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倦游者":此生厌倦了官场的宠辱浮沉,
# 倦游:游兴已乏,引申为对于官场仕途的厌倦思退。
"观化久无穷":世事的变幻也已经览阅无穷。
# 观化:观察世事变化,天地造化:若以观化听风引申,则有希望“改易视听”,看到社会“大化”的良好局势之义。
"复来登此国":又一次登临故地的城楼,
# 此国:此地、此邦。
"临望与君同":远望时的感慨与诸君全然相同。
"坐见秦兵垒":坐席处看得见秦军的壁垒,
# 秦兵垒:战国时期在泽州北百里左右,秦赵两国曾爆发过一场著名的长平之战,秦兵垒应是泛指彼时的工事遗迹,当地也有具体实指之处一说。垒:古代作战时用作防守的壁墙。
"遥闻赵将雄":很久前即闻知赵将的英勇。
# 赵将雄:长平之战时,赵国最初统帅为名将廉颇,以逸待劳,战绩尚佳,后来换为赵括,轻率出击,中计被围,个人殒命,全军战败投降,故此处之“雄”,应为称赞廉颇。
"武安君何在":当年的武安君白起于今何在,
# 武安君:长平之战秦国统帅名将白起的封号。
"长平事已空":长平的厮杀早化作一派虚空。
"且歌玄云曲":让我等且高歌玄云之曲,
# 玄云:为汉代鼓吹铙歌之一的曲辞名,已失传。
"御酒舞薰风":再把酒起舞于这和煦的祥风。
# 薰风:和风、暖风,南来之风。,御酒:犹言饮酒,也有连饮之义。御:一作衔。
"勿使青衿子":切莫使后辈书生青衫士子,
# 青衿子:昵称年轻书生或秀才。衿:古代服装下连到前襟的宽长衣领。青衿:原系周朝时的学子服装。
"嗟尔白头翁":为列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叹惋悲悯。
# 白头翁:白发老者。,嗟尔:对另一方表示感叹之语。
初唐杰出诗人,“诗骨”
陈子昂(659后~702),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文明元年进士,因上书论政被武则天赞赏,授麟台正字,转右拾遗,故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先驱,主张恢复建安文学传统。所作《感遇》等诗,指斥时弊,抒写情怀,风格高昂清峻。其文力求内容充实,说理精辟;形式上破骈为散,疏朴近古,为唐代古文运动发展起了先导作用。代表作品有《感遇》《登幽州台歌》。著有《陈伯玉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怀古诗。全诗以登楼远望为背景,通过回顾历史事件,表达了对往昔英雄人物的怀念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诗人以“秦兵垒”“赵将雄”等历史典故,抒发了对长平之战的感慨,并通过“武安君何在”的追问,表达了对英雄逝去的无奈。全诗语言凝练,情感深沉,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用典:诗人提及“武安君白起在长平之战中的辉煌战绩”,通过引用这一历史典故,将武攸宜的军事惨败与历史事件相映照,既增强了诗歌的历史厚重感,又表达了对英雄功业已成往事的深沉感慨。对比:诗人将武攸宜的军事惨败与赵军长平之败进行对比,既凸显了当下失败的悲剧性,又通过历史的相似性,揭示了失败在时间洪流中的短暂与虚无,从而深化了诗歌的哲思内涵。象征:诗人引用《玄云》与《熏风》两首古歌,前者象征贤才辅政,后者象征民生安乐,通过这两首歌的象征意义,寄托了对国家未来的希望与期待,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深沉关怀与理想追求。借古讽今:诗人以超然的视角,洞察到武攸宜当时的军事失利与历史上赵军在长平之战的败绩有着惊人的相似。诗人通过长平之战的历史典故,隐喻当时武攸宜的军事挫败,以含蓄的方式传达了对时局的深刻见解。
3. 分段赏析
开篇:超然视角与历史映照。“平生倦游者,观化久无穷。复来登此国,临望与君同。”诗人以“观化者”的超然哲学视角开篇,表达了对漫游生活的厌倦以及对世事变化的无尽感慨。这一立场与其《感遇三十八首》中的思想一脉相承,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洞察。再次登临泽州城北楼,与友人一同远望,引发了对历史的深思,为后文的历史映照埋下伏笔。中段:历史典故与对比。“坐见秦兵垒,遥闻赵将雄。武安君何在,长平事已空。”诗人通过“秦兵垒”“赵将雄”等历史典故,将武攸宜的军事惨败与赵军长平之败进行对比,既凸显了当下失败的悲剧性,又揭示了失败在时间洪流中的短暂与虚无。通过“武安君何在”的追问,表达了对英雄逝去的无奈,同时以历史的永恒性消解了失败的意义,为后文的慰藉与希望奠定基调。后段:象征与儒家英雄主义。“且歌玄云曲,御酒舞薰风。勿使青衿子,嗟尔白头翁。”诗人以“玄云曲”与“御酒舞薰风”两首古歌为象征,前者颂扬皇帝择贤辅政,后者寄托南风解民忧、阜民财的理想,暗示了贤才将被任用、国家困境将得以解决的愿景。最后以“青衿子”与“白头翁”的对比,激励年轻一代官员,展现了儒家的英雄主义精神。诗人并非以失败者的姿态寻求怜悯,而是以变化的永恒性预示了更好的时代,赋予诗歌复杂性与慰藉作用。与《度峡口山赠乔补阙知之王二无竞》相似,这首诗超越了单纯的歌颂或同情,以怀古诗的悲壮风格实现了情感的升华与慰藉。悲壮是唐人常用的批评术语,与建安及魏代诗歌紧密相连,诗人通过这一风格,既赋予诗歌深沉的情感力量,又通过历史的永恒性消解了当下的失败感,展现了诗歌的哲思与艺术魅力。
4. 作品点评
与《度峡口山赠乔补阙知之王二无竞》相似,这首作品同样是一首深具安慰性质的社交应景诗,其意义超越了单纯的颂扬或怜悯。然而,与那首受谢灵运哲理山水诗启发的早期诗作不同,这首诗通过怀古的悲壮风格来达到慰藉的效果(悲壮是唐代常用的批评术语,与建安及魏代诗歌风格紧密相连)。
上一篇:唐·宋之问《晚泊湘江》
下一篇:唐·李颀《野老曝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