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á
zhōng
yǒng
·
·
zhǔ
chá

朝代:唐作者:皮日休浏览量:2
xiāng
quán
jiān
zuò
lián
zhū
fèi
shí
kàn
xiè
jiàn
zhà
jiàn
lín
shēng
sōng
dài
kǒng
shēng
yān
cuì
shàng
zhōng
shān
qiān
zuì

译文

甘甜的泉水与新采的茶芽合在一起开始煮茶,茶汤沸腾时像涌泉连珠。不时地可以看到茶汤中如蟹眼般的水珠溅出,乍见水面上涌起鱼鳞似的波纹。茶汤煮沸的声响如松声夹着雨声,泛起的翠绿色茶末仿佛是由烟云之气所生成。倘若以茶代酒,就可免酩酊大醉之苦了。

逐句剖析

"香泉一合乳":甘甜的泉水与新采的茶芽合在一起开始煮茶,

"煎作连珠沸":茶汤沸腾时像涌泉连珠。

"时看蟹目溅":不时地可以看到茶汤中如蟹眼般的水珠溅出,

# 蟹目:螃蟹的眼睛。比喻水初沸时泛起的小气泡。

"乍见鱼鳞起":乍见水面上涌起鱼鳞似的波纹。

# 乍见:忽然看见,猛一见。

"声疑松带雨":茶汤煮沸的声响如松声夹着雨声,

# 松带:一作带松。,疑:疑聚,集结。比喻水面细碎的波纹。

"饽恐生烟翠":泛起的翠绿色茶末仿佛是由烟云之气所生成。

# 饽:茶汤。

"尚把沥中山":倘若以茶代酒,

# 中山:美酒。,尚:一作倘。

"必无千日醉":就可免酩酊大醉之苦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茶中杂咏·煮茶》是唐代诗人皮日休所创作的一首诗。首联与颈联细腻勾勒出烹煮香茗时的生动场景,颔联则对茶器之形制材质详加描摹,尾联流露出诗人品茗时的幽微心境。此诗既展现了煮茶品饮的悠然意趣,更因对茶具形制的细致刻画,为后世研究茶器嬗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注脚。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时期文学家

皮日休(834?~883?),唐代文学家。字逸少,后改袭美,号鹿门子、间气布衣等。襄阳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咸通进士,曾任太常博士,后参加黄巢军任翰林学士。皮日休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其诗多酬唱咏物之作,也涉及时政弊端,描述人民悲惨生活之作。其诗一种继承新乐府传统,语言平易近人;一种则逞奇丰富。皮日休的散文颇能继承韩柳古文传统,尤其是小品文善于讥刺时弊,抨击黑暗政治,锋芒毕露。其政论小品文被鲁迅之为“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代表作品有《正乐府》《三羞诗》。著有《鹿门隐书》《忧赋》《皮子文薮》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香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描绘煮茶之水的初始状态与加热过程。“香泉一合乳”,将清澈芬芳的泉水比作一合乳白色的佳酿,形象地写出了泉水的纯净与甘美,给人以美好的味觉联想。“煎作连珠沸”,“煎”点明煮茶的动作,“连珠沸”则生动地描绘出泉水在加热过程中,气泡连续不断冒出,如同串起的珍珠般晶莹剔透、灵动活泼的景象,从视觉角度展现了煮茶时水的动态变化,营造出一种富有生机与美感的氛围,让读者仿佛能亲眼目睹这一煮茶场景。“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进一步刻画煮茶时水沸的细微变化。“时看蟹目溅”,“蟹目”指水初沸时冒出的小气泡,如同螃蟹的眼睛般小巧而圆润,“溅”字则赋予了这些气泡以动态感,仿佛它们在水中欢快地跳跃、飞溅,形象地写出了水沸初期的活泼与灵动。“乍见鱼鳞起”,“鱼鳞”描绘的是水沸时水面泛起的层层波纹,如同鱼身上的鳞片一般整齐排列、起伏波动,“乍见”强调了这种景象出现的突然与惊喜,从不同角度、不同阶段展现了煮茶时水沸的奇妙变化,体现出诗人对煮茶过程的细致观察与敏锐感知。“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从听觉和视觉角度对煮茶进行描写。“声疑松带雨”,将煮茶时水沸的声音比作松林间落下的雨声,松声与雨声都具有清幽、空灵的特点,这种比喻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意境,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山林之中,聆听着大自然的和谐乐章,同时也暗示了煮茶环境的高雅与清幽。“饽恐生烟翠”,“饽”指茶汤表面的浮沫,“生烟翠”则将浮沫想象成翠绿的烟雾,形象地写出了浮沫的轻盈、缥缈与色彩的清新,给人一种如梦如幻的美感,进一步增添了煮茶时的诗意氛围。“尚把沥中山,必无千日醉”由煮茶之事引发感慨。“尚把沥中山”,“沥中山”指的是茶,诗人表示依然钟情于这杯中的茶。“必无千日醉”,此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说喝茶不会像饮酒那样让人沉醉千日,强调茶的清醒与雅致;另一种理解是,诗人借“千日醉”的典故(传说有一种酒饮后能醉千日),表达自己虽爱茶,但不会被茶所迷惑,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人格。此句既体现了诗人对茶的喜爱与赞美,又蕴含了一种超脱尘世、清醒自持的人生态度,使整首诗在描绘煮茶之乐的基础上,有了更深层次的哲理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崔橹《题云梦亭》

下一篇:唐·张籍《闲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