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ūn
shī
sān
shǒu
sān

朝代:南北朝作者:周兴嗣浏览量:2
bié
xiāng
chéng
cūn
tóng
huì
cháng
ān
shì
shuí
xué
lái
zèng
běn
wáng
qiáo
jiē
qián
yǎng
chí
zhōng
chì
wǎng
shàng
jiān
jiàn
xiāo
shǐ

译文

过去在襄城村分别,后来又在长安城相聚。有谁会去效仿莱芜甑呢,我本来(追求)的是像王乔的仙履。在台阶前饲养着白色的仙鹤,在池塘中喂食红色的鲤鱼。一心向往着如玉壶般纯净、超凡的境界,还能见到箫史。

逐句剖析

"昔别襄城村":过去在襄城村分别,

"同会长安市":后来又在长安城相聚。

"谁学莱芜甑":有谁会去效仿莱芜甑呢,

"本得王乔履":我本来(追求)的是像王乔的仙履。

"阶前养素鹤":在台阶前饲养着白色的仙鹤,

"池中饴赤鲤":在池塘中喂食红色的鲤鱼。

"一往玉壶上":一心向往着如玉壶般纯净、超凡的境界,

"兼复见箫史":还能见到箫史。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答吴均诗三首(其三)》是南北朝诗人周兴嗣写的一首诗。此诗前四句追忆往昔,以“昔别襄城村,同会长安市”勾勒出与友人分别与重逢之场景,简练数语,时空转换间尽显人生聚散之感;后四句则转而描绘隐逸生活之趣,“养素鹤”“饴赤鲤”等句,勾勒出一幅超然物外、闲适恬淡之画面,末句“一往玉壶上,兼复见箫史”更以箫史弄玉之典故,寄寓了对高洁情操与超凡境界之向往。全诗语言清丽,意境悠远,既展现了诗人对往昔情谊的珍视,又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南北朝时期文人雅士的精神风貌与审美情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梁文学家

周兴嗣(469?~521?),南朝梁文学家。字思纂,原籍陈郡项(今河南沈丘),世居姑孰(今安徽当涂)。13岁时游学京师,历任桂阳郡丞、安成国侍郎等职。梁武帝经常让他撰写文书,如《铜表铭》《栅塘碣》《檄魏文》和《次韵王羲之书》等,每次奏章都受到皇帝赞赏,最终担任给事中一职。周兴嗣博通记传,善写文章。代表作有《千字文》等。著有《皇德记》《起居注》《职仪》等百余卷,文集十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昔别襄城村,同会长安市”这两句是对往昔经历的回顾。“昔别”点明时间是在过去,“襄城村”是一个具体的地点,代表着分别之处,给人一种质朴、宁静的乡村印象。“同会长安市”则将场景切换到繁华的都市长安,“同会”强调了与友人曾经的相聚。通过这种从乡村到都市的空间转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展现了人生轨迹的变迁,也流露出对往昔与友人相聚时光的怀念,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谁学莱芜甑,本得王乔履”此二句运用典故表达一种超脱尘世的情怀。“莱芜甑”讲述的是汉朝朱买臣之妻因嫌贫爱富离开朱买臣,后朱买臣富贵,其妻想重归,朱买臣以水泼地,让她收水,寓意覆水难收,这里借指那些不切实际、妄图挽回失去之物的行为。“王乔履”则与仙人王乔有关,传说王乔有仙术,能乘鹤往来,其履象征着超凡脱俗、逍遥自在。诗人以“谁学”和“本得”进行对比,表达了对那种执着于世俗得失之人的不屑,以及对自身或理想中超脱境界的追求。“阶前养素鹤,池中饴赤鲤”这两句描绘了一幅闲适、高雅的隐居生活画面。“阶前养素鹤”,“素鹤”即白色的仙鹤,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长寿、吉祥和高雅,在阶前饲养仙鹤,营造出一种清幽、超凡的氛围。“池中饴赤鲤”,“饴”有喂食之意,“赤鲤”即红色的鲤鱼,在池中喂食鲤鱼,增添了一份闲适与自在。这两句诗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这种远离尘世喧嚣、亲近自然、悠然自得生活的向往。“一往玉壶上,兼复见箫史”“一往玉壶上”,“玉壶”在古代文化中常象征着纯洁、高尚的境界,也可指代仙境,“一往”表示一心向往,体现出诗人对那种纯净、超凡境界的执着追求。“兼复见箫史”,“箫史”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他擅长吹箫,能引来凤凰,后与秦穆公之女弄玉乘凤而去,这里以箫史指代仙人或美好的境界。诗人想象自己能够到达玉壶之上,还能见到箫史,进一步表达了对超凡脱俗、与仙人同游的仙境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南朝乐府《大子夜歌(歌谣数百种)》

下一篇:南北朝·王寂《颂粉墨图二首 其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