔首”,化用《晋书・王猛传》中王猛扪虱而谈的典故。借王猛不拘小节、洒脱论事的名士风范,映衬诗中野老扪虱搔首的随性姿态,以典故赋予日常动作文化厚度,展现野老超然物外、不受世俗拘束的生活状态,传递出对自在、放达人生境界的写照。

3. 分段赏析

“百岁老翁不种田,惟知曝背乐残年”,开篇以直白语言勾勒出老翁形象。“百岁”强调其高寿,“不种田”表明已脱离繁重农事,“惟知曝背乐残年”则突出他以晒太阳为乐、安享晚年的状态。诗人通过简洁叙述,展现出老翁远离世俗劳作的闲适,在平淡表述中蕴含对这种简单生活的羡慕。“有时扪虱独搔首,目送归鸿篱下眠”,“扪虱”这一细节,化用《晋书・王猛传》典故,此处并非刻意彰显魏晋风流,而是生动呈现老翁任情适性、不拘小节的模样。“独搔首”进一步强化其自在状态。“目送归鸿篱下眠”,将“目送归鸿”这一富有诗意的场景与老翁在篱下安然入眠相融合,如嵇康诗中所云“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营造出悠然闲适中带几分豪放、风流的意境,老翁似是隐居尘世的高人,体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生活情趣与豁达心境。

4. 作品点评

此诗以质朴笔触塑造出百岁老翁的闲适形象,诗中老翁不事农作,以曝背为乐,还带有扪虱、目送归鸿等细节,尽显任情适性、不拘小节。通过刻画白发渔樵、曝背野老这类形象,寄寓文人品格与精神,它呈现出一种超脱世俗劳作的生活状态,反映出特定时代文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在传统文学中,此类形象多为文人寄托隐居之志的载体,李颀借老翁形象,抒发自己的隐居之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工诗,发调既清,修辞亦秀,杂歌咸善,玄理最长,多为放浪之语,足可震荡心神。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陈子昂《登泽州城北楼宴》

下一篇:唐·储光羲《新丰主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