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éng
nán
zhuāng

朝代:唐作者:崔护浏览量:2
nián
jīn
mén
zhōng
rén
miàn
táo
huā
xiāng
yìng
hóng
rén
miàn
zhī
chù
zài
táo
huā
jiù
xiào
chūn
fēng

译文

去年今天,就在这扇门里,姑娘的脸庞和桃花相互映照,显得格外绯红。今日再来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处,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

逐句剖析

"去年今日此门中":去年今天,就在这扇门里,

"人面桃花相映红":姑娘的脸庞和桃花相互映照,显得格外绯红。

# 相映红:互相衬托。,人面:指姑娘的脸。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人面不知何处在":今日再来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处,

# 在:一作去。,不知:一作“秖今”。

"桃花依旧笑春风":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

# 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题都城南庄》为唐代崔护的七言绝句,以“寻春遇艳”与“重寻不遇”的场景对照,演绎物是人非的怅惘。开篇追忆“去年今日”,在点明时间地点后,以灼灼桃花映衬佳人容颜,让“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明媚画面跃然纸上;结尾转至“今年今日”,依旧是桃花烂漫的故地,而人面的笑靥不再。全诗以“人面”与“桃花”为情感纽带,通过“去年”“今日”的景同人异的强烈对比,在回环往复的笔触中,邂逅的惊喜与重逢的怅然情愫跃然纸上,读来余韵悠长,令人扼腕。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崔护(?~831?),唐代诗人。字殷功,蓝田(今属陕西)人。贞元十二年进士,历任京兆尹,官至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其诗风精练婉丽,语言清新,尤以《题都城南庄》闻名,诗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成为千古名句,后演变为“人面桃花”故事,广为流传。代表作有《郡斋三月下旬作》《五月水边柳》。《全唐诗》存其诗六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史籍并无确切记载。唐人孟棨《本事诗》与宋代《太平广记》中曾载其“本事”:崔护赴长安应试落第后,于城南郊野偶遇一位妙龄少女,次年清明再访时却人去楼空,遂题此诗于门。这段记载行文间颇具传奇小说的浪漫色彩,然其所述情节的真实性,尚未能得到其他史料的佐证,至今仍存疑于文学史的考据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抒情诗。全诗借“人面”与“桃花”在“去年”“今日”的同景异情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得而复失的怅惘,以及“偶然遇之易,刻意寻之难”的人生哲理。

2. 写作手法

对比: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与“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对比。同地同时同景,“人面”从相遇时的鲜活存在,到重寻时的杳然无踪,桃花却始终明艳,借“人不同”的强烈反差,凸显美好消逝后的怅惘。借景抒情:借“桃花依旧笑春风”之景,桃花绽放本是寻常春景,却因“人面”不再,成为诗人寄托情思的载体。抒发对往昔相遇的怀念,以及美好难再的怅惘,景中含情,情因景显。联想:由“今年”眼前“桃花依旧”之景,联想“去年”“人面桃花相映红”的美好场景。将当下与往昔关联,借记忆里的温馨,衬出现实失落,拓展诗歌时空,深化对美好易逝的感慨。反衬:以乐景衬哀情,“桃花依旧笑春风”是乐景,春日桃花绽放本是美好画面,可诗人因“人面”难寻满心失落,以这明媚乐景反衬内心物是人非的哀情,让惆怅更显深沉,倍增伤感。映衬:正衬,“人面桃花相映红”中,人面与桃花相互映衬。桃花娇艳为“人面”添色,“人面”灵动让桃花更具情韵,二者正衬,共同绘出初见时美好、鲜活的画面,为后文抒情蓄势。烘托:开篇“人面桃花花映红”,以桃花的艳丽烘托女子容貌之美,桃花本已娇艳,人面出现更让桃花增辉,从侧面凸显出女子的青春灵动,为后文情感转折做铺垫。渲染:开篇“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借“桃花”这一意象,先写春风中桃花艳丽,又写“人面”使桃花添娇,以桃花的明艳渲染氛围,为相遇时的欣喜营造浪漫情境;后两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再次以“桃花依旧”渲染,与“人面不在”形成落差,借桃花如旧的场景,渲染出物是人非的怅惘,强化世事无常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诗歌开篇两句回溯往事。“去年今日此门中”,明确时间与地点,足见这段记忆在诗人心中的深刻程度。“人面桃花花映红”,诗人选取桃花这一意象,春风中桃花的艳丽众人皆知,而“人面”的出现,竟让桃花更添娇艳,从侧面巧妙烘托出女子容貌之美。“人面”与桃花相互映衬,二者交融间,女子青春灵动的风采尽显,更暗藏相遇瞬间,双方心底悄然涌起的欣喜与悸动,为后文情节与情感的转折,悄然埋下伏笔。后两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聚焦当下情境,同样是春光明媚时分,桃树依旧掩映门户,可曾经令这场景熠熠生辉的“人面”,却已不知所踪,唯余桃花,在春风里自在绽放。“桃花含笑”的生动刻画,实则源于去年“人面桃花相映红”的美好记忆。彼时,少女的盈盈笑意与桃花明艳色彩交相辉映,构成一幅鲜活且令人心动的画面;而今,人事已非,人去楼空,只剩桃花如旧,这般今昔对比,强烈触发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深切追忆,也让世事无常的深沉感慨,在字里行间蔓延。“依旧”二字,看似简洁平常,却精准又凝练地传递出诗人物是人非的怅惘,将那种美好消逝、难再重拾的复杂心绪,悄然诉说。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以“人面”与“桃花”为线索,将“去年”与“今日”同一时空下景同人非的画面并置映照。这种对比,让诗人在两次不同遇合中的复杂感慨,得以回环曲折地抒发。回忆中的美好事物总是格外珍贵,正因如此,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这般饱含深情的传神描绘。而曾经的美好记忆,又加剧了失去时的怅惘,催生出“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喟叹。从情节上看,此诗似即兴之作,仅呈现出“桃花映人面”与“人面去后桃花在”两幅简笔画面。然而,人物活动串联其中,画面内外相互对比映衬,使得初遇时的脉脉含情、别后的相思、重访时的深情以及未遇的失落等情感,或隐或现地流露出来。全诗自然流畅,宛如心底涌出的清泉,澄澈而甘美,余韵悠长,令人再三回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诗人以诗主人物,故虽小诗,莫不埏蹂极工而后已。所谓“旬锻月炼”者,信非虚言。小说崔护《题城南》诗,其始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以其意未全,语未工,改第三句曰“人面秖今何处在”。至今所传此两本,惟《本事诗》作“秖今何处在”。唐人工诗,大率多如此。虽有两“今”字,不恤也,取语意为主耳。后人以其有两“今”字,只多行前篇。

宋沈括《梦溪笔谈》

# 唐人作诗,意细法密,如崔护“人面不知何处去”,后改为“人面秖今何处在”,以有“今”字,则前后交付明白,重字不惜也。

明末清初吴乔《围炉诗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长恨歌》

下一篇:唐·柳宗元《小石潭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