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堂今日绮筵开":今天在这华丽的厅堂之上摆开了盛大的筵席,
# 绮筵:指华贵盛大的酒席。,华堂:华丽的厅堂。
"谁唤分司御史来":是谁把我这监察御史也请来参加了呢。
# 分司御史:唐代洛阳设东都留台,杜牧以监察御史分司东都,即分司御史。此为杜牧自指。,唤:一作“召”。
"偶发狂言惊满坐":我突然口出狂言,惊动了满座的宾客,
# 偶发:一作“忽发”。
"三重粉面一时回":筵席边列坐的两行美丽女子也一齐转过头来。
# 三重粉面一时回:三重粉面,作“两行红粉”,即红粉佳人,此指侍宴的歌妓。回,回首。旧注:牧为御史,分务雒阳。时李司徒愿罢镇闲居,声伎豪侈,雒中名士咸谒之。李高会朝客,以杜持宪,不敢邀致,杜遣座客达意,愿与斯会,不得已邀之。杜独坐南向,瞪目注视,引满三卮,问李云:“闻有紫云者孰是?”李指之。杜凝睇良久曰:“名不虚传,宜以见惠。”李俯而笑。诸妓亦回首破颜。杜又自饮二爵,朗吟此诗而起,意气闲逸,旁若无人。杜不拘细行,故诗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宴饮题材的诗。描绘了诗人参加兵部尚书李司徒盛宴的情景,前两句体现诗人对受邀的复杂情绪,后两句写诗人在席上“狂言”震惊众人。全诗通过叙述宴会上的经历,展现了诗人直率、大胆且真实的性情。
2. 写作手法
铺陈:“华堂今日绮筵开”,用“华”“绮”等词直接描绘宴会的盛大奢华,展现宴会场景。设问:“谁唤分司御史来”,以疑问引发思考,实则暗藏对被邀过程的调侃与自身复杂情绪。侧面描写:“两行红粉一时回”,通过歌女们的反应,侧面烘托出诗人“狂言”带来的震撼效果。
3. 分段赏析
《兵部尚书席上作》首句“华堂今日绮筵开”以“华”“绮”二字直赋宴饮场景,通过形容词叠加的铺陈手法,瞬间勾勒出高朋满座、锦衣玉食的权贵宴饮图景,为全诗奠定富丽堂皇的基调。第二句“谁唤分司御史来”采用设问句式,表面是对赴宴缘由的疑问,实则暗含双重机锋:既以“分司御史”的身份自嘲,又借“谁唤”的追问调侃兵部尚书临时补请的尴尬,在戏谑中暗藏对自身未被重视的微妙情绪。第三句“偶发狂言惊满坐”堪称全诗诗眼,以“偶”字陡然转折叙事节奏,通过“狂言”这一行为描写,既展现杜牧放浪形骸的性格特质,又以“惊满座”的现场反应形成戏剧张力,将诗人对歌舞美色的沉迷与对权贵阶层的逆反心理熔铸一炉。末句“两行红粉一时回”则以工笔细描的侧面描写手法,通过歌女们集体回眸的瞬间定格,既呼应前文“惊满座”的震撼效果,又以视觉化的场景暗示杜牧言行的惊世骇俗,在香艳画面中暗藏对晚唐士大夫沉溺声色的隐晦批判。全诗以赋笔起承,以设问蓄势,以转折造势,以侧写收束,在直白语言中展现诗人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堪称晚唐应酬诗中的奇崛之作。
4. 作品点评
《兵部尚书席上作》以直白语言,生动展现杜牧于宴会上的惊人之举,将其直率、大胆且真实的性情展露无遗。此诗虽未在文学史上占据独特地位,却别具一格。它以纪实手法,捕捉宴会场景与人物神态,让读者如临其境。诗中虽无名句流传,却以独特叙事,反映出封建社会士大夫阶层沉溺声色的痼疾,兼具一定的社会价值。杜牧即席成章,在风流不羁的“清狂”间,尽显神奇俊迈的才华,整首诗不假雕琢却自有韵味,为后人了解杜牧性情与当时社会风貌提供了生动样本。
上一篇:唐·白居易《新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