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uō

朝代:唐作者:唐彦谦浏览量:1
cóng
chéng
zhì
zài
xiǎo
zhāi
dōng
zhèng
shì
gāo
qiū
réng
jiān
zhōng
jié
gēn
fāng
bèng
zhú
shū
yīn
tuō
gāo
tóng
rǎn
rǎn
fāng
cǎo
piāo
piāo
xiào
duàn
péng
piàn
shí
liú
jìng
zhě
xiǎng
míng
qióng
tōng
xiāo
yān
jìn
méng
shì
cái
bēi
xiè
qiú
wèi
xiào
zhōu
sōng
zhī
shuāng
zāi
hǎo
shí
zèng
wēng

译文

从杜城的曲折处移栽过来,放置在小书房的东边。当时正是深秋时节,并且还在细雨之中。莎草扎根处紧挨着刚生长出的竹子,稀疏的树荫依托于高大的桐树。莎草茂盛和芳草一样整齐,随风飘摇的它嘲笑那无根断蓬。片刻间留住了喜爱宁静之人,一整夜都有蟋蟀鸣叫的声音。野外的露水整夜滴答落下,溪边的烟雾整日蒙蒙一片。论才能觉得庾薤不如莎草,论味道嘲笑周菘比不上莎草。只觉得这经霜栽种的莎草好,将来找个时候赠送给伯翁。

逐句剖析

"移从杜城曲":从杜城的曲折处移栽过来,

"置在小斋东":放置在小书房的东边。

"正是高秋里":当时正是深秋时节,

"仍兼细雨中":并且还在细雨之中。

"结根方迸竹":莎草扎根处紧挨着刚生长出的竹子,

"疏荫托高桐":稀疏的树荫依托于高大的桐树。

"苒苒齐芳草":莎草茂盛和芳草一样整齐,

"飘飘笑断蓬":随风飘摇的它嘲笑那无根断蓬。

"片时留静者":片刻间留住了喜爱宁静之人,

"一夜响鸣蛩":一整夜都有蟋蟀鸣叫的声音。

"野露通宵滴":野外的露水整夜滴答落下,

"溪烟尽日蒙":溪边的烟雾整日蒙蒙一片。

"试才卑庾薤":论才能觉得庾薤不如莎草,

"求味笑周菘":论味道嘲笑周菘比不上莎草。

"只此霜栽好":只觉得这经霜栽种的莎草好,

"他时赠伯翁":将来找个时候赠送给伯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移莎》是唐代唐彦谦所作的五言律诗。诗围绕移栽莎草展开,描绘了从杜城曲移至小斋东的过程,以及莎草在高秋细雨中的生长环境,借与竹、桐相伴,和芳草、断蓬对比,展现其生机,营造清幽氛围,表达诗人对莎草的喜爱及对闲适生活的自得。开头点明移栽地点、时间与环境;接着写其生长依托;之后对比突出特点;最后借莎草周边景及与其他植物比较,表明珍视,欲赠伯翁。此诗自然清新,以细腻笔触刻画生活场景,于平凡事物中见情趣,展现诗人对生活细致观察与热爱。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唐彦谦(?~893?),唐代诗人。字茂业,号鹿门先生,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应进士试十余年不第,后避乱居汉南。曾任河中节度副使,历任晋、绛、阆、壁等州刺史。唐彦谦博学多才,擅书画音乐博饮之技。其诗初学温庭筠、李商隐,用事精巧,诗风纤丽。尤擅长七言诗,语言清丽,用典精巧隐僻,对偶工切,对宋代西昆诗人颇有影响。后崇尚杜甫,转趋淳雅壮丽。代表作品有《七夕》《夜蝉》《秋晚高楼》《过长陵》等。著有《鹿门诗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也是一首咏物诗。描绘了莎草从杜城曲移栽至小斋东后的生长环境与姿态,体现了诗人对莎草的关注与喜爱,营造出一种清幽雅致的氛围。

2. 写作手法

用典:“试才卑庾薤,求味笑周菘”巧用“庾薤”“周菘”典故。“庾薤”出自《南齐书》,指贫士庾杲之的简单饮食;“周菘”源于周颙所言,是当时被推崇的美味白菜。作者用莎草与二者对比,以“卑”“笑”二字,突显莎草价值远超二者,含蓄表达对莎草的赞赏与脱俗审美。反衬:以动衬静,“片时留静者,一夜响鸣蛩。野露通宵滴,溪烟尽日蒙”以动衬静。蟋蟀夜鸣、露珠滴落的动态声响,反衬出环境的静谧;“溪烟尽日蒙”的静态画面与动态描写呼应,声寂交融。以动景凸显静境,也衬托出莎草安然生长之态,展现诗人对清幽之美的追求。

3. 分段赏析

“移从杜城曲,置在小斋东。正是高秋里,仍兼细雨中”:点明莎草移栽地点及时间环境,从杜城曲移至小斋东,在高秋细雨中移栽,为莎草生长奠定氛围基础。“结根方迸竹,疏荫托高桐”:写莎草扎根与竹子相邻,借高桐疏荫,描绘其生长环境,展现与周边植物的关系。“苒苒齐芳草,飘飘笑断蓬”:将莎草与芳草、断蓬对比,突出莎草生长态势好,表达诗人对莎草的欣赏。“片时留静者,一夜响鸣蛩。野露通宵滴,溪烟尽日蒙。试才卑庾薤,求味笑周菘。只此霜栽好,他时赠伯翁”:描述莎草周边有静者停留,夜有鸣蛩相伴,野露通宵滴、溪烟整日蒙,又以庾薤、周菘对比,表明莎草独特,想将来赠给伯翁,表达对莎草喜爱及珍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唐彦谦《黄子陂荷花》

下一篇:唐·郑谷《和知己秋日伤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