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天宝今年几":自从天宝年中我开始担任官职以来,至今已好几年,
# 年几:几年。,出身:旧时指入仕的最初资格。
"顽钝如锤命如纸":自己顽钝得像锤子一样,命运薄得像纸一样。
# 锤:一作铅。
"作官不了却来归":官没有做好,却回了老家,
"还是杜陵一男子":仍然是一个居住在杜陵的普通人。
"北风惨惨投温泉":在北风惨惨的天气,来到温泉,
"忽忆先皇游幸年":忽然想起了玄宗皇帝幸游温泉的那几年。
"身骑厩马引天仗":当时我总是骑着御厩里挑选出来的骏马,率引着仪仗队,
"直入华清列御前":一直走进华清宫,侍立在皇帝跟前。
# 华清:即华清池。内有温泉、名华清池。
"玉林瑶雪满寒山":当时十月寒天,满山尽是冰枝雪地,
"上升玄阁游绛烟":一路走上山顶的朝玄阁,仿佛在红色的烟雾中游览。
# 绛烟:红色的烟。
"平明羽卫朝万国":次日天明,我们都拥卫着皇帝,接受万国使臣的朝见,
"车马合沓溢四鄽":此时车马喧闻,挤满了四面的街市。
# 四鄽:四面的街市。
"蒙恩每浴华池水":自己也蒙受到皇帝的恩惠,常常在华清池中洗浴,
"扈猎不蹂渭北田":在扈从皇帝出去狩猎的时候,绝不蹂躏渭北农民的田地。
# 扈猎:跟从皇上狩猎。
"朝廷无事共欢燕":那时的朝廷太平无事,君臣都都兴高采烈地一同宴会,
"美人丝管从九天":还有奏乐的美女在皇帝所在的高楼画阁之上。
"一朝铸鼎降龙驭":玄宗皇帝一朝仙去,
"小臣髯绝不得去":小臣们不得跟从,流落在人间。
# 髯绝:相传黄帝铸鼎,鼎成,有龙出,黄帝乘龙仙去。众臣争攀龙髯,髯断,众臣不得仙去。
"今来萧瑟万井空":从前的万家市井,都已空无所有,只剩一片萧条的景象,
# 井空:万户。,瑟:一作索。
"唯见苍山起烟雾":今天重到温泉,所见的唯有烟雾中的青山。
"可怜蹭蹬失风波":可怜我现在蹭蹬失势,如蛟龙之失去风波,
# 蹭蹬:遭遇挫折。
"仰天大叫无奈何":纵使仰天大叫,也毫无办法。
"弊裘羸马冻欲死":穿的是弊裘,骑的是瘦马,差一点要冻死,
# 羸马:瘦弱的马。
"赖遇主人杯酒多":幸而碰到一位好客的主人,以丰盛的酒款待我,才得免于饥寒。
中唐时期山水田园派诗人
韦应物(735?~790?),唐代诗人。字义博,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韦氏世为三辅名族,天宝时,为玄宗侍卫。后为滁州、江州刺史及左司郎中,官至苏州刺史。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诗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山水田园诗,与陶渊明并称“陶韦”,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其各体皆擅长,但以五言古体成就最高。风格恬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白居易称其“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代表作品有《采玉行》《夏冰歌》《滁州西涧》等。有《韦苏州集》。
1. 分段赏析
诗的第一韵共四句,大致意思为,自天宝年间踏入仕途,至今已过去数年。韦应物深知自己生性愚钝如锤,命运薄似纸张,仕途不顺,未能在官场有所建树,最终只能回归故里,依旧是杜陵的一介平民。这里的“出身”属于政治术语,代表一个人进入官场的初始资格。韦应物最早担任的公职是卫士,其出身便是三卫郎。像凭借进士及第的资历进入官场的,便称为进士出身。而“不了”,意为不佳,“了”字在唐宋时期是常用俗语,如今我们也会说“这件事干不了”,表达做不好的意思。韦姓与杜姓,皆聚居在长安城南的杜陵,是当地的两大名门望族,也是世代为官的官僚世家。当时流传着一句谚语:“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其中,“天”指代皇帝,“尺五”是形容这两家人与皇帝关系亲近,距离极近。三卫的卫士,大多从六品以下官员的子弟中挑选充任。韦应物和杜甫一样,尽管生活穷困潦倒,但门第依旧高贵清显。此外,“年几”等同于“几年”,“来归”也就是“归来”的意思。第二韵包含十二句,分为三绝。第一绝的大致意思是,在北风凛冽、寒意逼人的日子里,来到温泉之地,不禁骤然忆起唐玄宗皇帝驾临温泉的往昔岁月。那时,自己常常骑着从皇家马厩精心挑选出的骏马,引领着仪仗队伍,径直踏入华清宫,恭敬地侍立于皇帝身旁。第二绝描述道:当时正值十月,寒意料峭,漫山遍野皆是冰雪覆盖的树枝与雪地。沿着山路登上山顶的朝玄阁,仿若置身于缭绕的红色烟雾之中游览。次日清晨,众人簇拥护卫着皇帝,一同迎接万国使臣前来朝见。一时间,车马喧嚣,四面八方的街市都被挤得水泄不通。由于卫士又被称作羽林军,所以此处用“羽卫”来指代。第三绝提及自己也承蒙皇帝的恩泽,时常能在华清池中沐浴。跟随皇帝外出狩猎时,必定小心谨慎,绝不践踏渭北农民的田地。那时的朝廷,一片太平景象,君臣皆兴致高昂地共同参与宴会,就连奏乐的美女也跟随在如同九天之上的皇帝所处的高楼之中。这里的“九天”,指代皇帝所在的巍峨壮丽的楼阁。这十二句生动描绘出天宝年间,唐玄宗与杨贵妃每年十月前往温泉宫游幸时的繁华热闹场景。《旧唐书·玄宗本纪》中记载了与这首诗相关的几件事:天宝四年,唐玄宗册封太真妃杨氏为贵妃。同年十月丁酉日,皇帝驾临温泉宫,此后每年十月,都会前往温泉宫居住一个月。天宝六年,温泉宫改名为华清宫。天宝七年十二月,玄元皇帝现身于华清宫的朝玄阁,随后此阁便改称为降圣阁。从韦应物这首诗中既提及华清宫、华清池,又说到朝玄阁,可以推断出他所回忆的是天宝六年或七年发生的事。韦应物对自己这段经历,始终铭记于心,难以忘怀。他还有一首《酬郑户曹骊山感怀》,同样描绘了自己随侍华清宫时的情形。第三韵,共四句。其大致意思为:自玄宗皇帝驾崩后,像韦应物这样的小臣们再无机会扈从,只能流落于尘世之间。如今故地重游,再次来到温泉,映入眼帘的唯有烟雾缭绕中的青山。往昔那繁华热闹、市井相连的万家之地,如今已全然空寂,只剩下一片衰败萧条之景。这里“铸鼎”二句,运用了黄帝乘龙升天的典故。相传,黄帝在荆山(今河南阌乡境内)脚下铸鼎,鼎成之后,此地塌陷形成湖泊。湖中跃出巨龙,黄帝乘龙飞升成仙。群臣见状,纷纷争抢攀附龙髯,然而龙髯断裂,群臣坠落于地,终究未能跟随黄帝一同升天。这一典故出自《史记·封禅书》,后世文学作品常借此比喻帝王离世。第四韵仅一绝,以叙述自身的潦倒境遇作为结束。韦应物感慨道:可怜自己如今处境困窘,失势落魄,恰似蛟龙离开了兴风作浪的江河,即便仰天长啸,也无济于事。身上穿着破旧的裘衣,骑着瘦弱不堪的马匹,几乎要被冻毙。所幸遇到一位热情好客的主人,以丰盛的酒菜招待自己,这才得以摆脱饥寒交迫的困境。
上一篇:唐·李益《照镜》
下一篇:唐·元稹《白衣裳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