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九年":永和九年,
# 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356年共12年。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岁在癸丑":时在癸丑之年,
# 癸丑:指永和九年。
"暮春之初":三月上旬,
# 暮春:阴历三月。暮,晚。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
# 山阴:当时的县名。今绍兴越城区。,会稽:郡名,在今浙江北部和江苏东南部一带。会:集会。
"修禊事也":为了做禊事。
# 修禊事也:(为了做)禊礼这件事。修禊: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初三)到水边嬉戏,以祓除不祥,称为“修禊”。
"群贤毕至":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
# 毕至:全到。毕,全、都。,群贤:诸多贤士能人。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
"少长咸集":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
# 咸:都。,少长: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等是长。
"此地有崇山峻岭":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
# 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茂林修竹":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
# 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高高的样子。
"又有清流激湍":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
# 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映带左右":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
# 映带左右:辉映点缀在亭子的周围。映带:景物互相衬托。
"引以为流觞曲水":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
#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流觞:把盛酒的杯浮在水面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饮酒。觞,酒杯。
"列坐其次":排列坐在曲水旁边,
# 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
# 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
"一觞一咏":但喝点酒,作点诗,
# 一觞一咏:喝着酒作着诗。
"亦足以畅叙幽情":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 幽情:深远高雅的情思。
"是日也":这一天,
# 是日也:这一天。
"天朗气清":天气晴朗,
"惠风和畅":和风温暖,
# 和畅:缓和。,惠风:和风。
"仰观宇宙之大":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
"俯察品类之盛":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
# 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品类:自然界的万物。
"所以游目骋怀":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
# 所以游目骋怀:借以纵目观赏,开畅胸怀。所以:用来。骋,开畅、舒展。
"足以极视听之娱":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
# 极:穷尽。
"信可乐也":实在很快乐。
# 信:实在。
"夫人之相与":人与人相互交往,
# 夫人之相与:人与人相交往。夫:句首发语词,不译。相与:相处、相交往。
"俯仰一世":很快便度过一生。
# 俯仰一世:很快便度过一生。俯仰:表示时间的短暂。
"或取诸怀抱":有的人从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东西,
# 取诸怀抱:“取诸怀抱”二句:(有的人)在室中晤谈,互相倾吐心里话。诸,相当于“之于”。怀抱,心怀。
"悟言一室之内":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
# 悟言:晤谈、对谈。悟,同“晤”,面对。
"或因寄所托":有的人通过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怀所寄托的事物,
# 因寄所托:“因寄所托”二句:意思是,(有的人)把情怀寄托在所爱好的事物上,言行不受拘束,狂放不羁。
"放浪形骸之外":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
# 放浪形骸:放纵、不受拘束。形骸,人的躯体。
"虽趣舍万殊":虽然各有各的爱好,
# 趣舍万殊:意思是,各有各的爱好,取舍各不相同。趣,同“取”。
"静躁不同":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
# 静躁:静与动。躁,动。
"当其欣于所遇":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
# 欣于所遇:对所接触的感到欣喜。
"暂得于己":一时感到自得,
# 暂得于己:一时感到自得。暂:短暂,一时。
"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
# 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然,……的样子。
"不知老之将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
# 不知老之将至:(竟)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一本有“曾”在句前。
"及其所之既倦":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
# 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已经厌倦。之,求得。
"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 情随事迁:感情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迁,变化。
"感慨系之矣":感慨随之产生。
# 感慨系之:感慨随着这种变化而有所不同。系,连接。
"向之所欣":过去所喜欢的东西,
# 向:过去、以前。
"俯仰之间":转瞬间,
"已为陈迹":已经成为旧迹,
# 陈迹:旧迹。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
# 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以,因。之,指“向之所欣……以为陈迹”。兴,发生、引起。,犹:尚且。
"况修短随化":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
# 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化,指自然。
"终期于尽":最后归结于消灭!
# 终期于尽:终究归结于消灭。期:至,及。
"古人云":古人说:
"“":“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
# 死生亦大矣:死生是一件大事啊。语出《庄子·德充符》。
"。”":。”
"岂不痛哉":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
#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
"若合一契":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
# 若合一契:像符契那样相合(意思是发生感触的原因相同)。契,即符契,古代符信的一种,以金玉竹木等制成,上刻文字,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未尝不临文嗟悼":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
# 临文嗟悼:读古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临:面对。嗟悼:叹息哀伤。悼:悲伤。
"不能喻之于怀":不能明白于心。
# 不能喻之于怀:不能明白于心。意思是,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文章,就为此悲伤感叹,也说不出是什么原因。喻,明白。一说是消解、释怀的意思。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固知”二句: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虚妄之谈。固,乃、因而,一说本来。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虚诞,虚妄荒诞。
"齐彭殇为妄作":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 妄作:虚妄之谈。一死生、齐彭殇,都是《庄子·齐物论》中的看法。,殇:未成年而死去的人。,彭:即彭祖,传说他曾活到八百岁。
"后之视今":后人看待今人,
"亦犹今之视昔":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
# 亦犹今之视昔:中学教科书中将“由”字讹作“犹”,不可取。犹,一作由。
"悲夫":可悲呀!
"故列叙时人":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
# 列叙时人: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
"录其所述":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
# 录其所述:录下他们作的诗。
"虽世殊事异":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
"所以兴怀":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
"其致一也":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 其致一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致:意态,情趣。
"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
# 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
"亦将有感于斯文":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 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
东晋书法家,“书圣”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今山东临沂)人,后移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他曾与孙统等人宴集兰亭,写下《兰亭序》。其工书法,草隶正行诸体皆精,博采众长,自成一体,变汉魏以来质朴书风,独创妍美流便的新格。其书法自六朝来为人所重,史称“书圣”。王羲之与子王献之并称“二王”,又与三国魏钟繇并称“钟王”。代表作品有《丧乱帖》《寒切帖》《快雪时晴帖》《十七帖》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记录文人雅集盛况的书序,借兰亭山水之景与曲水流觞之雅事,抒发了对人生短暂、生死无常的深刻哲思,并批判了当时崇尚虚无的玄学风潮,彰显了积极入世的生命态度。
2. 写作手法
远近结合:“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是远景,勾勒出兰亭周围山峦高耸、竹林茂密的壮阔景象;“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是近景,描绘出溪水湍急、环绕四周的细致画面。远近景致相互配合,全面展现了兰亭的优美环境,让读者如临其境。借景抒情:“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写出当日天气晴朗、和风温暖的景象;“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则借仰望天空、俯瞰万物的场景,抒发了舒展胸怀、尽享视听乐趣的愉悦之情,将内心的畅快融入眼前的景致之中。反衬:“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中,“无丝竹管弦之盛”是说没有盛大的音乐演奏,而“一觞一咏,畅叙幽情”则写出文人饮酒赋诗、抒发情怀的乐趣。用没有繁复乐声的“淡”,反衬出聚会中清雅之乐的“浓”,更显聚会的纯粹与惬意。对比:“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中,前一句写有人在室内畅谈胸臆,偏于静;后一句写有人寄情外物、放任自由,偏于动。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形成对比,却都体现了“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共性,为后文抒发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做了铺垫。用典:“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一句,化用“修禊事”是典故,指古代三月初三到水边祭祀、沐浴以除灾求福的习俗。文中以此点明兰亭聚会的缘由,既交代了活动背景,又让读者知晓这一传统民俗,使叙事简洁且含文化意味。“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中,“齐彭殇”化用《庄子·齐物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的典故,庄子认为彭祖与夭折者寿命无别。作者借此典故,批判这种等同寿夭的观点为虚妄,强调生死寿夭有别,让议论更具针对性和力度。
3. 分段赏析
文章开头一段记述了兰亭聚会的热闹场景,也展现出参会者的深刻体会。先是说明聚会的时间、地点与缘由,再提及到场人数众多、涵盖范围广泛,即“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随后描绘兰亭周边的秀丽景致:先写高远之处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再写近处低处的“清流激湍”;之后用“映带左右”一笔总括。措辞简练,充满诗意与画趣。在写景之后,顺势引出临水赋诗之事,点明此次盛会的内容是“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句则从反面衬托,更凸显出赏心快意之感。最后提到盛会当天恰逢令人舒心的好天气,“天朗气清”为下文的“仰观”“俯察”创造了便利;“惠风和畅”也与“暮春之初”相互呼应。此时此地的美好时光与景致,使得人们在“仰观”“俯察”“游目骋怀”“视听之娱”中,完全能抛开世俗的烦忧,尽情欣赏自然美景、抒发心中感想。至此,作者将参会者的感受汇聚到“乐”字之上。行文风格疏朗简洁,毫无刻意雕琢的痕迹。文章第二段,阐述作者对人生的见解,感叹人生短促,美好事物难以长久,紧承上文的“乐”字,引出诸多感慨。先是用两个“或”字,从正反两方面分别评述“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两种不同表现:一是“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一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随后指出这两种表现虽有差异,心情却相同。即当人们“欣于所遇”时,都会“怏然自足”,却“不知老之将至”。这种感受,正针对正文“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聚会之乐而发,着重写出乐而忘忧。接着由“欣于其所遇”的乐,引出“情随事迁”的忧,写出乐中生忧,发出“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文章至此,深入到生死这一重大问题。最后引用孔子“死生亦大矣”的话总结全段,道出作者心中“痛”的缘由。最后一段阐明了作序的缘由。文章紧接前文“死生亦大矣”的感慨展开议论,从自身感受说起,提到每当发现“昔人兴感之由”与自己的兴感缘由完全相同,便“未尝不临文嗟悼”,却又无法说清其中的缘故。随后笔锋转向对老庄“一生死”“齐彭殇”论调的批判,认为这些说法全然是“虚诞”与“妄作”。东晋时期,文人士大夫推崇老庄,热衷于虚无主义的清谈,庄子曾提出自然万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庄子·齐物论》),还将长寿的彭祖与夭折的儿童同等看待,称“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作者敢于违背当时的风气,大胆否定老庄的这种思想,实属难能可贵。接着,作者从古今事实中进一步推断:“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基于这样的认识,才“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供后人阅读。即便将来“世殊事异”,但人们引发感慨的缘由,其情致是一样的。这就从理论上阐明了编纂《兰亭诗集》的原因。最后一句交代了写序的目的,以引发后人的感怀。文字收尾干脆利落,而由此触发的情思却连绵不断。
4. 作品点评
这篇序言疏朗简净且韵味深长,鲜明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风格。其语言玲珑剔透,读来琅琅上口,是古代骈文的精品。《兰亭集序》在骈文的多个方面都颇具长处。句法上,对仗整齐,句意排比,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两两相对,音韵和谐,毫无斧凿痕迹,语言清新、朴素自然。属于议论部分的文字也十分简洁,富有表现力,用典方面仅采用“齐彭殇”和“修禊事”这类浅显易懂的典故。这种朴素的行文与东晋时代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形成鲜明对比。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与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对照。
# 此文一意反复生死之事甚疾,现前好景可念,更不许顺口说有妙理妙语,真古今第一情种也。
明末清初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九
# 雅人深致,玩其抑扬之趣。
清李兆洛《骈体文钞》卷二十一
# 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疡,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病。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七
# 非止序禊事也,序诗意也。修短死生,皆一时诗意所感,故其言如此。笔情绝俗,高出选体。
清浦起龙《古文眉诠》卷四十二
# 因游宴之乐,写人生死之可悲,则兰亭一会,固未可等诸寻常小集。而排斤当日竟尚清谈;倾惑朝廷者之意,亦寓言下。林西仲谓古人游览之文,亦不苟作如此。信非诬也。至其文情之高旷,文致之轻松,更难备述。
清余诚《重汀古文释义新编》卷七
下一篇:魏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