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òu
cháng
ān
rén

朝代:唐作者:杜牧浏览量:1
dōng
fàng
bǎng
wèi
huā
kāi
sān
shí
sān
rén
zǒu
huí
qín
shào
nián
duō
niàng
jiǔ
jiāng
chūn
guān
lái

译文

放榜的时候,洛阳的花儿还未绽开。榜上三十三位及第者都骑马向长安进发。关中的少年朋友们,你们多准备美酒吧。我们很快就会把春色带进关内来。

逐句剖析

"东都放榜未花开":放榜的时候,洛阳的花儿还未绽开。

# 东都:唐代以洛阳为东都。唐文宗大和二年(年)春的科举考试在此举行。

"三十三人走马回":榜上三十三位及第者都骑马向长安进发。

# 三十三:指这一年进士科登第共三十三人。

"秦地少年多酿酒":关中的少年朋友们,你们多准备美酒吧。

# 酿酒:一作“办酒”。,秦地:指今陕西一带。此代指唐京城长安。

"已将春色入关来":我们很快就会把春色带进关内来。

# 关:这里同时指关试和函谷关。,春色:既指春光,又指通过吏部关试的喜讯。唐时进士及第后,必须过吏部关试,方取得入仕资格。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及第后寄长安故人》是唐代杰出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生动描绘了放榜之后,那些有幸及第的士子们纷纷跃上马背,满怀喜悦地向长安城疾驰而去的壮观场景。后两句中,“春色”与“入关”巧妙运用了双关语,既表达了诗人自己已顺利抵达长安这一地理上的“关”,又隐喻着他已成功通过了仕途上的重要考验——关试,字里行间洋溢着难以言表的自豪与喜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在唐太宗统治下的太和二年,即公元828年,才华横溢的青年杜牧踏上了前往洛阳的征途,参与了那场备受瞩目的进士科考试。这一年,年仅26岁的他,以其非凡的才学和卓越的表现,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荣获了进士及第的殊荣,并且名列第五。然而,唐代科举制度的严谨性远不止于此,即便是及第的进士,仍需面临吏部组织的另一场关键性考验——关试,唯有通过这一关卡,方能正式步入仕途,获得朝廷的委任。怀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坚定信念,杜牧在及第之后,没有丝毫的懈怠,即刻启程前往长安,积极筹备即将到来的关试。正是在这段紧张而又充满期待的时光里,他挥毫泼墨,创作出了这首意蕴深远的七言绝句。这首诗不仅是对他个人经历的真实写照,更是他内心情感与志向的深刻抒发,展现了杜牧在面对人生重要转折时的从容与自信,以及他对友情、对未来的深情厚望。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及第后寄长安故人》是一首充满喜悦与期待的七言绝句。杜牧以精炼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展现了科举及第后的喜悦心情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记录,更是对青春和梦想的颂歌。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杜牧巧妙地借助“东都放榜未花开”这一景象,既描绘了放榜时洛阳的自然景色,又隐含了自己及第的喜悦如同即将绽放的花朵,预示着新的开始和美好的未来。这种手法使得诗歌情感更加含蓄而深沉。象征:“春色”一词在诗中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喜悦、对未来的憧憬以及仕途的顺利。通过“已将春色入关来”这一表述,杜牧将自己的喜悦心情和美好愿景与春天的景色相融合,形成了鲜明的象征意象。双关:“春色”和“入关”在诗中均采用了双关手法。一方面,“春色”指自然界的春光,另一方面又寓意着杜牧顺利通过吏部关试的喜讯;“入关”既指通过潼关进入长安,也指通过关试获得做官的资格。这种双关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意蕴更加深远,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和思考的空间。对比:虽然诗中并未直接进行对比,但通过“东都放榜未花开”与“已将春色入关来”的对比,可以感受到杜牧从洛阳到长安、从放榜到及第后心情的变化和喜悦的升级。这种对比手法使得诗歌情感更加鲜明而突出。

3. 分段赏析

首句与次句:压抑情绪,蓄势待发。“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大和二年,进士考试在东都洛阳举行,杜牧成功中榜,成为三十三名幸运儿之一。首句“东都放榜”即指此事,次句“三十三人”则具体说明了录取人数。唐代考进士通常在正月进行,二月放榜,而此时的洛阳花尚未开放,因此“放榜未花开”既描绘了当时的自然景象,又隐含了诗人内心的微妙情绪。考中的人按惯例要骑马游行,以示荣耀,于是“三十三人走马回”的场景跃然纸上,仿佛能听见马蹄得得的欢快声响。然而,与孟郊《登科后》中“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描写相比,杜牧笔下的洛阳却连花都未开,这“未花开”三字,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是诗人情绪的微妙体现,他将喜悦之情稍作压抑,为后两句的爆发蓄势。后两句:双关寓意,志在必得。“秦地少年多酿酒,已将春色入关来。”这两句诗中的“秦地少年”指的就是题目中的“长安故人”。而“关”和“春色”在此处均含有双关意。一方面,“关”指潼关,是洛阳到长安的必经之路;另一方面,“关”又指关试,是进士及第后必须通过的又一重要考试。通过关试后,才能正式成为官员,享受雁塔题名、曲江宴等荣耀。因此,“关”在此处巧妙地双关了地理和政治的两个层面。同样,“春色”也含有双重意义,既指大自然的春色,也指顺利通过关试所带来的喜悦和光明前景。杜牧在诗中嘱咐长安的朋友们多酿酒,因为他即将通过潼关到达长安,并有望顺利通过关试,带来无尽的春色和喜悦。这是诗人对自己未来的坚定信念和志在必得的决心,也是他对朋友们提前准备为他庆祝的期待和邀请。

4. 作品点评

《及第后寄长安故人》是一首充满喜悦和憧憬的七言绝句。它以简练的语言、深远的意境、丰富的寓意和真挚的情感,生动描绘了诗人进士及第后的喜悦心情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此诗不仅展现了杜牧个人的才华和魅力,也反映了唐代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共同心声。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诗坛有个经验之谈,说忧愁易写,欢欣难写。这首诗写欢欣,颇好,把杜牧自己作为胜利者那种踌躇满志的神态活画出来了。得力的是几个意象。“未花开”,是实录时序:二月;同时暗含未过制策关之意;不过,又只“未”而已,“花”是一定会“开”的。“走马回”,多轻快!“将春色入关",意气风发,和“酒”一关合,更是多么陶醉啊!

现代中国韵文学会理事李克和《昨夜星辰》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曲江有感》

下一篇:唐·刘氏妇《明月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