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uè
shuǐ
biān
liǔ

朝代:唐作者:崔护浏览量:1
jié
gēn
tǐng
chuí
yǐng
qīng
qiǎn
shuì
liǎn
hán
wèi
kāi
lǎn
yāo
qíng
gèng
ruǎn
yáo
kōng
tiáo
zhòng
shuǐ
dài
fāng
zhǎn
zuì
yān
jǐng
níng
chóu
yuè
xuàn
cháng
kǒng
zhī
ruò
qín
jīng
jiàn
chàng
bié
duō
qíng
hán
chūn
rèn
pān
qiān

译文

柳树扎根在水岸边,枝条垂落,影子覆盖着清浅的水面。它像还未睡醒的脸庞,晴日下柔软的腰肢愈发婀娜。在空中摇曳的枝条已愈发沉重,轻拂水面的柳条刚刚舒展。它好似醉酒后在烟霭中神情凝滞,又如含愁的人儿,在月露下泪水涟涟。柳丝太长,游鱼误触会受惊,枝条纤弱,飞鸟都怕踩折。柳树对离人有多少深情,它饱含春意,任凭人们攀折来寄托离情。

逐句剖析

"结根挺涯涘":柳树扎根在水岸边,

# 涯涘:水边;岸。

"垂影覆清浅":枝条垂落,影子覆盖着清浅的水面。

"睡脸寒未开":它像还未睡醒的脸庞,

"懒腰晴更软":晴日下柔软的腰肢愈发婀娜。

"摇空条已重":在空中摇曳的枝条已愈发沉重,

"拂水带方展":轻拂水面的柳条刚刚舒展。

"似醉烟景凝":它好似醉酒后在烟霭中神情凝滞,

"如愁月露泫":又如含愁的人儿,在月露下泪水涟涟。

# 泫:水下滴。指泪水、露水等。

"丝长鱼误恐":柳丝太长,游鱼误触会受惊,

"枝弱禽惊践":枝条纤弱,飞鸟都怕踩折。

"怅别几多情":柳树对离人有多少深情,

# 怅:一作长。

"含春任攀搴":它饱含春意,任凭人们攀折来寄托离情。

# 搴:拔取;采取。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五月水边柳》是唐代诗人崔护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一说作者为唐代张又新。开篇“结根挺涯涘,垂影覆清浅”勾勒出柳树扎根水岸、倒影映波的静谧画面,奠定清幽基调。“睡脸寒未开,懒腰晴更软”巧用拟人,将柳叶喻为未醒的睡脸、柳枝比作慵懒伸展的腰肢,赋予柳树鲜活的生命感。“摇空条已重,拂水带方展”通过“摇”“拂”等动态描写,展现柳枝在风中摇曳、轻拂水面的柔美姿态;“似醉烟景凝,如愁月露泫”以“醉”“愁”为柳树注入情感,将朦胧烟景与沾露枝条化作其迷离哀愁之态。“丝长鱼误恐,枝弱禽惊践”从鱼、禽视角侧面烘托柳枝的纤细柔韧。“长别几多情,含春任攀搴”紧扣古人折柳赠别的习俗,点明柳树甘愿承受离苦,以柔枝慰藉离人,歌颂其无私奉献精神。全诗多角度刻画柳树形态与神韵,寄寓诗人对自然生命的赞美与对人间情义的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崔护(?~831?),唐代诗人。字殷功,蓝田(今属陕西)人。贞元十二年进士,历任京兆尹,官至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其诗风精练婉丽,语言清新,尤以《题都城南庄》闻名,诗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成为千古名句,后演变为“人面桃花”故事,广为流传。代表作有《郡斋三月下旬作》《五月水边柳》。《全唐诗》存其诗六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也是一首咏柳诗。描绘了岸边垂柳倒影水中的美景,体现了垂柳柔弱又多情的特质,营造出离别时的伤感氛围。诗人巧妙借助古人离别赠柳的习俗,歌颂了杨柳舍己为人的美德,表达了对杨柳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 写作手法

拟人:“睡脸寒未开,懒腰晴更软”中将柳枝比作尚未舒展的“睡脸”,以“懒腰”形容其在晴日里柔软低垂的姿态,赋予垂柳人的慵懒神态,生动展现其在春寒中未完全舒展的娇柔之姿。比喻:“丝长鱼误恐,枝弱禽惊践”中将细长的柳丝比作钓丝,想象游鱼误将其当作危险之物而惊逃,以“鱼误恐”的细节侧面比喻柳丝的纤细绵长;同时以“禽惊践”比喻柳枝的柔弱,连禽鸟轻踏都仿佛会使其折断,突出柳的娇弱之态。

3. 分段赏析

开篇“结根挺涯涘,垂影覆清浅”,短短十字,便勾勒出柳树扎根于水岸、枝条低垂、倒影覆盖清浅水面的画面,营造出静谧清幽的氛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宁静的水边柳岸。“睡脸寒未开,懒腰晴更软”,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柳叶比作尚未完全舒展的睡脸,柳枝比作慵懒伸展的腰肢,生动地描绘出柳树在春寒中尚未完全苏醒,而在晴日下愈发柔软婀娜的姿态,赋予柳树以人的情态,使柳树的形象鲜活灵动。“摇空条已重,拂水带方展”,则通过“摇”“拂”等动词,展现出随着柳叶繁茂,柳条在风中摇曳、轻拂水面的动态之美,画面感十足。其次,“似醉烟景凝,如愁月露泫”,诗人进一步将柳树拟人化,把笼罩在朦胧烟霭中的柳树比作醉酒后神情凝滞的人,将沾着夜露的柳枝视为含愁垂泪的模样,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情感相融合,为柳树增添了迷离与哀愁的色彩。“丝长鱼误恐,枝弱禽惊践”从鱼、禽的视角,以鱼误触柳丝而惊、禽恐践弱枝的细节,侧面烘托出柳丝的纤长与柳枝的柔弱,构思新颖独特。最后,“怅别几多情,含春任攀搴”,诗人巧妙地结合古人离别赠柳的习俗,点明柳树虽饱含春日生机,却甘愿被人攀折,以寄托离情。柳树默默承受离别之苦,以柔枝慰藉离人,诗人借此歌颂了柳树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时也寄寓了自己对人间情义的深刻理解,使诗歌在咏物的基础上,升华为对高尚品格的赞美,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又示宗武》

下一篇:唐·李白《江夏送倩公归汉东》

猜你喜欢