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ūn
shī
sān
shǒu

朝代:南北朝作者:周兴嗣浏览量:2
míng
dēng
zhào
àn
shì
biān
sháo
duì
zhào
dàn
zhuó
zhōng
shān
jiǔ
wéi
gān
jiāng
fēng
dòng
yún
rén
zhì
yuè
wáng
dān
zèng
bài
shì
xiāng
zhī

译文

明亮的灯烛照亮昏暗的屋室,就像边韶与赵壹相对,有着不同却又相契的品格。我只愿痛饮中山的美酒,唯独偏爱江畔甘甜的橘。风吹动,云朵汇聚到箕宿,雨落时月亮隐入毕宿的方位。就像王丹赠予友人却不接受友人的拜谢,这便是我与知己相知的见证。

逐句剖析

"明灯照暗室":明亮的灯烛照亮昏暗的屋室,

"边韶对赵壹":就像边韶与赵壹相对,有着不同却又相契的品格。

"但酌中山酒":我只愿痛饮中山的美酒,

"唯甘江浦橘":唯独偏爱江畔甘甜的橘。

"风动云人箕":风吹动,云朵汇聚到箕宿,

"雨至月离毕":雨落时月亮隐入毕宿的方位。

"王丹赠不拜":就像王丹赠予友人却不接受友人的拜谢,

# 王丹赠不拜:旧注:文苑云。后汉王丹赠陈遗以不拜。○文苑英华二百四十。

"是我相知日":这便是我与知己相知的见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答吴均诗三首(其一)》是南北朝诗人周兴嗣创作的五言诗作。前四句“明灯照暗室,边韶对赵壹”借东汉学者边韶与狂士赵壹的典故,暗喻君子处世的光明磊落与精神坚守;“但酌中山酒,唯甘江浦橘”则通过中山酒与江浦橘的意象,寄托对高洁品格与知音情谊的珍视。后四句“风动云人箕,雨至月离毕”以星象喻世事变迁,“王丹赠不拜,是我相知日”化用隐士王丹的典故,赞颂超越礼法的知己之交。全诗以凝练的语言和典故铺陈,展现了南北朝文人雅士对精神契合的追求及对道德操守的标榜,在含蓄隽永的意境中传递出对知音情谊与君子人格的深沉礼赞。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梁文学家

周兴嗣(469?~521?),南朝梁文学家。字思纂,原籍陈郡项(今河南沈丘),世居姑孰(今安徽当涂)。13岁时游学京师,历任桂阳郡丞、安成国侍郎等职。梁武帝经常让他撰写文书,如《铜表铭》《栅塘碣》《檄魏文》和《次韵王羲之书》等,每次奏章都受到皇帝赞赏,最终担任给事中一职。周兴嗣博通记传,善写文章。代表作有《千字文》等。著有《皇德记》《起居注》《职仪》等百余卷,文集十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明灯照暗室”一句以明暗对比的意象开篇,明灯象征精神的光明与品格的澄澈,暗室暗喻世俗的混沌与蒙昧。此句通过视觉反差,既暗示诗人身处浊世仍坚守高洁的处世态度,又以“照”字赋予静态场景以动态张力,呼应后文对精神相知的追求。“边韶对赵壹”化用东汉两位名士的典故:边韶以经学显达却谦和守礼,赵壹以狂狷不羁闻名。诗人借二人对举,既展现对不同人格的包容,又暗含对“外圆内方”处世哲学的认同——既需如边韶般明德守正,亦当保有赵壹式的精神独立。“但酌中山酒”以“中山酒”这一历史名酿为媒介,隐喻对纯粹精神交流的珍视。中山酒在汉代文献中常与名士风度关联,此处“但酌”二字凸显诗人摒弃功利社交,唯愿与知己共饮的纯粹心境,与后文“相知日”形成情感呼应。“唯甘江浦橘”化用《晏子春秋》中“橘逾淮为枳”的典故,反其意而用之。江浦橘的甘美象征对故土情谊与精神原乡的坚守,“唯甘”二字强化了诗人对知音情谊的专一性,暗含对吴均“思君”之情的回应。“风动云人箕”借天文星象喻世事流转,箕宿为风伯之位,风云际会暗指人世浮沉。此句以自然现象暗喻人际关系的无常变迁,与下句“雨至月离毕”(毕宿主雨)形成气象对仗,共同构建出动荡时局下的隐逸心境。“雨至月离毕”延续天文意象,月行至毕宿则主雨,既呼应前句的风云变幻,又以天象规律暗喻人世离合的必然性。双句通过精密的天文关联,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命运无常的哲学观照。“王丹赠不拜”用东汉隐士王丹典故:王丹赠友人粟而不受其拜,以彰其德。诗人借此典故,既表达对吴均“不事王侯”风骨的赞赏,又以“赠不拜”的非常态礼节,强调超越世俗规范的知己情谊。“是我相知日”为全诗结穴,以判断句式收束前文所有意象。通过“是”字的肯定语气,将前六句的典故铺陈与自然隐喻凝练为对精神相知的终极确认,既回应吴均赠诗中的“怀悲空满目”,又以“日”字象征永恒,完成从个体情感到普世价值的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谢朓《永明乐十首(其三)》

下一篇:南北朝·萧纲《大同十年十月戊寅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