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凫起北海":受惊的野鸭从北海仓皇振翅飞起,
"仪凤飞上林":美丽的凤凰正悠然飞向皇家上林苑。
"骞低不同翼":我们如飞鸟翅膀高低不同各有轨迹,
"欢楚亦殊音":鸣声里悲欢各异音调也并不相同。
"曀曀夕云起":暮色中昏暗的云层渐渐弥漫升起,
"落落晓星沉":拂晓时稀疏的星辰悄悄沉落隐没。
"李陵报苏武":就像当年李陵寄信给苏武那样,
"但令知我心":只希望你能深深懂得我的心迹。
# 但令知我心:旧注:文苑云。后汉王丹赠陈遗以不拜。○文苑英华二百四十。
南朝梁文学家
周兴嗣(469?~521?),南朝梁文学家。字思纂,原籍陈郡项(今河南沈丘),世居姑孰(今安徽当涂)。13岁时游学京师,历任桂阳郡丞、安成国侍郎等职。梁武帝经常让他撰写文书,如《铜表铭》《栅塘碣》《檄魏文》和《次韵王羲之书》等,每次奏章都受到皇帝赞赏,最终担任给事中一职。周兴嗣博通记传,善写文章。代表作有《千字文》等。著有《皇德记》《起居注》《职仪》等百余卷,文集十卷。
1. 分段赏析
“惊凫起北海,仪凤飞上林”两句以对比手法开篇,描绘不同鸟类的活动轨迹。“惊凫”指受惊动的野鸭,“北海”暗指偏远广阔之地,“仪凤”即凤凰,“上林”是汉代皇家苑囿,代指权贵云集的宫廷。“起”与“飞”两个动词,分别展现野鸭仓促起飞的动态与凤凰悠然飞往的姿态,暗喻诗人与吴均不同的人生起点和发展路径——前者可能象征吴均作为寒士的漂泊处境,后者则映射诗人自身侍从宫廷的安稳境遇,对比中见出两人社会地位与人生轨迹的差异。“骞低不同翼,欢楚亦殊音”两句承接上句,进一步以鸟类特征深化对比。“骞低”指飞翔时的高低差异,“不同翼”强调翅膀形态的区别,“欢楚”分指欢快与悲楚的情绪,“殊音”则指鸣声的不同。诗人借鸟类羽翼的差异与鸣声的悲欢,暗喻自己与吴均因处境不同而形成的人生状态差异:或居高而鸣欢,或处低而声楚,既隐含对友人怀才不遇的同情,也委婉表达两人虽人生轨迹、境遇感受不同,却依然彼此关注的情谊,语言凝练而意象鲜明。“曀曀夕云起,落落晓星沉”两句转向自然景象的描写,营造时空转换的氛围。“曀曀”形容黄昏时云层昏暗厚重的样子,“夕云起”暗示暮色降临;“落落”状写晨星稀疏的模样,“晓星沉”指晨星在黎明中隐没。上下句以“夕”与“晓”、“云起”与“星沉”形成时间上的昼夜交替,空间上则通过昏暗云层与稀疏晨星的视觉对比,暗喻世事变迁或人生境遇的起伏不定,为末句情感的抒发铺设了一种时光流转、人生聚散的苍凉背景,使诗歌情感从自然描写过渡到人生感慨,层次分明。“李陵报苏武,但令知我心”两句化用汉代李陵与苏武的典故收束全诗。李陵曾兵败投降匈奴,苏武坚守气节被流放北海,二人虽处境迥异,却通过书信传递心曲。诗人以“李陵报苏武”自比,将吴均比作苏武,借历史典故表明自己与友人虽因现实处境不同而难以相聚相伴,但内心希望对方能知晓自己的真挚情谊——无论外界如何变迁,无论两人境遇差距几何,这份相知相惜的心意始终不变。典故的运用使个人情感获得历史层面的厚重感,“但令知我心”的直白表达,更将含蓄的比兴手法与直接的情感吐露结合,既保持了南朝诗歌用典的典雅,又彰显了对知己之情的珍视,情感真挚而余味深长。
下一篇:南北朝·刘孝绰《咏眼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